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ASCO摘要结直肠癌合集8(中文翻译版)大放送-最权威的传递最新肿瘤治疗进展的宝典

ASCO2021会议摘要的翻译与整理都是广大同行牺牲周末或晚上的时间辛苦完成的,为了这项工作能每年持续下去和做得越来越好,期望大家帮对接一些愿意冠名赞助支持,全部费用将发放给这些辛苦奉献者,谢谢支持!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最具权威的临床肿瘤学会议,汇集了世界一流的肿瘤学专家,分享探讨国际最前沿的临床肿瘤学科研成果和治疗技术,很多重要的研究发现和临床试验成果也会选择在ASCO 年会上首次发布。

为方便大家事半功倍地学习2021年ASCO会议摘要合集,“肿瘤医生同行互帮互助群”的同行们牺牲周末时间将英文合集翻译成中文合集,免费分享给大家,最终中文翻译PDF版在目录和智能化查询方面做得比英文版更人性化,各瘤种目录下即可看到各篇小标题和链接自动跳转,设立关键词查询,方便找到你最想关注的知识。我们会在公众号陆续分享翻译好的中文版(敬请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字体“介入小崔哥”关注本公众号),请大家多提改进建议。最终中文版合集PDF版由于文件过大,统一发送在“肿瘤医生同行互帮互助群”

已经加入肿瘤医生同行互帮互助群系列的医生朋友,无需重复入群,一个群即可,资料会同步分享。(请勿恶意加入多个群聊,进行营销,私加好友。经举报后会被踢出所有群)。

肿瘤医生同行互帮互助群

欢迎加入肿瘤医生同行互帮互助群,群里有您更精彩

肿瘤医生同行互帮互助群

注:以上二维码扫描一个即可,无需重复

01

【3572】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连续循环肿瘤DNA(CtDNA)监测揭示了可操作改变的动态轮廓

First Author: Jonathan M. Loree, BC Cancer, Vancouver, BC, Canada

背景:序列ctDNA可以测量疾病负担随时间的动态变化,但序列图谱用于检测可操作改变的变化的效用尚不清楚。

方法:我们评估了在2016年9月至2020年11月期间进行的价值3美元的Guardant360系列检测的501例患者,并比较了MSI、融合、扩增和单核苷酸变异(SNV)检测随时间的变化。这包括2147次化验,每个患者平均4次化验(最小3次,最长18次),平均相隔163天(+/-SD为147天)。评估样本中检测到的最大变异等位基因频率(MaxVAF)与检测到的改变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作为肿瘤体积的替代指标。

结果:在406例可评估MSI状态的患者中,17例(4.2%)检测到MSI。在后续检测中新的MSI检测总是在maxVAF上升(3/3)时发生,也是0.7%,而检测之间可检测到的MSI损失总是与maxVAF下降有关(7/7),其中6/7发生在maxVAF降至0.4%以下时。9/501(2%)患者发生融合。在3例丢失可检测融合的患者中,1例最大VAF降低,2例两次检测之间改变0.2%,2/3新融合患者的最大VAF升高,1例最大VAF下降。在242/501例患者中检测到扩增(48%)。虽然大多数基因在两次检测之间具有高度变异性(9%的序列检测),但39%的病例ERBB2扩增更一致且序列检测更一致(P<0.0001)。新扩增检出多见于MAXVAF升高的病例(OR11.70,95%CI7.61~18.00,P<0.0001),MAXVAF下降的病例间可检测到的扩增丢失更多(OR12.37,95%CI8.3518.66,P<0.0001)。MaxVAF的改变与检测到的扩增数的改变相关(r=0.62,P<0.0001),但只能部分解释所见的改变(R2=0.39)。在系列检测之间,SNV变化的中位数为0(IQR-1至1),但有些患者有显著变化(最大增益21/最大损失18)。在1646个连续时间点中,454个(28%)SNV无变化,674个(41%)SNV增加,518个(31%)SNV丢失。在MAXVAF上升的样本中,增加更常见(OR7.76,95%CI6.18~9.73,P<0.0001),而在MAXVAF下降的样本中,下降更常见(OR6.90,95%CI5.47~8.66,P<0.0001)。最大VAF变化与SNV变化的相关性显著(r=0.29P<0.0001),但对SNV变化的解释较弱(R2=0.086),而且相关性比扩增变化弱得多。

