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的管理关键技术(一)

藻类的管理是养殖成败的关键因素,藻类的管理主要有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两种方法。直接管理主要指藻相的管理,有益藻占优势,平衡和稳定;间接管理主要指通过藻类管理,管理水质指标,包括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pH值、碱度和硬度等。

通过上两张水色图,可以看出池塘中的水色很好,除了水色好外,还要长期稳定有益藻。这两个池塘的水色主要是硅绿藻水,而且是偏硅藻。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一是藻类大量繁殖起来,主要是硅藻,水色特别黑,主要是大量的硅藻起来后,有些藻类死亡;图二是藻类全部死亡,发生“倒藻”;图三是第二天后藻类死亡又转为裸甲藻等有害藻类。

池塘藻的主要角色

藻类、水草作为初级生产者,利用营养、温度和光照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有机物。藻类和水草这种初级生产者可以被次级生产者轮虫、枝角类、桡足虫类所利用,作为它们的饵料。同时初级生产者产生的有机物也可以直接被鱼、虾、蟹次级生产者利用,轮虫、枝角类、桡足虫类也可作为鱼、虾、蟹次级生产者的饵料生物。鱼、虾、蟹需要外界的饲料补充的同时也可以利用自然水体中产生的有机物质,比如藻类、水草产生的有机物质和轮虫、枝角类、桡足虫类可以作为鱼、虾、蟹的饵料,这些都为品种提供了营养,鱼、虾、蟹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代谢产物,比如粪便和残饵以及有机碎屑,会污染水体,而这些物质要靠分解者菌来进行分解,菌把这些有机碎屑、残饵、粪便分解成营养物质转化在水里,可以充当水里面的生物肥,进一步循环在水体中,供藻类、水草作为营养肥料。这就是自然水体中生态循环的生态链,藻类在里面充当着初级生产者,是产生原初级生产力的最主要的生产者,而菌在这个生态系统里面充当着分解者,分解有机物、残饵、粪便和碎屑,所以我们通常强调菌藻平衡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藻类的作用

藻类的种类由水质属性、营养元素、气候条件等因素所决定。同时,也受下游捕食生物的种类和摄食压力所影响,随着其中一种因素的改变,种群是会改变的;藻类最主要是光合作用,将太阳辐射转化为生物质能输入池塘,以驱动池塘生态系统运行,是藻类的主要功能。评价池塘生产力的指标是单位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氧的产量或碳的产量。由于光合作用的产物、碳水化合物和氧气在摩尔上是相等的,即每固定1摩尔碳的同时产生1摩尔氧。所以,两种生产力的关系是8克氧/平方米/天相当于3克碳/平方米/天(氧的分子量与碳的原子量的比值);影响藻类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有无机碳、光照、温度、微量元素和藻龄等。根据池塘的不同养殖阶段的需要去调节藻类光合作用效率是池塘养殖管理核心技术之一。叶绿素是藻类光合作用的器官,但不同的藻类叶绿素的结构以及各种酶和功能组织不同的藻类有所不同,因而导致对二氧化碳的亲和力有所不同;叶绿体中包含光能俘获系统和二氧化碳固定系统。光能俘获系统又称光反应系统,负责吸收光能,产生还原力和能量;不同的藻类叶绿素的种类和组成有所不同,所吸收的光谱的波段也不同。这是不同藻类看上去颜色有所不同的缘故。从地球宏观角度看,“植物合成,动物消费,微生物分解”,形成自然界闭合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系统。就池塘而言,藻类合成、滤食性动物消费、微生物分解,形成池塘基础生态系统。

藻的组成及生态演替与竞争

各种藻种都可能存在池塘中,主要根据池塘的营养、光照、温度,优势种的种类也根据池塘条件和所用的肥料决定;定向培养有益藻,主要以绿藻和硅藻为主;无藻种,由于各种原因池塘肥水困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主要是因为生态演替与竞争之间的关系。生态演替是指藻类及其他生物的生长过程,消耗营养并积累对自身不利的代谢废物。如果营养不能及时补充,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清除,这种藻类的优势就会丧失,而另一种更适应这种条件的藻类就会取而代之。这个过程就称为“生态演替”。所以在藻类的稳定和培养中不可能一个种类长期占优势种,不采取任何措施就会产生另外一种而自中界中有些藻类特别是有益藻需要特定的营养元素,所以不采取任何措施,不容易稳定的;随着藻类的生长,水体中的营养素越来越匮乏,藻类之间开始出现对某些营养素的竞争,有竞争优势的藻类就可以获得生长机会。对于低浓度营养素的竞争,具有竞争优势的是那些比表面积大的种类。细胞个体越小、外形越偏离圆形的藻类,就越具有竞争优势。是池塘藻相最终往往演化为蓝藻和青苔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何培养有益藻占优势种?

