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隶楷是如何一步步从“美”写到“丑”的?

所谓正体,即正楷书法,是相对行草书而言,包括篆书、隶书、楷书,这些字,一笔一划交代清楚,不像行草书那样有连笔,这种书法的发展有着很有意思的发展脉络。正体书法发展史大致分为两个时期:以唐朝的唐楷为划分,分为唐以前和唐以后。唐以前,正体书法从蒙昧走向成熟。唐以后,正体书法从成熟走向多元。也可换句话说。唐以前,正体书法从“丑”走向“美”。唐以后,正体书法从“美”走向“丑”。这里的美丑不是指字的美丑,而是字形结构和风格,并且是以当今人端正匀称的审美眼光来看古人的。另外强调,这种美丑的变化,指小部分上层文化知识分子的审美倾向,不是指普通大众的审美倾向。为何这样说?请看下文。1、篆书中国文字从象形文字开始,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以今人的眼光来欣赏下图中的甲骨文,不是觉得很丑吗?杂乱无章。

甲骨文下图是西周时期的大篆作品《散氏盘》,仔细看,每个字依然是东倒西歪,但比甲骨文好一点了。

再看《石鼓文》,明显好看多了,笔画间距长短都比较匀称。

再看下图中秦代小篆《峄山碑》,更加端正匀称,整齐划一,更美了。

篆书写到这,就已经够美化和端正成熟了。2、隶书隶书本来就是篆书的草写,开始是很潦草、很难看的,后来发现隶书书写更便捷,索性将隶书楷化,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隶书。下图中的汉简就是隶书的前身。

汉简将其正体化后,隶书变得标准匀称,更美观了,如下图所示:

曹全碑(左)可以说,古人对正体书的态度一直都是朝着标准化、美观化方向发展的。字形结构越来越端正匀称。3、楷书楷书的形成大约在汉末,到了魏晋王羲之那个时代就比较成熟了,二王的小楷到今天都有很高的临摹意义。三国时期的钟繇楷书被称为楷书鼻祖,如下图:贺捷表,是楷书的初始形态,楷书的点、横、竖 横折、撇、捺、勾都有。但在在结构形态和捺笔上保留了部分隶书的味道。

钟繇《贺捷表》

王献之-小楷-洛神赋玉版十三行但是在小编看来,以上小楷,依然不好看,字形结构不完美,不够端正匀称。到了南北朝时期,楷书由于融合了北方的方笔,形成了今人所说的魏碑,魏碑楷书在形态结构笔画上更接近今人楷书,隶书的味道基本没有了,方笔和方折笔画明显增多。张猛龙碑就是典型代表。

《张猛龙碑》魏碑在字形结构上整体要比魏晋小楷更加美观。字形结构虽然在近现代高水平的人眼里,非常有趣,但是对于广大群众来说,仍然有隶书味道,而且不够美观。到了唐朝,在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的笔下,完全没有隶书的味道,特别是欧楷,最受大众喜爱。楷书在结构方面趋于完善成熟,端正匀称美观。

欧阳询《九成宫》、颜真卿《多宝塔》唐以后,楷书趋于当今的印刷体,宋体印刷字、台阁体、馆阁体,都是楷书美观端正匀称的极致。由此可见,无论篆书,还是隶书、楷书,他们的成熟都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其方向是从“丑”到“美”,这条主线一直没有变过,到今天依然广受大众喜爱,田英章的楷书就是个典型例子。但是,唐以前的正体书法在时代潮流中是主角,而唐以后则不是主角,审美也随着时代发生变化。唐以前的正体书法写的好的很多,名家也很多,但是从宋开始,行草书大放异彩。具体见下文。正体书法从“美”走向“丑”正体书法从“丑”走向“美”的主线,从古至今都没有变过,这一条主线是书法的基石。但是,文化素质高的艺术家、文人,这一小部分群体的审美确越来越走向另一天主线:从“美”走向“丑”,书家的字,追求变化,追求个性,追求普通人所说的“丑”。1、宋比如,宋代顶级书家就是四个,苏黄米蔡,都是行草书,黄庭坚的书法略偏楷书,但也是“歪”的。在唐楷的极致光环下,书家们似乎觉得楷书没有其他出路了。

黄庭坚行楷书2、元明元明时期的有名书家不是那些院体写的好的人,写出那种端正匀称美观的院体字,大有人在,留名的有赵孟頫、董其昌、鲜于枢、康里巎巎、杨维桢、倪瓒、文徵明、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傅山等人,基本上都是行草书,即使是赵孟頫、鲜于枢的楷书,也偏向行书,有很多行书笔意,他们当中很少有纯写楷书的,对唐楷、院体楷书都是不屑一顾的,那种大众认为的“美”,在文人士大夫(高文化的少部分人)眼里,都是单板、乏味的书法。他们更喜欢魏晋小楷那种自然美。如下图:

赵孟頫《胆巴碑》我曾经给我身边的人看赵孟頫楷书,他们说这个字写得好,那个字写得丑,感觉整体一般般,但是把田英章的楷书给别人看,都说写得好,但在我眼里,赵孟頫楷书肯定比田写得好的。而赵体已经算是丑书当中很好看的字了。3、清到了清朝,楷书在碑学的影响下,变得更加“丑”,更加“难看”,直至今天,清朝那这种审美依然存在,当今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整体审美基本延续清朝,甚至比清朝更夸张,也就是网络上常听到的“丑书”。