结论:我们注意到不同系列ctDNA检测在可操作改变的检测上存在显著差异。肿瘤进展导致的ctDNA体积增加(maxVAF较高)可能解释了一些随时间的变化,但这些变化之外也发生了变化,可能反映了治疗后的克隆进化。

研究资助:无

参考文献:Jonathan M. Loree,et al.Serial circulating tumor DNA (ctDNA) monitoring in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mCRC) reveals dynamic profile of actionable alterations.2021 ASCO.abs 3572.

编译:陕西省中医医院 胡博帆

02

【3573】Vactosertib和Pembrolizumab联合治疗先前治疗过的微卫星稳定性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First Author:Tae Won Kim, Asan Medical Center, University of Ulsan College of Medicine, Seoul, South Korea

背景:微卫星稳定转移性结直肠癌(MSS MCRC)是一个高度未得到满足的需求,因为目前还没有批准的免疫治疗方案。由于转化生长因子-b(TGF-b)途径的抑制被认为有助于提高免疫治疗的有效性,在此,我们报道了一种有效的、选择性的TGF-b受体I激酶抑制剂Vactosertib联合培布罗利珠单抗治疗MSS-mCRC的结果。

方法:在这项第2阶段的开放标签试验中,患者接受Vactosertib(300 mg,2次/5d,休息5天)和培溴利珠单抗(200 mg,每3周一次)治疗,直到确认进展性疾病(PD)、不可接受的毒性或撤销同意。包括氟嘧啶、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在内的所有可用疗法治疗后疾病进展的组织学证实的mcrc患者被纳入研究对象。符合条件的患者年龄为19美元,具有ECOG状态#1,并且以前没有接受过免疫治疗。目的是评估安全性和有效性(RECIST V1.1的客观应答率(ORR))。

结果:33例MSS多发性结直肠癌患者入选。中位年龄60岁(33~72岁),男性55%,既往化疗中位数3个(1~7个),共有分子亚型(CMS)4个。ORR为15.2%,其中部分缓解(PR)5例,稳定7例,PD17例,12例仍在接受治疗。5例PR患者中,3例已确认PR,中位缓解期尚未达到。截至2021年1月4日,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AEs)是淀粉酶升高(21.2%)、瘙痒(21.2%)、皮疹(21.2%)和脂肪酶升高(18.2%)。报告了3例与治疗相关的SAE:药物性肺炎(3%)、恶心(3%)和呕吐(3%)。

结论:Vactosertib和培溴利珠单抗联合治疗MSS-mCRC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良好的疗效。包括药效学标记物在内的最新数据将在会上展示。

临床试验信息:NCT03724851

研究资助:MedPacto

参考文献:Tae Won Kim, 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vactosertib and pembrolizumab combination in patients with previously treated microsatellite stable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2021 ASCO.abs 3573.

编译:陕西省中医医院 胡博帆

03

【3574】伊立替康UGT1A1基因型导向给药的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分析

First Author:Emma C Hulshof, Department of Clinical Pharmacy, Catharina Hospital, Eindhoven, Netherlands

背景:伊立替康通常用于治疗晚期结直肠癌和胰腺癌。UGT1A1*28(7个TA重复)和UGT1A1*93(SNP-3156G>A)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活性代谢物SN-38全身性暴露增加以及随后严重的伊立替康相关不良事件(包括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腹泻)显著相关。严重的急性呼吸综合征可能导致住院、生活质量下降、治疗延误和/或治疗中断。尽管如此,前瞻性基因筛查还没有常规进行。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UGT1A1基因型引导剂量的伊立替康在UGT1A1代谢率低的个体(即UGT1A1*28/*28和/或UGT1A1*93/*93)中的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以降低严重伊立替康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方法:对拟接受伊立替康(180 mg/m2或450-600 mg平坦剂量)治疗的患者进行前瞻性、多中心、非随机研究。所有患者在治疗前都进行了UGT1A1*28和UGT1A1*93的基因分型。在UGT1A1 PMs中,第一个周期的初始剂量减少30%,然后根据中性粒细胞计数和临床耐受性进行进一步的个人剂量滴定。主要终点是伊立替康治疗的前2个周期中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UGT1A1 PMs与1]历史对照患者进行比较,即接受系统文献综述中确定的全剂量治疗的纯合子多态患者和2]UGT1A1非PMs接受标准剂量治疗的患者。此外,通过独立的T检验,UGT1A1 PM队列中减少剂量的全身SN-38暴露(AUC0-500h)与标准剂量的伊立替康患者队列[DOI:10.1200/JCO.2000.18.1.195]进行了比较。

