脏腑辨证方法
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运用四诊八纲进行归纳,以判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临床各科的诊断治疗基础,也是辨证论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心与小肠的病理表现
心的生理功能, 主要是主神志和主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与小肠“通过经络络属”相表里。因此,心的病理反映,主要表现为血脉和神志等方面的异常。
1,心气虚,心阳虚
主证;以心慌气短“活动时加重”,脉细弱而数或结、代。舌淡苔白为基本症状,兼见自汗,倦怠无力,面色晄白,喜出长气等症者为心气虚;兼有形寒肢冷等症状,则为心阳虚;兼有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等症状,则为心阳虚脱“与肾阳亦有密切关系”。心力衰竭往往见到心肾阳虚的症状。“神经官能症,心律不齐,休克等可见到心气虚,心阳虚的症状。”
治法;补益心气,温补心阳,回阳救逆。心气虚,可用四君子汤加减;心律不齐,脉结代,可用炙甘草汤加减;心阳虚兼见水肿者,可用桂苓术甘汤加味;心阳虚脱,可用四逆汤或参附汤,还可以针刺百会、足三里、内关、涌泉等穴,病情危重,可中西医结合方法抢救治疗。
2,心血虚 心阴虚
主症;以心悸,心烦,健忘,失眠多梦为基本症状;兼见眩晕,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或结、代者为心血虚;兼见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盗汗,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者,为心阴虚。“贫血多见心血虚,神经官能症,多见于心阴虚。”
治法;养血安神,滋养心阴。心血虚者,可用补心丹;心阴虚者,可用朱砂安神丸
心脏病心力衰竭,贫血,神经官能症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各种证型都可以见到,应该辨证论治。气虚补气,血虚补血,阴虚补阴,阳虚扶阳;但都应该加入安神药物。又因“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二者不可分开。故治心气虚,在补心气的同时应加几味养血安神药物;治心血虚时还应考虑加入几味补气助阳药物。
3,心血瘀阻
主症;心悸,胸痛“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或闷痛”;或痛引肩背时作时止,严重时则疼痛不安,汗出肢冷,面、唇、指甲青紫,舌质暗红或见紫色瘀斑,苔少而润,脉涩或结代。“可在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病中见到心血瘀阻的症状。”
治法;温振心阳,活血化瘀。可用瓜蒌薤白桂枝汤合失笑散;若兼有气虚症,如气短倦怠,脉虚舌胖等,宜加补气药;若兼有阴虚症,如五心烦热,舌红少苔等宜加养阴药;若本症并见肝、脾、肾等症状者,治疗兼顾。
4,痰迷心窍
主症;神情痴呆,言语错乱,意识朦胧,呕吐痰涎;或昏迷不醒,喉有痰声,舌强不语,苔白腻“或黄腻”脉滑。“在精神分裂症,脑血管意外等病中,可见到痰迷心窍的症状”
治法;涤痰开窍。可用涤痰汤;痰热可配用至宝丹,安宫牛黄丸。寒痰可配用苏合香丸
脑血管意外,而出现的脱症,表现为手撒,口开,眼合,遗尿,汗出,脉微弱而昏迷不醒。不能用开窍法,以免加速阳气亡脱;宜急用艾灸神厥、足三里等穴,并按中风病辨证治疗。
5,痰火扰心
主症;神志错乱,狂躁妄动,胡言乱语,时歌时哭,甚至打人骂人;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在精神分裂症,狂躁型精神病,癔病等病中,可见到痰火扰心的症状。”
治法;清化痰火。一般可用清气化痰汤;若痰火过盛,可用礞石滚痰丸
6,心火上炎“心火亢盛,心移热于小肠”
主症;舌尖红赤,舌体糜烂或溃疡,心中烦热;或有面红,口渴,心烦失眠;小便短赤淋沥刺痛,尿血,舌红苔黄,脉数等。“在口腔炎,舌炎及泌尿系感染等病中可见心火上炎或心移热于小肠的症病”
治法;一般可用黄连上清丸;心移热于小肠者,可用导赤散
7,小肠虚寒
主症;小肠隐痛,喜热喜按,肠鸣泄泻,小便清长或频数不利,舌苔薄白,脉迟缓。“可在慢性肠炎中见到小肠虚寒的症状。”
