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悯此女

贞观十九年(公元635年),高丽国王高藏和莫离支(官职,类似于宰相)渊盖苏文派使者向唐太宗进献了两个美女,唐太宗对使者说:“朕悯此女(我可怜这两个女子),她们离开了自己的父母兄弟,孤苦无依,如果因为爱她们的美色而使她们伤心,那我不会接受。”于是把二人送还故土。(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八·论贡赋》)
高丽国为什么要向唐太宗进献美女,其动机一目了然,那是为了拉近两国关系,化解矛盾求得和平。那么,唐太宗又为什么要拒绝这两个美女?原因同样一清二楚,那是因为这两个远离故土的异国美女,触动了他悲天悯怀的情怀:唐太宗不仅仅是皇帝,还是父亲,他应该知道当自己的女儿离开自己并且可能永世不能再见的复杂而痛苦的心情。或许正是心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传统文化因子的作用,让唐太宗最终把这两位高丽美女送回了故土。
在中国历史上,类似于高丽国“美女外嫁”的事情也曾发生过,并且不止一次发。比如说,在稍远一些在汉代,王昭君嫁给匈奴单于呼韩邪,那可是家喻户晓;而在贞观十四年,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赞普(西藏吐蕃地区藏王的历代称号)松赞干布——这可是同样属于唐太宗治下的年代。这就有些让我们奇怪了:既然唐太宗不忍高丽女子离开父母,远赴异邦,那么,他为什么又忍心让李氏宗室之女子文成公主,外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呢?
毫无疑问,从本质上来说,被外嫁的女性都是国家间政治交易的筹码,缓解民族关系的润滑剂。而远离故土带来的不仅是地理上与家人的距离甚至是生离死别,还有对异国他乡风俗习惯的重新适应等等。比如说,我们都知道,呼韩邪单于去世后,王昭君曾经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复株累单于去世后,且糜胥继任为搜谐若鞮单于,王昭君复嫁且糜胥。文成公主入藏之后,或许未曾遭遇这样的尴尬,然而无论如何,这样的婚姻对于其个人命运的改变幸,我们恐怕不能不叹息,不能不同情。
因此,又一个问题来了:既然唐太宗对于高丽国进献的两个女子都能表现出悲悯之情,那么,为什么对于李氏宗室的女子不能同样如此?我们能够想象的是,这或许与他着眼于两个民族的和解与和平,可以避免更多的家庭、更多的百姓之人陷于战争及其带来的痛苦之中有关——亦即这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结果。这样的抉择,反映的是他对此类问题异常深刻的认识,以及远超普通父母的、更为深广的悲悯情怀。而在具有这样的情怀的皇帝的治下,国家必然可能更多“仁政”,老百姓则有可能更多安宁与幸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