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康路3朝不倒翁周作民豪宅

但凡中国男人名字里有个作字的,都很会作。

周作民旧居位于武康路117弄,中西合璧混合式建筑共两幢楼。

1号楼建于20世纪30年代。平坡瓦顶、三层砖混结构建筑,底层连续半圆拱券门洞,两侧螺旋纹柱敞廊和券形窗,楼梯为半圆形式另有小楼梯。

2号楼亦建于20世纪30年代。亦为砖混结构,西班牙筒瓦屋面。主体二层局部三层。底层拱券敞廊,西部外墙前凸,檐口有券齿带饰、小圆窗。底层客厅外大平台,两侧卧石狮一对。

解放后原上海市市委书记陈丕显居住、华东局书记魏文伯也住过。

周作民酷爱收藏,生前收藏有大量古代文物。病故后家眷遵嘱将各类文物计1,407件,图书374种计5300册捐献给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曾举办专门展览,以示纪念。

PS:金城神话

我从刺刀上读到银行家也要遵循的原则----利润必须分拨部分打磨刺刀。

1926年,周作民被奉军张学良部绑架,舆论大哗。熊希龄、赵尔巽等大人物前往周旋后付出40万元的代价才赎回。对此,周作民称痛定思痛说了上述的话。

金城银行成立后立志期成其为社会事业,仅仅三年,在华北即获得了与盐业、中南、大陆三银行并肩的地位。

“北四行”声名鹊起,金城银行脱颖而出。成立十年纯益累计突破1000万元。其间创设四行储蓄会,先后兴建国际饭店、四行仓库、虹口公寓、林肯坊等项目。

从清末盛宣怀开办官商合办的中国通商银行起,即开了以官员身份为个人聚富的头。民国时期的大商人,或从商而政,或从政而商,或政商通吃,周作民及金城银行亦不例外。金城银行初创时,十之九是官僚的资本,金融、工商业者及一般散户投资只占9.6%。

金城银行官僚银行逐步转化成一家典型的民营商业银行。当时的私营银行生生灭灭,总数100家都不止。近代的私营银行有“北四行”和“南三行”之说。南三行是指南方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兴业银行和浙江商业银行。

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历程有四个实业界人士不能忘记: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搞纺织工业的张謇。四巨头中,范旭东创办的永利制碱公司和卢作孚创办的民生实业公司,均与金城银行有很大关系。

金城神话“名曰金城,盖取金城汤池永久坚固之意”。

周作民:

自幼随父读书,15岁时转入东文学堂读书,师从著名学者罗振玉。

1906年周作民以优异成绩考取广东官费赴日本留学。1908年走上仕途后随临时政府北迁,在财政部继续供职。1915年任交通银行总行稽核科科长,后又兼任国库课主任,从此开始了他的银行生涯。1917年金城银行成立后,周作民充分利用政治势力,左右逢源,业务得到迅猛发展。

北洋政府倒台后,逐渐将重心南移,并在广州、香港设立分支机构。1935年,金城银行董事会决定由周作民担任总董兼总经理。

1926年,北伐胜利前夕,周作民看好蒋介石,叫人送去40万元劳军,蒋介石说:“周作民不错,我会记住他的。”他还设法到庐山面见蒋介石,呈上改革金融的具体方案,多次给宋子文献计擘划。

从此,周作民政治上春风得意,顺利搭上南方政权的列车,迎来了金城银行十年黄金发展期。

周作民早年留学日本,对日本三井、三菱集团的发展,以及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融合作过深入研究。执掌金城银行以后,周作民提出对民族工商业的放款要能“有助于工商业的发展,密切金融和实业的关系”。

经过第一个十年的潜心经营,第二个十年的全面发展,金城银行存款额已跃居民营商业银行之首,放款和投资渗透到以“三白一黑”(即纺织、化工、面粉、煤矿)为代表的众多领域,构筑了金城的商业王国。。

抗战爆发后在上海租界里指挥着沦陷区金城银行各地分行的业务活动。胜利后经张群等疏通,蒋介石批准知照有关军、政、司法机关对他进行保护。

1948年国民党政府进行币制改革。蒋经国任上海区经济管制督导员,要周作民交出私人外汇,并规定非经他允许周作民不准离开上海。后在美国人陈纳德的庇护下,周作民还是安然离开上海前往香港。

1951年在党的方针政策的感召下,周作民由香港回到北京。组织由金城、盐业、中南、大陆及四行储蓄会改组成立的联合信托银行实行五行联营、联管,并出任董事长。

1952年60家合营银行和私营银行实行统一的公私合营时,他任联合董事会副董事长。在私营金融业的企业改造中,带动其他同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照顾,特邀他任全国政协委员。

金融界头面人物3朝不倒翁,周作民是中49年后回归的第一人,也是唯一的荣耀回归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