治法;温通小肠。可用茣芋散
8,小肠气痛
主症;少腹绞痛,腹部胀满,肠鸣漉漉,排气则舒,或阴囊疝痛。苔白,脉弦。“可在肠痉挛,疝气中见到小肠气痛的症状。”
治法;行气散寒。天台乌药散
二,肝与胆的病理表现
肝的生理功能;主要是疏泄,藏血,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与胆“通过经络络属”相表里。因此,肝的主要病变是疏泄和藏血方面的改变,抽搐和眼病的病变亦归于肝。胆的病症较为广泛,以实症为多。
1,肝阴虚
主症;头痛,目眩,急躁易怒,头昏耳鸣,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盗汗,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或见肢麻,震颤等症状。“在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等病中可见到肝阴虚的症状。”
治法;滋阴养血,平肝潜阳。杞菊地黄汤
慢性肝病如见胁肋隐痛,舌红无苔少津,脉弦细数,属于肝阴不足者,可用一贯煎 以养肝阴
2,肝气郁结
主症;两胁胀痛或窜痛,胸闷不舒,抑郁多怒,女子月经不调,食欲不振,苔白,脉弦。若肝郁日久,引起血瘀,则见肋下痞块“指肝脾肿大”舌边有瘀点,脉弦或涩;若肝气横逆犯胃“又称肝胃不和”则见胃脘疼痛,嗳气,呕吐,食欲不振,腹痛泄泻,怒后加重;若肝气上逆,则有气逆,胸痛,咽喉有梗阻感“又称梅核气”。
治法;疏肝解郁。可用逍遥丸;若肝气犯胃,可用柴胡疏肝散;梅核气,可用四七汤合甘麦大枣汤;若慢性肝病,肝脾肿大,症属肝气郁结者,可用逍遥散加活血化瘀药治疗
3,肝经实火
主症;头痛眩晕,急躁易怒,耳鸣耳聋,面红目赤,胸胁胀痛;甚者吐血,衄血,可兼见口干口苦,尿黄便干,舌尖边红,苔黄,脉弦数。“在高血压病,更年期证候群上消化道出血,鼻衄等病中可见到肝经实火的症状。”
治法;清泄肝火。龙胆泻肝汤;若上消化道出血,衄血,由肝经实火引起者,可在龙胆泻肝汤中加入止血药。
4,肝风
a,热极生风主症;高烧,抽搐,劲项强直,四肢挛急,甚者神志昏迷,舌质红脉弦数。
治法;清热泻火,镇肝熄风。一般用羚角钩丁汤
b,阴虚阳亢,肝风内动
主症;素有头痛,眩晕,麻木;突然昏厥,抽搐,口眼歪斜,偏瘫,舌质红,脉弦细。
治法;滋阴潜阳。镇肝熄风汤
c,肝血不足,虚风内动
主症;肢体麻木,头摇,肌肉震颤,或肢体挛急,手足蠕动,两眼干涩,视物不清。“在高血压,脑血管病后遗症,眼病,缺钙等病中可见到肝血不足的症状。”
治法;养血熄风。大定风珠
5,肝胆湿热
主症;皮肤发黄,色泽鲜明,胁痛显著,尿少而黄赤,食少腹胀,恶心呕吐,发热口渴,舌苔黄腻,脉弦数。“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胆结石等病最易出现肝经湿热的症状。”
治法;清肝胆湿热。清热利湿用,茵陈蒿汤;清肝胆、泻实热,用大柴胡汤
6,寒滞肝经
主症;少腹胀痛,睾丸坠胀或阴囊回缩;少腹胀痛常牵及睾丸,坠胀剧痛,受寒则重,得热则缓;或见畏寒肢冷,舌苔白滑,脉沉弦或迟。“在睾丸,副睾丸疾病和疝气等病中,可有寒滞肝经的症状。”
治法;温肝散寒,理气止痛。用暖肝煎
三,脾与胃的病理表现
脾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和统摄血液;其荣在唇,开窍于口,与胃“通过经络络属”相表里。脾胃一表一里,一升一降,共同完成饮食消化,吸收和运输任务,是维持人体生命的重要器官。故中医学有脾胃为“后天之本”的说法。
1,脾胃气虚
主症;食纳不佳,倦怠无力,气短懒言,面色不华,胃脘胀闷,嗳气吐酸,脘痛喜按,食后痛减,舌淡苔白,脉濡弱;若兼有腹胀便溏,或浮肿的症状,称为脾不运化“脾运化失司”;若兼有子宫脱垂,脱肛,胃下垂等内脏下垂症状,称为脾虚下陷。“在多种慢性胃肠疾病如溃疡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肠结核,慢性肝病,肝硬化等病中常可见到脾胃虚弱的证候。”
治法;以健脾和胃为基本治法;若脾虚不运,治以健脾益气;若脾虚下陷,治以补气升阳。一般用香砂六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补气升阳,用补中益气汤
2,脾不统血
主症;面色萎黄不华,少气懒言,倦怠食少,月经量多,尿血,便血,皮下出血,舌淡,脉细。“在功能性子宫出血,痔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病,可见到脾不统血的症状。”
