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豆腐下酒,不如喂狗”,为何这么说?其中真有科学依据

种豆豆苒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素食诗》

在很多古人的诗作或者散文中,都能看到酒的影子,足以说明中国人喝酒的历史已经很久了。古代诗人很多时候都会在酒后作诗,因为此时情绪在酒精的刺激下,会更加饱满,写出来的诗更加触动人心。比如诗仙李白,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出名的诗人之一,这位浪漫派诗人的作品中多次出现对酒的描写,《将进酒》则是诗人写酒的巅峰之作,一场与友人的小聚,却在酒后写出如此名篇。

而从古到今,喝酒时都有一个习惯,就是配上几样小菜,一边吃一边喝,极为享受。尤其到了近代,酿酒技术得到突破,高度数的白酒对于很多人来说难以入口,此时配上小菜就能缓解酒入口后的辛辣。在下酒菜的选择上,以肉食和凉菜为主,再配上花生米或者干果。但是有一样营养丰富的菜品,却很难在喝酒时登上饭桌,有句俗语说道:“豆腐下酒,不如喂狗”,为何这么说?其中真有科学依据

饭桌上的常客

作为从中国起源的一种营养丰富的美食——豆腐,如今已经在世界上被很多国家的人接受。这种豆制品凭借着营养丰富、口感绵软,成为中国饭桌上老少皆宜的菜品。豆腐本身味道寡淡,如果直接吃的可能很多人都接受不了,但经过烹饪的豆腐,配上中国人独有的料理手法,让这一美食有了新的灵魂。

根据传说,豆腐最早由淮南王刘安制作,当时他母亲喜欢吃黄豆,但因为肠胃不适,不能吃黄豆,所以淮南王就命令下人把黄豆磨成粉。但是粉状的黄豆不但不好入口,而且很干。所以就加入水熬成豆汤,但这样的汤味道太过寡淡,又在里边加入盐卤,竟然形成了固体状的豆花,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口感非常好。这种制作豆花的方式一下就受到大家的欢迎,之后豆花的制作方法在逐渐演化,就变成了豆腐。

酒桌上看不见

俗语中有“豆腐下酒,不如喂狗”一说,为何在中国餐桌上流传了千年的美食,却不能成为酒桌上的搭配,甚至还有了不如喂狗的说法。其实这是因为人们发现,豆腐拥有解酒的作用。而且古人酿酒大多使用自然发酵的方式,所以在酒精度数上,远远比不上如今蒸馏得来的高度数白酒,古人所喝的酒大多都在10度至20度左右。本来喝三碗就上头,情绪迸发的人,可能吃了豆腐喝到三碗也还没什么醉意,这也打破了喝酒的初衷。本来喝酒追求的就是酒精进入体内之后,带来的一系列微妙的反应,这豆腐解酒还怎么品味出喝酒的快乐,所以才有了豆腐做下酒菜,不如拿去喂狗的说法。

而豆腐具有解酒的作用并不是古人杜撰的,放在现在经过科学研究发现,豆腐中含有一种氨基酸,而这种氨基酸有一个特点,可以促进乙醛的分解,而喝酒带来的种种反应,大多都是因为乙醛作祟。喝酒就是为了图情绪和痛快,三五友人坐在一起,觥筹交错,喝到尽兴才算满意,倘若吃了豆腐,这酒一直喝不出气氛,那酒局也没什么意义了。

俗语的科学性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除了“豆腐下酒,不如喂狗”的俗语外,还流传着大量的俗语谚语,而这些几个字的短句,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俗语所讲述的内容,也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有些可以教我们如何为人处世;有些则可以教人们观察天气;有些则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人生建议。俗语的存在是有合理性的,这些俗语往往都是劳动人民,通过大量的日常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很多俗语可以流传数百上千年,是经过一代代人在生活中实践验证的。

俗语中有一部分也与古代的封建思想有关,这些俗语就可以不用去接触参考了,其他的俗语都可以尝试多去了解一下,学习到这些俗语的精髓,可以在成长路中走更少的弯路,而且可以给生活增加更多的便利,别人需要经历过才能懂得事,你已经通过俗语可以了解到。但是别人的话毕竟都是参考,真正面对问题时,还是要以自己的内心和所处的环境出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