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解字︱拙(zhuāi,zhuǎi)

这是 村庄物语 第319篇原创推送
这个“拙”字,从感情色彩上说,总是在褒贬间游移不定。藏拙,拙朴,即为褒;笨拙,拙劣,即为贬。
皖北农人的音,不是普通话的念法,而是“zhuāi”,或者“zhuǎi”。听着,没有普通话那样灵巧,那样利索。咋听,都显着有些——拙。
这两个音,分别对应不同的语境和语义。我分开来说。

音“zhuāi”,多指人的性情和脾气。有的人,容易情绪化,做事多少有些不计后果。如果这个后果不是很严重,拙点儿,可能还没关系。但拙性情的人,一路拙下去,弄不好会走极端。
这里的极端,是说那人遇事想不开了,厌世,自戕了之。从前皖北乡间,有的人因生活所迫,感到没有盼头,没有指望,喝药的,上吊的,都有。这样的人,皖北农人说起来,都是他“拙的很”“性子拙”。一边说,还一边叹气,摇头。

当然,拙性情的人,做出来的拙事情,回过头来看,也都自有因果。但性格内向,则是至为关键的因素。这样的人,心中有结,且一时半会儿解不开。最后形成死结,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音“zhuǎi”,描述的是一种不灵巧的状态。且这样的状态,是在外部原因作用下引发的。
滴水成冰时节,从前的皖北农人,习惯把两只胳膊拢在胸前,放在对方的袖笼子里头。他们说成“抱夹子”——这样为的是取暖,保暖。如果把手伸出来,一会儿的工夫,就冻僵了——不听使唤。手掌摊不开,手指头伸不直;伸直了,也不能活动自如。

如是短时间冻“拙”了手,活动活动,搓搓手,也就缓解了。但有的人,尤其是孩童,穿的不暖,两手裸露在外时间长,加上他自己又不禁冻,就会冻坏手——手面子(手背)能肿的跟发面馍样。以我本人的经验,一旦冻坏一次,可能年年都要冻坏。只有等到来年春暖花开之时,才会消肿。
还是在寒冷天气的时候,不只把手冻“拙”。嘴,也能冻“拙”。他上下直打“牙巴磕”,舌头转不过来弯子,说不好话了。自己感觉,有些麻木状。这时候的“拙”嘴,人家见了是要笑话的。人家觉得好玩儿。

也不只是冷冻。皖北农人有时候也把腿脚抽筋,唤作“拙”。这样的“拙”,不仅难受,还会带来意料不到的后果。比如孩子在沟塘里游泳,突然间抽筋,会出现险情。看那游泳运动员开赛前,都要做些动作,活动筋骨,为的就是避免这样的状况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