何绍基楷书何绍基是清代碑学大家,他的楷书如上图所示,很多人真的看不懂,普通人真的最多能欣赏唐以前的正体书法,唐以后的正体书法,其审美内涵变得丰富,若不深入学习,真的是入不了门。

伊秉绶-隶书就连隶书法变丑了 ,上图中是伊秉绶的隶书,基本比汉代隶书还要夸张,字形结构基本不会匀称,比汉隶更“丑”。还有很多名家例子可以说明问题,唐以后的主流审美路线就是从“丑”到“美”,从“美”到“丑”的路线渐渐淡出那一小撮文人的视野。如今,对于正体书法,主流书法圈中的审美基本与中书协倡导相似,如下图所示:

他们追求平正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平正,字中对比关系丰富,形成别样的味道,所谓的“丑书”,在小编看来同样难度极大,不仅好看,而且耐看。这种书风不是一下子就能接受的,你需要了解历史,了解古人是如何一步一步从“美”字写到“丑”字的。

(0)

相关推荐

  • 论端砚铭文的书韵

    书写汉字的工具自从构成笔墨纸砚的组合形式以来,一直是最重要的文房用具.柔软的毛笔可以在提按之间和行收之际表现轻重徐疾,坚实的墨锭在细腻的砚台上与清水相和生发出不同的浓淡墨彩,材质相异又适度浸润的书画用 ...

  • 朱中原:正书之美,是端严恢弘大气之美!

    "正书"之变 ■朱中原 书体之别,大类有二:一为正书体,一为行草体.正体者,篆.隶.楷三体是也.行草者,正书之变体是也.正书体是行草体的基础.先有正书体,次有行草体.没有正书体,即 ...

  • 这样的书法创新,你认可吗?

    秦汉至唐隋,是中国书法创新至发展成熟的关键阶段!自盛唐有颜.柳.欧体后,后人临之,无出左右,再无巅峰.宋朝年间,曾出现瘦金体.但也只是昙花一现,终不能持久. 宋徽宗瘦金体 书法何以创新?个人认为沿袭成 ...

  • 展览大数据统计 | 看书法哪个省份强?

    转载于中书协 在汉字发展演变中,篆.隶.楷三种书体通常称之为正体.正体书法历经漫长的传承与积淀,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审美传统,成为中国书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7月,中国书法家协会发布<全国 ...

  • 三峡大学书法基础公开课一次讲清篆隶楷行草全8集 4 楷书基础

    三峡大学书法基础公开课一次讲清篆隶楷行草全8集 4 楷书基础

  • 篆隶楷行草”的来历、区别,终于讲明白了

    琴棋书画APP2019-11-03 13:14:00 中国书法在久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传统. 一般说书法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每一大类又可细分 ...

  • “篆隶楷行草”的区别,书法的五种书体了解多少

     8月8日 篆书 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篆字分为大篆.小篆两种. 1. 大篆 中国先秦伏羲氏时期,就产生了文字.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 ...

  • 《篆隶楷300天7期》大篆阶段展

    SPRING 老师寄语 一起吃的才叫饭,一个人吃,是饲料. <美的不理性300天>,大篆部分已经告一段落了.好多书友说:还没玩够,还想继续玩大篆.其实不必恋恋不舍.因为隶书,魏碑阶段会越来 ...

  • 明明白白讲清“篆隶楷行草”,通俗易懂!

    中国书法在久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传统. 一般说书法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每一大类又可细分. 了解区别有助于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深广内涵. (一)篆书 篆 ...

  • 明人篆隶楷三体书法《驺虞诗》

    明人篆隶楷三体<驺虞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郁新(?-1405年),字敦本,凤阳府临淮(今属安徽)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进士.历任中书舍人.户部右侍郎.户部尚书.资善大夫. 郁新篆 ...

  • 明人篆隶楷三体书法《驺虞诗》楷书

    姚广孝小楷<驺虞诗> 释文:驺虞诗.永乐二年秋八月.周王得驺虞于钧之神后山.猊首虎躯.白质黑文.九月丁未.献于阙庭.臣民欢庆.臣闻驺虞仁兽也.人君有至信之德则见.惟我圣朝.太祖皇帝.继天立 ...

  • 明人篆隶楷三体书法《驺虞诗》隶书

    刘俊隶书<驺虞诗> 释文:驺虞诗.洪惟皇上以神圣文武之资.绍太祖皇帝大一统之业.武功耆定.文教诞敷.尊祖配天.孝敬昭格.友于同气.和洽藩邦.待下以诚.化民以身.休养群生.皆获其所.登用俊贤 ...

  • 明人篆隶楷三体书法《驺虞诗》篆书

    郁新篆书<驺虞颂> 释文:驺虞颂有序.昔我太祖皇帝.龙飞淮甸.君临万邦.仁恩义泽.浃洽四海.皇上嗣登大宝.主天下.一循旧章.益广道德.仁义之施.以复冒涵育.薄海内外.民物熙熙.至和之气.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