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成为发达国家,西德的巨额赔偿功不可没

以色列F-35战机

美国和以色列有着比较特殊的关系,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地区最重要的桥头堡和推行民主化的前哨站,美国对以色列的援助和庇护程度,远超一般意义上的盟友。

据统计,从1949到2006年,美国对以色列的援助总额达974.124亿美元,其中军援613.527亿美元,经济援助360.597亿美元,美国对以色列的的援助,占美国全部对外援助的30%以上。

更夸张的是,美国对以色列的援助以直接的现金援助为主,钱一次性到位,而且往往不限定资金的使用途径,以色列甚至可以拿美援购买美国最先进的武器装备的技术。

可以这么说,以色列能成为“袖珍超级强国”,固然有犹太人智力、技术方面的因素,但更离不开美国的扶植与呵护。这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色列的繁荣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和以色列的特殊关系,不是一开始就是存在的。以色列虽然是在美国的支持下诞生的,但建国之初,美国只向以色列提供一些经济援助,不出售武器,艾森豪威尔上台后,美国冷落以色列,转而寻求与阿拉伯国家合作。

进入60年代后,随着阿拉伯国家的外交政策总体上逐渐倾向苏联,美国才开始向以色列提供武器,制衡阿拉伯国家。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是美国和以色列关系的重要节点,这次战争,使得以色列和苏联断交,而美国也见识到了以色列的彪悍战力,觉得这个小伙伴是一个潜力股,疯狂追加援助。

美国和以色列的特殊关系和援助情况,不是今天的重点,今天的重点是,在美国对以色列没那么上心的年代,以色列是如何靠西德的赔偿挺过来的。

以色列一流的农业

01

以色列和西德的关系,绕不开纳粹屠杀和迫害犹太人。

自1933年到1945年,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犯下了惨绝人寰的罪行,几百万人被屠杀,无数财富被没收掠夺。对活着的犹太人而言,为死难者和被害者讨回公道、追回财产,理所应当。

早在二战中和战后初期,就有犹太人组织向盟军反映犹太人的赔偿问题。但战后德国被四大国分区占领,犹太人又没有自己的国家,索赔成效不大。直到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对德索赔才走上正轨。

建国之初的以色列,犹如红警开局,一边要造建筑发展,一边要对付6个冷酷敌人的围攻,极其悲催。对以色列而言,战争固然残酷,但更令人头疼的是经济问题。

建国初期的以色列

以色列建国时有65万人,建国后3年,来自世界各地的68万犹太人涌入以色列,其中来自阿拉伯国家的犹太人占了一大半,这些人无资产、无知识、无技术,来自欧洲的犹太人,虽然有知识和技术,但积累的财富都毁于战火,这些人对以色列的经济造成了极大压力。

另一方面,受战争影响,以色列大量成年劳动力在军队服役,造成生产下降,外贸也因邻国的封锁而中断,国内物资短缺。1951年最困难时,以色列的食物储备只够维持一个星期。

为了搞钱,以色列政府一面向美国犹太人募捐,一面向美国政府申请贷款和援助,但效果不理想——募捐弄了3亿多美元,贷款和援助弄了1亿多美元,这些钱没有解决问题,却耗尽了以色列政府的脸面。私人募捐无法长久,毕竟大家都要生活,政府贷款和援助,也不是那么好拿的——又穷有弱,谁都看不上。

犹太人移民以色列

以色列政府明白,走正常途径搞不到钱,于是又动起了向德国索赔的念头。

向德国索赔是一个令以色列人纠结的问题,在很多人看来,从屠杀犹太人的刽子手里拿“罪恶的钱”,是肮脏的交易,是出卖灵魂的事,对不起那些被害者。不要赔偿呢,国家能不能撑下去还是问题。

还是李宗盛的老问题:生存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哪一个更重要?

