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做了四件大事,这些功劳让他彪炳史册

郑和是明朝乃至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航海家,冒险家,一生7次远涉重洋,堪称奇迹。他是云南人,年轻时被俘入燕王府里做太监。因在靖难之役中有战功,被朱棣升为内官监太监,获得重用。

永乐三年,即1405年,明成祖朱棣任命郑和为“钦差总兵太监”,下令让郑和等人率领他的“宝船”出使西洋。于是,郑和等人从苏州的刘家河出海,开启了他跨度长达28年之久的航海生涯。

他先后到过今天的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马六甲海峡、马来西亚、斯里兰卡、波斯湾、红海、东非,到达最远的地方是赤道以南的非洲东部沿岸一带。

我们知晓的郑和下西洋都是以外交的名义,促进了中国和外国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贸易。但有点奇怪的是,郑和带着的却是由240多艘舰船组成的庞大海上舰队,载有27800名全服武装的士兵,还有多门火炮。这只军事武装除了去海外贸易捞钱外,还要干什么?有什么不能告人的秘密?

敲打震慑日本

郑和首次出海到达的地方便是东洋,也就是日本,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警告日本杜绝倭寇问题。早在永乐2年,倭寇便在苏州和松江一带骚扰滋事,劫掠百姓,朱棣大怒。郑和大军经过艰难险阻抵达日本后,便将朱棣的旨意传达给了当时的日本国王源道义,要他必须解决倭寇问题,不然大明不客气。

面对强大的舰队和明王朝,源道义当即认怂。据《明书 ·戎马志》记载:“执其渠魁,以献复金,十年一贡”。意思是说源道义承诺要抓住倭寇首领进行治罪,然后支付赔偿金,并每十年向明朝进贡一次。这次郑和完成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然后他便放心去下西洋了。

肃清反明势力和海盗

反明势力主要指元朝的余孽、张士诚的余党以及一些豪强,这些人时常到明朝沿海一带进行骚扰捣乱。还有一些沿海走私犯勾结海盗,沆瀣一气,四处劫掠,阻断了正常贸易的往来,其中最大的海盗头子就是陈祖义。

郑和先是招抚陈祖义,陈祖义表面顺从,但暗地里想抢劫郑和船队的宝物。郑和欲擒故纵,等到陈祖义带领大量海盗到来时,郑和人马齐集攻击,一举消灭了海盗。

对于反明势力,由于比较复杂,势力叫分散,郑和主要采取安抚的策略。他成立了宣慰使司,只要他们承诺不和大明作对,便给他们一份工作。这个策略相当有效,一段时间后,反明势力接近销声匿迹。

让海外臣服

爪哇国即现在的印度尼西亚一带,当时和中国关系很紧张,原因是元朝曾派大军征伐过该国,后来该国还杀了明朝的一个使者。等郑和到达爪哇国时,该国真正发生内乱,还杀了郑和100多人。郑和大怒,立即举兵征讨,该国国王无惧明军的实力,当即臣服,后来还献黄金1万两。

郑和所到一处,运用攻伐和招抚并施的手段,使多国被征服,纷纷向明朝称臣,还有些连年向明朝朝贡,海外呈平,大明天威深深刻印在这些国家心中。这件功劳之大,足以让郑和彪炳史册。

寻找建文帝

这个目的史学家一直有争议,据《明史》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朱棣始终认为建文帝没有在大火中烧死,而是逃出了宫外。虽然江山稳固,但朱棣始终对这个皇侄不放心,四处寻找以除之,害怕他还活着威胁到自己。

有史学家认为,朱棣不太可能派郑和去寻找建文帝,因为茫茫大海,找寻一个人犹如大海捞针一般。不管怎样,到朱棣死之前,一直没能找到建文帝,建文帝的下落便成了千古之谜了。

郑和下西洋取得了巨大成功,不仅加强了中外的联系和贸易,还肃清了忧患,扬我国威。但同时下西洋也是劳民伤财,光是建造巨大的船舰便花费无数。明仁宗继位后便下令停止,但到明宣宗初年又促成了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同时完成了郑和夙愿即到沙特的麦加城朝圣。让人惋惜的是,心满意足的郑和在归途中病逝于印度的古里,从此明朝再无大规模的航海远洋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