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平肩方足布之考析
有幸收获小型平肩方足布一枚,名曰“晋阳”,长43mm,宽24mm。看制形,应该属战国时期铸币制形,看字体,字体精绝精美,具有西汉末年新朝王莽铸钱悬针篆之遗风,当然这只是本人的看法而已,不妨附图其中,便于考古学者及泉友甄别鉴赏。

针对“晋阳”古币的发现,按照常规,对其考析应从考察其地名开始。
史书中,晋阳地名的出现,最早年代是在公元前497年,由此便先后作为赵国都城、秦太原郡治、汉初代国国都、汉及曹魏并州治、西晋太原国都、前秦都城、北魏末期行政中心、东魏下都和实际行政中心、北齐别都和实际行政中心、隋太原郡、唐初并州治、武周北都、唐北都及北京、后唐西京和北京、后晋及后汉为北京、北汉都城。
晋阳作为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大都会之一,故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的古城营村、东城角村、南城角村、南北瓦窑村、罗城村以及附近区域一带。
春秋末,晋国大卿赵简子(赵鞅)家臣董安于带兵伐卫后,在太原盆地晋水北岸悬瓮山东侧修筑晋阳城,周六里。后经秦汉、三国、南北朝、隋唐、五代等历朝,或迭为太原郡、或并州治所,西晋扩建,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旋在旧城增设龙山县,隋以龙山为晋阳,唐为太原,五代为北汉都城。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灭北汉后以“盛则后服,衰则先叛”将晋阳火烧后水淹并彻底摧毁,移并州至阳曲(今山西太原)。
明朝时,在晋阳城故址西南部建立太原县(今晋源区晋源街道)。
1962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晋阳古城遗址发现数段城墙和三座小城遗址。还发现有建筑基础、砖瓦、琉璃构件和石刻雕像。在古城附近并发现有重要的古墓葬。在城址的西部地区还发现有天龙山石窟、蒙山大佛、童子寺等六朝以及隋唐时期的石窟遗存。在古城营村内还保存有创建于隋唐以及明代重修的惠明寺塔和金代创建及明清重修的九龙庙等建筑。
晋阳古城东西长约4500米,方位为北偏东18°,面积约28平方公里。
由此看来,晋阳古城在历史长河中的要塞地位及所发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就其“晋阳”之古币,属春秋战国时赵国铸币还是西汉末年王莽新政前后的铸币应值得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