第一,要根据池塘条件和养殖品种选藻种(绿藻与硅藻);第二,根据藻种选营养;(绿藻与硅藻的营养);第三,有益藻种量要足够大,活性要好;(藻的量大,活性好);第四,池塘维持有益藻占优势种,80%以上。判断的方法主要通过水色、显微镜检测、晒水法来进行。

如何控制有益藻持续稳定?

通常清塘解毒后,主要是在池塘中洒下藻种+肥料;根据温度和天气藻类不同,到达高峰时间不同(25℃以上5-8天),还有藻的活性和接种密度不同;维持藻、肥、菌平衡稳定;防止倒藻泛塘。判断标准主要是水色、水质指标(溶解氧和pH值)、透明度稳定有变化。

第一,藻与营养的关系是不同的藻需要不同的营养,元素不同比例不同。比如小球藻等绿藻主要需要氮肥、磷肥、钾肥、碳肥。1升水通常需要100-300克氮肥(硫酸铵、硝酸钠、尿素);磷肥1升水需要30-40克的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或磷酸二氢钾;碳肥主要是碳酸氢钠,1升水需要100克左右。还有些微量元素,可用海盐替代;硅藻主要需要硅酸钠1升水在添加100克的硅酸钠。以上数据是根据实验室做实验给定的,但在外塘中的环境多变,可能有个种情况,比如氮、磷含量都较高,大家要参考应用。在施肥的过程中不同的水体、不同的池塘它的应用是不完全一样的,所以在施肥用菌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第二,池塘藻类生态系统的稳定是相对的,不稳定是绝对的。首先气候条件在发生变化,藻类的种群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其次输入池塘生态系统的物质的量也在发生变化,也要求池塘藻类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发生相适应的变化。要使池塘藻类生态相对稳定,每天被藻类消费的物质必须能稳定供应;同时,每天生长出来的藻类也必须被相应消费,才能保持池塘中藻类的密度和活性相对稳定。因此,藻类相对稳定(即生态系统稳定)的本质是生态系统各环节之间相对平衡。

藻类种类的控制

上面的溶解氧曲线原理图表明:藻类与溶解氧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溶解氧的值越低,藻类的生物量越低,要防止养殖品种缺氧的现象;溶解氧的值越高,藻类的生物量值越高,要防止“倒藻”现象。在一定的区间内,属于安全期,这时藻类比较适合溶解氧,所以要控制藻类的生物量,但溶解氧只能说明藻类的数量,却不能区分出藻类的种类,所以单从溶解氧指标是不能判断藻类是有益藻还是有害藻,还需要进行镜检来区分。

 藻类种类的控制主要是培养有益藻,看水色图、看透明度、看藻的活性,有益藻主要是绿藻(小球藻、栅列藻等),硅藻(小环藻、舟行藻等)和硅绿藻。(如下图)藻的活性主要看藻类在培养的过程中可以用小瓶观察里面的气泡量的多少,气泡越多藻的活性越好。

绿藻水

硅藻水

硅绿藻水

藻类数量的控制

主要通过藻、肥、菌之间的平衡进行控制。要使池塘藻类生态相对稳定,每天被藻类消费的物质必须能稳定供应;同时,每天生长出来的藻类也必须被相应消费,才能保持池塘中藻类的密度和活性相对稳定。因此,藻类相对稳定(即生态系统稳定)的本质是生态系统各环节之间相对平衡。蓝藻、青苔的出现是池塘水质恶化的标志,只杀灭蓝藻和青苔并不意味着水质得到控制,应该尽一切努力避免蓝藻、青苔的发生,而不是等到蓝藻和青苔发生后再去寻找各种杀灭蓝藻和青苔的方法,倡导培养有益藻控制有害藻。