治法;补脾摄血,引血归经。归脾丸
3,脾胃虚寒“脾胃阳虚”
主症;脾胃虚弱的症状兼有寒象,如形寒肢冷,脘腹隐痛,喜热喜按,口吐清水,呃逆呕吐,食欲不振,饮后腹胀,久泻不止;或见尿少浮肿,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苔白滑或白腻,脉沉细无力。“在溃疡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痢疾,水肿,慢性肝病等病中可见到脾胃虚寒症状。”
治法;温中健脾。一般可用小健中汤;胃寒为主者,用良附丸;脾阳虚为主者,附子理中汤
4,寒湿困脾
主症;轻则脾虚兼见湿的症状,重则脾阳虚兼见寒湿的症状;饮食乏味,恶心欲吐,口淡粘腻,胃脘满闷或隐痛绵绵,喜按喜暖,头身困重,腹泻肢肿,或皮肤晦暗发黄,白带多而清稀,苔白腻,脉缓或濡细。“在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肝病等病中可见到寒湿困脾的症状。”
治法;温中燥湿。可用胃苓汤 或 茵陈五苓散
5,脾胃湿热
主症;面目发黄,色泽鲜明,脘腹胀闷,不思饮食,厌油腻,恶心呕吐,尿黄而赤;或身痒,发热口苦,口干,便秘或泻,苔黄腻,脉濡数。“急性黄疸型肝炎等病可见到脾胃湿热症状。”
治法;清热利湿。茵陈蒿汤
6,胃热炽盛
主症;多食易饥,口渴喜冷饮,口臭,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秘或大便臭秽,牙龈肿痛,舌红苔黄厚,脉滑数。“牙周炎,口腔溃疡,糖尿病等病可见到胃热炽盛的症状。”
治法;清泻胃火。清胃散 或 调胃承气汤
7,胃阴不足
主症;口干唇燥,不思饮食,食后饱胀,大便燥结,干呕呃逆,舌干少津,舌质红,脉细数。“在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糖尿病等病中可见到胃阴不足之症。”
治法;清胃养阴。沙参麦冬汤
8,食滞胃脘
主症;脘腹胀满,呕吐嗳腐,不思饮食,大便溏泻或秘结,舌苔厚腻,脉滑;“本症多见于消化不良。”
治法;消食导滞。保和丸
四,肺与大肠的病理表现
肺的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主宣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大肠“通过经络络属”相表里。肺主一身之气,《内经》上说;“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因此,咳嗽气喘大多与肺的宣降功能失常有关。
肺病有虚实之分,由外邪侵袭者为实症,如风寒束肺,燥邪犯肺,以及痰浊阻肺等;肺的本身功能不足者多为虚证,虚证又有肺气虚和肺阴虚的不同。
1,肺气虚主症;咳嗽无力,痰多清稀,甚则气短喘促,体倦懒言,语言低微,怕冷自汗,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在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等病中可见到肺气虚的症状。”
治法;补益肺气。一般用补肺汤
2,肺阴虚主症;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时带血,口干咽燥、喉痒音哑,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细数。“在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等病中可见到肺阴虚的症状。”
治法;滋阴润肺。可用养阴清肺汤
3,风寒咳嗽“风寒束肺”主症;咳嗽或气喘,痰多稀薄有泡沫,恶寒发烧,头身疼痛,口不渴,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在急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病中可见到风寒咳喘的症状。”
治法;表散风寒、宣肺化痰。可用小青龙汤
4,肺热咳嗽“风热犯肺”主症;发热咳嗽,鼻煽喘促,痰稠色黄或带脓血、或有腥臭,胸痛口渴引饮,小便黄、大便干,或见鼻干、鼻衄,或流黄涕。舌质红、苔黄、脉数。“在急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肺炎,肺脓疡,副鼻窦炎等病中可见有肺热咳喘的症状。”
