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人的精致,全在一碗汤面里

北方人喜食面,南方人多吃米已经成为普遍的印象。然而生在鱼米之乡的苏州人,却是出了名的喜欢吃面。喝茶,吃面,听评弹是老苏州们每日的必修课。一碗汤面,早已不只是一顿简单的早饭,而是“苏式生活”一部分。
苏州人吃面历史早
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大型人口南迁潮,江苏三次都是主要目的地之一。随着北方移民的到来,南稻北麦的格局也在悄然改变,小麦也逐渐走进了南方人的生活。
“麦风低冉冉,稻水平漠漠”,留下这句诗的白居易,时任苏州刺史。可见,唐朝的苏州,已是麦稻两相宜了。

苏氏面最重汤头
对一碗苏氏面来说,吊一锅好汤,便成功了一半。苏州人讲“吃面要吃汤,听戏要听腔”,跟汤比起来,面本身反而有些受冷落了。
吊汤的基础食材则无外乎“鸡鸭鱼肉”:青鱼、鳝骨、螺蛳、大骨、猪肉、整鸡……再加入各种香料,焖煮的时间多在8、9个小时以上。在苏州叫得响的店子,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独家秘方。

有些店家,会将河、湖鲜与禽畜类分开熬煮。根据不同食材的性状,各自成汤,再行调配,如此,吊出的汤比例更精准,风味更佳。
不管汤里加了什么,清而不油是底线。食材本身要好,熬煮时也要注意火候分寸,绝不能把汤料煮得粉身碎骨、四处逃亡,出现糊味更是大忌。否则,食客定然是一哄而散。

老苏州人执着于头汤面
想了解苏州的风土人情,陆文夫的《美食家》是本绕不过去的书。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朱自冶起得很早,睡懒觉倒是与他无缘,因为他的肠胃到时便会蠕动,准确得和闹钟差不多。眼睛一睁,他的头脑里便跳出一个念头:'快到朱鸿兴去吃头汤面!’”

老苏州人对头汤面有种执念,都喜欢在清晨面馆刚营业时去吃面,认为头汤煮出来的面才清爽。面汤用得时间长了,里面淀粉太多,面身发粘,有股碱水气不说,搞不好连带着汤头都会变浑。

幼细的面身,被大师傅一下从滚开的锅中捞出,三抖五抖,请入碗中。面卷紧,密密匝匝,像梳子梳过,称之为观音头。浸入汤中,向外微隆,如鱼浮出水,便叫做鲫鱼背。这就是苏式面的一绝,装碗。

苏式面的区别,就在浇头
苏式面好吃,且能常吃不腻,汤鲜,面爽,还不够。五花八门的浇头,最能帮助面痴们时刻保持着新鲜感。

在面馆里选浇头,跟点菜差不多。爆鱼、素浇、炒肉、卤鸭、焖肉、虾仁、鳝丝、雪菜肉丝等等常规操作,还有三虾、秃黄油、蕈油这些奢侈版本。面馆都很友好地考虑到吃货们想多吃多占的心情,贴心地推出双浇、三浇、四浇,让人一次吃个够。

浇头吃法也分花样。面浇是直接盖在面上,底浇是放在碗底,过桥则是单独盛在碟中。怎样吃法全凭个人喜好,可焖肉底浇,鳝丝过桥是绝不会错的。如果不要浇头,那就是一碗光面,俗称阳春面。
浇头对一碗苏式面的贡献并不限于此。浇头的汤汁也是无上法宝。一勺原汁浇在滚烫的汤里,瞬间焕发出活力,面、汤、浇头,才算来了一场真正的灵魂交流。

“一望二三里,面馆四五家”这可能是苏州面馆的真实写照。春天有三虾面,夏天有枫镇大肉面,秋天有秃黄油拌面,冬天有冻鸡面……当苏式面遇到时令菜,更是将苏州人的“细腻”发挥到淋漓尽致!
吃面,已融化在苏州人的生活中。在快节奏的今天,吃上一碗精致地道的苏式面,也快变成了奢侈。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 2019-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