结果:共有349名患者在治疗前进行了基因分型并纳入分析。31例(8.9%)患者为UGT1A1 PM,最初的中位数剂量减少了30%。本组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6.5%,而历史对照组为24%(n=50)(p=0.042),与全量治疗的UGT1A1非PM的发生率(4.1%;p=0.632)相当。减少剂量的SN-38在UGT1A1PMs(n=17)的全身暴露与标准剂量伊立替康患者队列(n=46)的全身暴露相当,相对差异为+24%(p=0.054),几何平均数(CV)分别为SN-38AUC0500hof391(43.7%)和298(75.3%)ng*h/mL。

结论:在接受伊立替康治疗的UGT1A1 PM患者中,UGT1A1基因型引导剂量显著降低了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此外,尽管剂量减少了30%,全身药物暴露仍然充足。因此,为了提高个体患者的安全性,UGT1A1基因型引导剂量的伊立替康应该被认为是治疗的标准。

临床试验信息:Trial NL6270

研究资助:Catharina Research Foundation

参考文献:Emma C Hulshof,et al.Safety and pharmacokinetic analysis of UGT1A1 genotype-guided dosing of irinotecan.2021 ASCO.abs 3574.

编译:陕西省中医医院 胡博帆

04

【3575】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特征和接受多线治疗的预后因素:来自消化系统癌症分析和研究(ARCAD)数据库的分析

First Author: Jean-Baptiste Bachet, Pitie-Salpetriere Hospital, Paris, France

背景: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Pts)经常接受≥1次的序贯多线治疗(TL)。在常规实践中,约50%-60%的pts接受二线(L2)治疗,20%-30%接受三线(L3)治疗。我们调查了pts临床/肿瘤特征及其对TL预后的影响。

方法:对48项随机试验(L1 34项,L2 9项,L3 5项)的37,560份数据进行分析。在入组时测量的候选变量(VAR)是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体力状态(PS)、胆红素、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衍生的白细胞与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比(WBC/ANC)、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原发肿瘤位置和转移部位的数量和位置(MS)。缺失的数据进行了估算。选择在所有治疗中具有显著价值的风险值来构建训练集中的总生存期(OS)的预后评分(TS,n=30,050;80%)。对于每种治疗的分数的计算是基于对来自公共多元模型的风险值系数的估计之和;Cox’s模型被用来定义风险群体。使用Harrell’s C-index评估辨别能力。外部验证在验证集中进行(VS,n=7,510;20%).

结果:共对26974例L1、7693例L2和2893例L3进行了分析。以下特征在TL中持续增加: MS≥2  (57%、72%、82%)、肺转移(50%、74%、91%)、淋巴结转移(51%、61%、80%)、KRAS突变(37%、47%、51%)和升高的碱性磷酸酶(46%、52%、61%)。BRAF突变减少(9%,7%,5%)。在L1vsL3的试验中,70%vs89%的患者进行了原发性肿瘤切除术,10%vs80%的患者至少进行了一次转移切除术,31%vs78%的患者出现了晚期异时(> 12个月)转移。7个独立的风险值保留在预后评分中(PS、Hb、Pl、WBC/ANC、LDH、ALP和MS数);定义了预后显著不同的四个pt组(表)。排除PS 为2分的pts时,该分数仍然有效。三线口服药物(对比安慰剂)和后续线路(L2/L1或L3/L2)对所有预后组均有效。

结论:随机试验中患者的临床/肿瘤pt特征在随后的TL中有显著差异。使用实际临床和生物学变量的相同预后模型可用于所有TL。

参考文献:Jean-Baptiste Bachet,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pts) and prognostic factors across treatment lines (TL) in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mCRC): An analysis from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in Cancers of the Digestive System (ARCAD) database. 2021 ASCO, abs3575.