藻类的生物量及每天的光合作用速率必须与池塘的载鱼量相匹配。由于养殖前期各种鱼、虾的生物量小,饲料投入也少,“污染”自然也小,不需要太高的藻类生产力来维护。相反,藻类的生产力太高,而消费藻类的鱼、虾生物量小,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和紊乱。养殖前期有必要控制藻类生产力,使之与池塘中各种生物的生物量相平衡。降低水体二氧化碳浓度(总碱度)可以控制藻类的光合作用,通过降低光照强度也可以控制藻类的光合作用。降低光照强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物理遮荫,通过在池塘上方搭棚,根据需要盖上具有一定透光度的遮光网;另一种方法是采用粘土或腐植酸钠,降低水体的透光度,以达到降低光合作用效率的目的。短时间遮荫可用粘土,也就是泼黄泥巴水;采用化学杀藻,整个池塘的生态系统完全遭到破坏。池塘中的藻类可通过滤食性鱼类来控制。藻类每天都在光合作用,每天都在生长。必然连续不断地消耗水体中的营养素。氮、磷可来自每天投入的饲料,二氧化碳可来自鱼虾的呼吸和大气的补充,但是,一些微量营养素却不一定能得到连续提供。因此,这些微量营养素会越来越少,有些池塘可以利用底泥中的微量元素。

池塘底部是池塘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之一。在生态结构上的特点是有机物质多而溶解氧少,尤其是在淤泥的内部。沉积在底部表面的有机物质被微生物矿化后,如果是不溶性矿物,就直接固定在淤泥表层,如果是可溶性矿物,则向上下两个方向扩散。池塘底部既是藻类营养素的汇,又是藻类营养素的源。因此,池塘底部的科学管理,是池塘水质,尤其是藻类生态管理的重要手段。池塘底部是池塘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接纳者,或者说是氧债的汇。底质管理除了搅动、再悬浮之外,合理转移这些氧债和过剩的营养盐可以提高池塘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池塘底部搅动和沉淀物再悬浮除了人工物理方法之外,还可以采用生物搅动,就是合理混养一些底栖鱼类。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化学类产品用于改底。

如何定向培养有益藻控制有害藻

在自然水体中通常出现“水华”现象,水华(AIgae Bloom)主要是指淡水水体中藻类短期内大量繁殖、老化、大量积累于水面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池塘水华的出现表明藻类生态系统失衡、水体富营养化、自净能力降低或丧失、池塘生态系统恶化甚至崩溃。常见的有蓝藻的水华。藻类本身没有多少危害,就怕藻老化形成水华或者倒藻。藻形成水华时,藻已经处于濒死状态,一方面将严重抑制浮游植物利用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另一方面也阻隔空气中的氧进入水体,导致水体中溶解氧严重不足。长时间出现缺氧或亚缺氧状态,会使水体持续恶化,进一步破坏水质,水生生物窒息而亡,造成生态失衡。而最为严重的问题是某些有害藻死亡释放大量的藻毒素,使养殖动物暴发病害或中毒死亡。藻水华的出现是水质恶化的结果,不是水质恶化的原因。藻的暴发也加速了池塘生态系;统的恶化,尤其是老化、死亡的藻释放的藻毒素对所有养殖动物都有剧毒。因此,应该从源头上防止有害藻水华的出现(不要让水质恶化),而不是纠缠于有害藻水华用什么药物能处理(没有一种药物能处理恶化的水质)。一旦出现有害藻水华,不是杀了藻就完事,而是必须重建池塘生态系统。

传统的养殖理念中没有定向培养,靠自然水体中原有的藻类加入肥繁殖,尤其对现在外源水水质恶化的情况下是不可取的,会出现藻类能够繁殖起来,但有可能是益藻或有害藻;藻类繁殖不起来,原因是池塘中没有藻种或者条件不适合,不能尽快繁殖;外源水有有害藻,就会引入有害藻的进入等结果。现在倡导的定向培养,是在养殖水体中引入“藻种”,让池塘根据自己环境条件和养殖品种需要选择易培养藻种,对养殖品种有益的藻种,使其成为优势种并长期稳定在水中。

池塘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之间都是密切关联的。有害藻类控制四部曲:有益藻种、定向营养、促进循环、及时分解死亡藻类,缺一不可。只有定向培养有益藻控制有害藻才能避免水华在池塘生态系统中大量出现。水华是池塘生态系统恶化的一种外观表象,任何水质恶化,都有可能以水华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只要池塘生态系统平衡、健康,自然就不会发生任何水华了。

定向培养有四个方面的因素,主要是有益藻形成优势种、有定向的营养还要有温度、光照的适合的条件以及微生物(复合菌)稳定的维持着生态系统,达到菌藻平衡。实际上,任何一种藻类在生态系统里能够持续定的生长,都需要这四方面因素的维持,所以所再做生态系统有益藻进行持续稳定时要控制好这四方面的条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