1951年,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一锤定音,决定向德国寻求赔偿,理由是:被纳粹杀害已经不能开口的600万同胞在命令着,要以色列崛起、强大、繁荣,以此维持自身的和平、安全,永远不要让犹太民族的灭顶之灾再次降临。

本·古里安

02

犹太人对德索赔有两条线。

以色列政府对德国的索赔是集体索赔,索赔对象是被纳粹掠夺的无继承人的犹太财产,以及以色列政府接收、安置逃离纳粹统治的犹太难民的费用。

除此之外,在纳粹统治之下,被屠杀、健康受到损害、财产被破坏和侵占、失去自由、被奴役、失业、生活困难等,属于个人索赔范围,另算。

索赔能不能成功,既取决于以色列政府的努力,也取决于联邦德国政府的态度。

联邦德国成立于1949年,但它不是一个主权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美英法手中,为了防范德国重新崛起,对它设置了种种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联邦德国的外交政策是重新获得国际信任,逐步取消对德国的限制,使德国成为一个完全的主权国家。

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下跪.

显然,历史问题不解决,始终是个拖累。德国不解决犹太人的问题,就没法让人们相信它已改头换面,重新做人,也无法重建国民道德和国际形象,赢得国际谅解,这样的国家还想要完全主权,做梦。

首任总理阿登纳给德国确立的三个重大外交目标是:重新统一德国,同法国和解,调整和犹太民族的关系。联邦德国政府也曾几次向以色列表示,愿意道歉和赔偿。1951年年底,经过双方长时间暗中交涉后,决定正式展开赔偿谈判。

以色列向德国索赔的最大障碍不是联邦德国,而是以色列本国民众,原因还是上面说的那样,从仇人手里拿钱,在道义上是荒谬的,血海深仇怎么能用钱来摆平?群情汹汹,在议会表决当天,大量人群向议会大厦扔石头表示抗议,还与警察发生了严重冲突。

最终,以色列议会以61票赞成、50票反对、5票弃权、4人缺席的微弱优势通过了决议。

纳粹迫害犹太人

1952年3月20日,犹太人对德索赔谈判在荷兰举行,谈判由三方代表组成,分别是联邦德国,以色列,以及“要求赔偿联合会”。

要求赔偿联合会全称“犹太人向德国要求物资赔偿联合会”,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组织组建的一个机构,专门负责世界犹太人对德索赔事务——以色列只能管以色列的犹太人,“要求赔偿联合会”负责所有犹太人。

经过半年的谈判,1952年9月10日,以色列外交部长夏里特、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要求赔偿联合会主席戈德曼签订了《卢森堡条约》,条约规定:联邦德国向以色列赔偿30亿马克;联邦德国政府制定和颁布法律,以满足纳粹统治下犹太人受害者的个人赔偿;联邦德国政府向“要求赔偿联合会”提供4.5亿马克的赔偿,用于世界犹太人组织安置被纳粹迫害的犹太难民。

迫害犹太人

03

34.5亿马克折合8.22亿美元(根据以色列与“要求赔偿联合会”的秘密分配协议,以色列拿到了绝大部分),看起来不是很多,实际上是一笔巨款。

当时,以色列人口才100多万,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按人均算下来很高了。要知道,战后美国向整个西欧提供的马歇尔援助,也就131亿美元。60年代日韩建交,韩国从日本搞到的变相赔款也就5亿美元。

从1948年建国到50年代中期,是以色列最虚弱的时期。为了给犹太人一个家,以色列实行无限制移民政策,无条件接受世界各地犹太人移民,这直接导致了以色列失业率居高不下,外汇储备枯竭,住房和公共资源紧张,财政赤字节节攀升。

此时,联邦德国的赔款犹如雪中送炭。

上世纪50年代,以色列人排队购物

根据规定,赔款分12年付清,2/3是以实物支付,1/3为外汇支付。

拿到这笔钱后,以色列开始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工业化建设,包括建立化学工业,提升发电能力,开发矿产资源和水资源,实现公路、铁路和港口现代化,建立商船船队等。

以色列三面被阿拉伯国家包围,只有西侧濒临地中海,这是以色列唯一的对外通道,也是战争时期以色列的生命线,所以以色列投入巨资购买45万吨德国船只,组建了一只现代化的远洋船队。与此同时,以色列还从德国订购先进设备,对海法港进行了现代化升级。

强大的远洋运输,将西方物资源源不断输入以色列,为以色列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以色列都饱受电力短缺的困扰,生活用电和生产用电都要限时错开。1953年以色列从德国进口发电和输电设备后,将以色列的发电量猛增好几倍,彻底解决了电力短缺问题。