编译: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马小乐

05

【3577】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液体活检驱动的抗EGFR再挑战的运用分析

First Author: Stefano Mariani, University of Cagliari, Cagliari, Italy

背景:EGFR抑制剂的再挑战代表了一种针对抗EGFR治疗后的RAS野生型结直肠癌患者的新兴策略。不幸的是,抗EGFR的再挑战在这种情况下缺乏明确的选择标准。最近,循环肿瘤DNA (ct-DNA)的RAS野生型状态与已知的临床标准一起成为该策略的潜在分水岭。在本研究中,我们探讨了液体活检驱动的抗EGFR再挑战策略在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方法:对先前接受抗EGFR治疗的RAS和BRAF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Ct-DNA进行RAS/BRAF突变分析,以评估抗EGFR的再挑战策略。使用焦磷酸测序(焦磷酸标记Q24 MDx工作站)和核苷酸测序(基因分析仪ABI3130)分析ct-DNA的RAS-BRAF突变。实时聚合酶链反应(Idylla)和微滴数字聚合酶链反应(QX200系统)进行,以确定RAS-BRAF突变状态。评估几个临床变量,包括以前对含抗EGFR治疗的反应、肿瘤 侧性和抗EGFR间隔期与预后的关系。根据RECIST 1.1进行肿瘤反应评估。分类变量之间的差异使用Fish精确检验进行评估。生存概率通过Kaplan–Meier方法估算。通过对数秩检验评估不同分层之间存活概率的显著差异。

结果:20名患者被纳入研究。所有患者都进行了基因突变检测。14名患者(70%)为RAS-BRAF野生型,6名患者(30%)为KRAS突变。所有的ct-DNA RAS-BRAF WT患者都接受了抗EGFR治疗的再挑战。其中11名患者(78.6%)接受了伊立替康+西妥昔单抗治疗,而3名患者(21.4%)接受了帕尼单抗单药治疗。中位OS为7个月(95%可信区间5.0至13.0),中位PFS为3个月(95%可信区间2.0至6.0),ORR为27.3%,疾病控制率(DCR)为54.5%。在被评估为假定的预测/预后因素的临床变量中,先前对抗EGFR治疗的反应与具有统计学意义的OS (12个月vs 5个月HR:0.19 p: 0.06)和ORR (75% vs 0% p:0.03)无显著改善相关。

结论:抗EGFR的再挑战策略在临床实践中是可行的。临床预后与文献数据一致。除了通过ct-DNA分析进行RAS分子分型选择外,先前对抗EGFR治疗的反应被确认为该治疗选择的前瞻性选择标准。

参考文献:Stefano Mariani, et al. Liquid biopsy-driven anti-EGFR rechallenge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2021 ASCO, abs3577.

编译: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马小乐

06

【3578】CAVE(西妥昔单抗再挑战联用avelumab) mCRC二期临床试验的最终结果:皮肤毒性是临床活动的预测因素

First Author: Giulia Martini, Medical Oncology, Universit a degli Studi della Campania "Luigi Vanvitelli", Naples, Italy

背景:最近报道了用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药物对RAS野生型(RAS WT)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进行所谓的再挑战性治疗的有前景的抗肿瘤活性。除了血浆循环肿瘤脱氧核糖核酸(ctDNA)分析中没有抗性突变外,还没有发现对抗EGFR再挑战策略有反应的生物标志物。

方法:我们进行了单臂二期CAVE mCRC试验,以评估西妥昔单抗作为再挑战联合avelumab治疗77例RAS WT mCRC患者的疗效,这些患者对一线化疗联合抗EGFR药物治疗有完全(CR)或部分(PR)反应,并产生了获得性耐药性,接受了后续的一线治疗。对KRAS、NRAS、BRAF和EGFR的67/77 (87%)名患者进行了循环肿瘤DNA的事后基线分析。评估皮肤毒性(ST)和其他临床变量与OS、PFS和有效率的相关性。