治法;宣肺清热,止咳平喘。一般用麻杏石甘汤;若为肺脓疡,可用苇茎汤
5,肺燥咳嗽“燥邪犯肺”主症;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鼻燥咽干,咳甚则胸痛,或有发烧,怕冷,头痛等症状,多见于秋季气候干燥之时;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数。
本症以肺燥为主,无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等阴虚症状,可与肺阴虚鉴别。
治法;清肺润燥;初起可用清燥救肺汤;经久不愈,可用养阴清肺汤
6,痰浊阻肺 主症;咳嗽、痰多稠粘,或见气喘,胸部满闷,心跳气短不得卧,脉滑。
治法;燥湿化痰。偏寒者,用二陈汤加苏子降气汤;偏热者,可用清金化痰汤
7,大肠湿热 主症;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灼热、小便短赤,发冷发热,苔黄腻,脉滑数。“在急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中可见到大肠湿热的症状。”
治法;清热燥湿,调气理血。可用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8,大肠液亏 主症;大便秘结,干燥难排;或兼见形体消瘦,皮肤干燥,咽干少津,舌质红,苔黄燥,脉细。
治法;增液润燥。增液承气汤
五,肾与膀胱的病理表现;
肾主藏精,主水,主骨、生髓,开窍于耳,其华在发,与人体的生殖、发育、衰老有密切关系。肾与膀胱“通过经络络属”相表里。肾的病变以虚证为多,影响面很广;但总的来说,不外肾阳虚与肾阴虚两方面。
1,肾阴虚 主症;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早泄是典型症状。也可以见到五心烦热,口干、盗汗,低热颧红,发脱齿摇,失眠健忘,耳聋,视力减退,尿量多,女子闭经不孕,男子精少不育,舌红少津,无苔,脉细数。“在肺结核,尿崩症,神经性耳聋,神经官能症,不育症等病中可见到肾阴不足的症状。”
治法;滋补肾阴。六味地黄汤
2,肾阳虚 主症;腰酸腿软,形寒肢冷,四肢不温,神疲乏力,阳痿早泄,性欲减退;或尿少浮肿,或食少便溏,面色晄白,舌体胖或有齿痕,苔白,脉沉弱。“在慢性肾炎,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甲状腺机能减退,性神经衰弱等病中可见到肾阳虚的症状。”
治法;温补肾阳。一般用金匮肾气汤
3,肾气不固 主症;小便清长频数不禁,夜尿多,尿后余沥不尽,腰脊酸痛,滑精早泄,苔白,脉沉细。“在尿失禁,尿崩症等病中可见到肾气不固的症状。”
治法;固摄肾气。大补元煎合缩尿丸
4,肾不纳气 主症;喘息气短,气不接续,呼多吸少,动则喘甚,形瘦神疲,或见汗出肢冷,舌质淡,脉沉细。“可在肺气肿,肺心病等病中见到肾不纳气的症状。”
治法;补肾纳气。都气丸
5,肾虚水泛 主症;周身浮肿,下肢尤甚,尿量减少,腹部胀满,心悸气喘,咳嗽、痰多而稀薄,舌胖,苔白,脉沉细。“在慢性肾炎肾病型可见到肾虚水泛之症。”
治法;补肾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6,命门火衰 主症;黎明前腹泻,泻前腹痛肠鸣,泻后则安,腹部怕冷,四肢发凉,舌淡苔白,脉沉细。“在慢性肠炎、肠结核等病可见到命门火衰之症。”
治法;温补命门。四神丸
7,膀胱湿热 主症;尿频、尿急、尿痛或小便淋沥,尿色混浊或血尿,或尿出砂石,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在泌尿系感染,结石或前列腺炎可出现膀胱湿热之症。”
治法;清热利湿。八正散
8,膀胱虚寒 主症;小便频数或失禁,或遗尿,腰背酸痛,舌润、苔白,脉沉迟。“在尿失禁,尿崩症等病中可见到膀胱虚寒的症状。”
治法;温肾固摄。缩泉丸
审证求因:就是引起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凡外界的气候变化,精神刺激,劳倦饮食,创伤,虫兽伤等都是外来的致病因素,应属于外因范畴。而人体本身的精神活动和机体抵抗力的变化,才是疾病发生的内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是中医学发病学的基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