50年代的以色列街景

接下来,以色列政府相继从德国购买电缆、通讯设备、交换机等设备,建立了遍及全国的现代化通讯网络,又购入机车铁轨信号灯系统,升级和扩建了铁路网络。农业灌溉设备、矿产开发设备以及纺织机械、化学设备、钢铁制造设备、建筑设备等,也从德国陆续运抵以色列。

据统计,1953~1954年,德国赔偿占以色列发展预算的30%,此后这一数字持续递减,到1960~1961年这一数字为16%。1953~1963年这十年,以色列电力投资的1/3,铁路投资的1/2,以及内燃机、卡车、汽车、石油提炼设备等都来自于德国赔偿。

以色列本来就有很多科学家、工程师以及大量熟练工人,“软件”方面底子很好,所缺的只是硬件——资金和设备。德国成套、成体系的设备运往以色列后,以色列技术人员和工人能无缝衔接,几乎不需要消化吸收时间,所以它很快就建立了现代工业体系。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的以色列战机

04

1966年,联邦德国对以色列的赔偿全部付清。

赔偿完了之后,联邦德国又向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直到70年代下半期以色列已不需要援助,这才结束。

联邦德国对以色列政府的赔偿,只占犹太人对德索赔的很小一部分,数额更庞大的赔偿,是在个人之间进行的。

《卢森堡条约》签订后,联邦德国依据条约,出台了《联邦赔偿法》和《联邦财产赔偿法》,这两部法律专门是为受迫害的犹太人索赔而制定的。根据这两部法律,凡是遭到纳粹迫害(包括身体损害、失去自由、财产损失、收入损失、失业等)的人,都可以获得赔偿。

以色列的50万犹太人受害者的后代或亲属,每年可从联邦德国获得1.3亿美元的补偿。到1962年,联邦德国对以色列犹太人的个人赔偿,就已超过其对以色列政府的赔偿——这些钱作为民间资本,对以色列的经济发展也起了很大作用。

截止2006年,犹太人从德国获得的个人赔偿超过600亿美元。

阿登纳总理签署协议

除了赔偿和经济援助之外,德国对以色列的支持还体现在其他方面。

在德国的推动下,1963年欧盟的前身——欧洲共同体向以色列开放了市场,之后又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这意味着以色列工业产品可以免税进入欧共体市场,这对以色列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政治方面,联邦德国在阿以关系中偏袒以色列,为此,阿拉伯国家联盟中有10个国家与联邦德国断交,转而与民主德国建交。军事方面,自1959年开始,联邦德国向以色列秘密提供武器,有时还把从美国弄来的武器装备转手给以色列,这些武器对1967年以色列打赢第三次中东战争起了很大作用。甚至有人怀疑,以色列开发核武器也得到了联邦德国的援助。

总之,在1967年之前,联邦德国像一个奶妈一样,对以色列给予了全方位的呵护,除了阵营的利益之外,联邦德国对以色列的帮助主要是出于道义考量——不仅要给予赔偿,还要保证以色列的生存与安全,最好让以色列繁荣富强,负责到底。

1960年3月14日,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左)和西德总理康拉德·阿登纳

1967年之后,美国接力,向以色列提供了更大规模的援助(1949~1965年,美国向以色列提供了10.71亿美元的援助,也不少)。两大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硬是把一个弹丸小国用钱砸成了超级强国。

05

联邦德国为以色列所做的一切,得到以色列人的谅解了吗?

没有。

在以色列人看来,赔偿是应该的,因为那本来是犹太人的财产,所谓赔偿只是物归原主。每次拿赔偿之前,以色列都会重复:德国所做的一切并不能补偿犹太人所遭受的苦难,纳粹的暴行不是可以用援助来抵消的。

不过,联邦德国做了这么多之后,犹太人对德国人的印象确实改变了很多,德国的国际形象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还有个问题,上面所说的都是联邦德国在赔偿,民主德国呢?民主德国受苏联控制,它没有自己的态度。以色列在1950年就放弃了脚踏两只船的想法,倒向了西方阵营,所以苏联不仅对以色列的赔偿要求置之不理,还阻止本阵营国家的犹太人从联邦德国拿赔偿。

所以,对犹太人的赔偿,主要是联邦德国在承担。

【参考资料】

《联邦德国对以色列政策得失谈》、《联邦德国对以色列的赔偿》、《联邦德国与以色列关系分析》、《美国对以色列援助初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