结果:西妥昔单抗联合avelumab按治疗意向(ITT)治疗人群中位总生存期(mOS)为11.6个月[95%置信区间(CI),8.4-14.8]和中位PFS (mPFS)为3.6个月(95%置信区间,3.2-4.1),且毒性可控制。33名(42.9%)患者经历了2-3级ST,中位生存时间为17.8个月(置信区间95% 14.9-20.7),而44名(57.1%)0-1级ST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8.2个月(置信区间95% 5.6-11),(HR 0.51,置信区间95% 0.29-0.89,P = 0.019)。2-3级ST患者的mPFS为4.6个月(置信区间95% 3.5-5.8),而0-1级ST患者的mPFS为3.4个月(置信区间95% 2.8-4.1)(HR 0.49,置信区间95% 0.3-0.8,P = 0.004)。在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中,2-3级ST和基线RAS/BRAF/EGFR WT ctDNA是唯一对OS有统计学显著影响的变量。仅在单变量分析中,ST、转移部位的数量≤2、原发肿瘤的手术和RAS/ BRAF/EGFR WT ctDNA与PFS的改善相关。在33例2-3级ST患者中,观察到1例(3%) CR、2例(6.1%) PR和24例(72.7%)稳定疾病(SD),疾病控制率(DCR)为81.8%。在44名0-1级ST患者中,报告了0例CR,3例(6.8%)PR,20例(45.5%)SD,52.3% DCR。

结论:西妥昔单抗联合avelumab作为mCRC的再挑战治疗是有效且耐受性良好的。ST是一种临床生物标志物,用于识别可能受益于抗EGFR再挑战的RAS/BRAF mCRC患者。

参考文献:Giulia Martini, et al. Final results from the CAVE (cetuximab rechallenge plus avelumab) mCRC phase II trial: Skin toxicity as a predictor of clinical activity. 2021 ASCO, abs3578.

编译: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马小乐

07

【3579】循环肿瘤DNA和环切缘是直肠癌生存的关键预后指标

First Author: Mia Shepherdson, Flinders University, Adelaide, SA, Australia

背景:结直肠癌的复发与手术后患者血浆中表观遗传循环肿瘤DNA (ctDNA)的存在有关。治疗前ctDNA的预后意义尚不清楚。本研究调查了直肠癌患者治疗前ctDNA和当前放射学(MRI)预后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共纳入42例直肠癌患者,均在治疗前进行分期磁共振成像。诊断时采集血浆进行ctDNA检测。来自血浆的无细胞DNA中甲基化支链氨基酸转氨酶1 (BCAT1)或Ikaros family zinc finger (IKZF1)的表达被认为是ctDNA阳性结果。磁共振成像预后指标和ctDNA结果的相关性通过卡方检验进行评估。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以确定ctDNA结果与总生存期(OS)相关的变量。

结果:入组患者中位年龄64.4岁(标准差12.5),男性居多(30/42,71.4%)。11、13、9和9名患者分别为I、II、III、IV期。所有患者至少随访了36个月。33例(78.6%)患者接受了新辅助放化疗。29例(69.0%)例患者接受了手术切除。总体组的3年生存率为64%。67% (n=28/42)的患者在诊断时甲基化的ctDNA呈阳性。环切缘阳性(CRM+)的12例患者中有11例ctDNA阳性(p=0.03)。单因素分析显示,OS的预后指标为存在壁外血管侵犯(EMVI)(HR 3.0,95%可信区间1.1-8.4)、CRM+(HR 12.2,95%可信区间3.9-37.6)、转移性疾病(HR 7.32,95%可信区间2.63-20.37)和ctDNA%甲基化(HR 1.1,95%可信区间1.04-1.13)(表1)。CRM+和ctDNA阳性的HR为20.5 (95%置信区间5.1-82.3)。通过多变量分析,包括对年龄和EMVI的调整,只有CRM+/ctDNA+变量是存活率差的独立预测因子(HR 20.2,95%可信区间4.5-90.9)。

结论:在直肠癌中,几乎所有涉及CRM+的患者都有ctDNA,这些患者预后最差。治疗前后进行纵向ctDNA评估的未来研究可能有助于预测预后和调整患者的治疗。

参考文献:Mia Shepherdson, et al. Circulating tumor DNA and circumferential resection margin as key prognostic indicators for survival in rectal cancer. 2021 ASCO, abs3579.

编译: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马小乐

08

【3580】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预处理MSI/dMMR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预后相关参数:一项前瞻性队列的亚组分析

First Author: Raphael Colle, Sorbonne Universit e, Department of Medical Oncology, Saint-Antoine Hospital, AP-HP, Paris, France

背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已证明对MSI/dMMR mCRC患者有效。我们旨在评估ICI治疗的预处理mCRC患者(pts)中与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相关的临床、病理和分子分型因素。

方法:从法国巴黎圣安托万医院所有接受ICI 治疗的MSI/dMMR结直肠癌癌患者的前瞻性队列中抽取患者样本。包括所有既往接受一次及以上的全身治疗(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靶向治疗)后疾病进展的MSI/dMMR mCRC患者。对MSI/dMMR状况进行了集中审查。林奇综合征或散发状态根据MMR基因胚系突变检测、MLH1甲基化状态和BRAF V600E突变来确定。使用iRECIST标准评估患者的PFS和客观缓解率(ORR)。由于林奇综合征与BRAF V600E突变状态存在相互作用,除了多变量分析外,还另外分析了林奇综合征对PFS的影响。

结果:130例患者中,66例仅接受抗PD1治疗,1例仅接受抗PDL1治疗,63例接受抗PD1+抗CTLA4治疗。71%的患者至少接受过两次治疗。33名BRAF V600E突变 (mt)型患者(25%)和49名RASmt型患者(38%)。总人群的ORR为62.8 %,IC 95 %[53.8;71.1].中位随访时间为21.0个月,未达到中位FPS和OS。下表中显示了PFS未调整和调整分析后的结果。在多变量分析中,BRAF V600Eand和RAS突变与PFS和OS无关。在调整治疗类型后,经证实的林奇综合征患者(44例)和经证实的散发性肿瘤患者(44例)之间的PFS危险比(HR)为0.57 (95%IC 0.26 -1.26)。

结论:在这个队列中,主要已知的临床、病理和分子分型因素并不影响ICI在预处理MSI/dMMR mCRC中的疗效。

参考文献:Raphael Colle, et al. Parameters associated with outcomes in pretreated MSI/dMMR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mCRC) treated with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 Subgroup analysis of a prospective cohort. 2021 ASCO, abs3580.

编译: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马小乐

09

【3581】 PP2A变异在预测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来自FIRE-3和TRIBE试验的数据

First Author: Jingyuan Wang, Division of Medical Oncology, USC Norris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Keck School of Medicine, Los Angeles, CA

背景:蛋白磷酸酶2A(PP2A)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具有平衡激酶介导的细胞信号网络磷酸化的功能。据报道,PP2A可上调血管生成,而对多个淋巴结的酪氨酸激酶受体下游的通路起负调节作用。先前的研究表明PP2A变异与癌症风险增加有关。因此,我们假设PP2A变异可以预测以贝伐单抗(bev)/西妥昔单抗(cet)为基础的化疗的mCRC患者的一线治疗结果。

方法:取自两个独立随机试验患者血液样本的基因组DNA,TRIBE(bev组,n=215,作为发现组)和FIRE-3(bev组,n=107,作为验证组;cet组,n=129,作为对照组),通过OncoArray进行基因分型,OncoArray是由Illumina公司制造的一个定制阵列,包括大约530K个SNP标记。分析了3个主要PP2A核心亚基(PPP2CA、PPP2R1B、PPP2R1A)、1个磷酸酶激活剂(PPP2R4)和2个内源性抑制剂(TIPRL、CIP2A)中17个snp对预后的影响。

结果:在发现组中,与任何G等位基因携带者(N=198)相比,PPP2R4 rs2541164 A/A患者(N=16)的总生存期(15.3 vs 27.3个月)明显缩短(危险比[HR]=1.8;95%可信区间:1.1-3.1;p=0.02)和多变量(HR=2.4;95%可信区间:1.4-4.4;p=0.006)分析。这些数据在FIRE-3 验证队列中进行了单变量(A/A与任何G:17.3与39.9个月,HR=2.8,95%可信区间:1.4-5.9,p=0.004)和多变量(HR=4.3,95%可信区间:1.5-12.2,p=0.0095)分析。相反,在FIRE-3 cet组中,携带CIP2A rs13069780 C/C(N=24)的患者仅比任何T等位基因携带者(N=105)在单变量(HR=0.6;95%可信区间0.4-0.99;p=0.04)和多变量(HR=0.5;95%可信区间0.3-0.94;p=0.02)分析,但在使用bev的TRIBE和FIRE-3组中未观察到关联。

结论:我们的研究首次证明PPP2R4基因多态性可以预测mCRC患者bev治疗的结果;同时CIP2A多态性可以预测mCRC患者cet治疗的结果。这些发现支持PP2A变体在抗VEGF/EGFR治疗耐药中的可能作用。

研究发起人: 国家癌症研究所(批准号P30CA014089)、格洛丽亚·博尔赫斯·温德格洛基金会温德项目、邓特家庭基金会、圣佩德罗半岛癌症协会、丹尼尔·巴特勒研究基金和救助基金

参考文献:Jingyuan Wang.The role of PP2A variants to predict outcome in patients (pts) with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mCRC): Data from FIRE-3 and TRIBE trials.2021 ASCO,abs 3581.

编译: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李旭

10

【3582】RAS和TP53基因突变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影响

First Author: Yongjun Cha, National Cancer Center, Goyang, South Korea

背景: 体细胞基因突变可能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切除术后的生存率。然而,大多数的研究仅包含一个已知突变数据的特定人群,没有采用同质方法。本研究旨在采用标准化方案确定CRLM中体细胞基因突变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对预后的影响,并根据原发肿瘤位置评估其生存效果。

方法:在2001-2014年间,共有568名患者接受了CRLM切除术,这些患者来自国家癌症中心的前瞻性研究登记。对538例(94.7%)/526例(92.6%)原发性肿瘤患者的肿瘤相关基因(KRAS、NRAS、HRAS、BRAF、PIK3CA、MET、PTEN、APC、TP53)/MSI进行了基于核酸质谱分析系统的突变谱分析。

结果:原发部位:右结肠51例(9.0%);横结肠42例(7.4%);左结肠238例(34.5%);直肠279例(49.1%)。与左结肠原发肿瘤相比,右侧肿瘤的肝转移灶切除后的总生存期(OS)较短(5年OS,31.4%对54.0%[P=0.011])。突变频率为:RAS为45.9%;BRAF为2.4%;PIK3CA为8.4%;PTEN为0.2%;MET为0.4%;APC为12.1%;TP53为24.3%。RAS(5年OS,40.8%对55.7%[P=0.001]、PIK3CA(5年OS,31.1%对50.5%[P=0.027])和TP53突变(5年OS,42.7%对50.8%[P=0.035]),肝转移灶切除术后上述突变与更差的生存率相关。在多变量分析中,RAS(危险比[HR]1.27;P=0.033)和TP53突变(HR 1.35;P=0.014)与校正协变量后OS差显著相关。RAS/TP53共突变(12.4%)与最差的肿瘤预后相关(hr1.81;P<0.001)。值得注意的是,尽管RAS突变对预后的负面影响在原发肿瘤部位没有显著差异,但TP53突变的不良影响仅限于直肠癌(交互作用P=0.002)。在这项研究中,MSI高(2.3%)与生存率无关。

结论:RAS和TP53突变与CRLM切除术后生存率相对降低相关。与RAS突变不同,TP53突变对预后的负面影响似乎仅限于直肠来源的CRLM。

研究发起人: NCC-1910210

参考文献:Yongjun Cha.The prognostic impact of RAS and TP53 mutation according to primary tumor location in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2021 ASCO,abs 3582.

编译: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李旭

短时间内完成译稿,难免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多多批评指正。最终中文翻译PDF版会在目录和智能化查询方面做得比英文版更人性化,各瘤种目录下即可看到各篇小标题和链接自动跳转,设立关键词查询,找到你最想关注的知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