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口才不过是坚信和理想
大早,楼下停了辆特斯拉。很早就开始关注马斯克的这一杰作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特斯拉其实和当年的iphone差不多。应用型科技的进步并没有看起来那么高大上,只不过是在众多可供选择的技术里,挑选出一些来组合在一起。它的本质是利用新的技术设计出一套新的使用场景,即制造出一种全新的需要。乔布斯说用户实际上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某种意义而言这话是对的,我们今天用手机干的所有的事,其实还都在乔布斯当年给我们设想的使用场景的范畴里。换句话说,不是我们需要了什么服务,然后乔布斯满足了我们,而是,乔布斯给我们设计了一种需要,而我们兴高采烈的接受了它罢了。
不是车迷,不像我的某个朋友,对车如数家珍,可是却对特斯拉一直着迷。在汽车的众多选择里,特斯拉是一个鹤立鸡群的存在,它似乎很像电子产品,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汽车,只不过恰好它能当作汽车用而已,它的理念一开始就是电子产品的理念,而不是传统汽车的理念。那么电子产品的理念是什么呢?是方便吗?不不不,电子产品的理念应该是用科技颠覆人们固化的认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内几乎没有真正在做民用电子产品的厂商,他们只是在做产品和商品,他们和传统企业没有本质区别。特斯拉的颠覆色彩,某种意义而言充满了反抗色彩,它就像是在传统车企包围中,靠着理想主义,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来,然后颠覆了整个行业。
马斯克这个牛人的号召力也是一条,与国内厂商相比,马斯克、乔布斯这些人,他们本质上是在实现理想,赚钱只是附带的必要。乔布斯梦想改变世界,他用iphone来实现它。马斯克也一样,马斯克认为应该改变商业支付的环境,于是创办了在线金融服务和电子邮件支付业务公司“X.com”。他认为环境保护是延长人类在地球上居住时间的唯一办法,于是他创办了光伏发电企业太阳城公司。他认为随着地球资源的枯竭人类迟早需要星际移民,所以降低太空旅行的成本是最重要的选择,于是他创办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开发猎鹰9号可回收式火箭。很多人对这种理想嗤之以鼻,认为那不过是乔布斯和马斯克为了融资和赚钱的炒作,但在我看来即便是往再坏了说,那也最多是他们贩卖理想罢了。
事实上,硅谷的几乎所有企业都是靠贩卖理想起家的,若是你追究的够深,你会发现,今天北美最成功的高科技企业,最初都是靠着贩卖理想起家的。而理想这个东西,若连你自己都不真正相信,只想靠着花言巧语忽悠人,那又怎么可能让别人相信呢?更不要说那些比狐狸还精明的风险投资人。
事实上传统企业并不会追求高科技,因为企业是利润挂帅的,所以传统企业一般来说更加因循守旧。因为一家庞大的企业多半已经形成稳定成熟的资源运作和配置模式,牵一发就会动全身,就会带来很大的风险,所以传统企业在技术更新上会相当的保守。任天堂最初是生产纸牌的小作坊,后来它在便携式游戏机上的冒险一炮而红,彻底奠定了游戏公司的形象。随后的FC全球出货六千多万台、超级任天堂全球出货5000万台、任天堂64全球出货三千多万台、Game Boy全球销售累计1.2亿台,任天堂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巨无霸,在家用游戏机领域只手遮天。可是任天堂也变得非常保守,例如长期固守卡带作为媒介,再例如对加盟厂商的苛刻条件,再再例如在3D技术时代来临时的滞后作为。这些既巩固了任天堂的垄断地位,使它的利润额持续最大化,也同时事实上使得它变成一个保守的传统企业,那个时候的任天堂利润高到什么程度呢,它没有贷款,也就是说没有负债,它的现金流充裕到不可思议的地步。但任天堂的短视给自己造就了一个劲敌,那就是索尼的PS,接下来的竞争中,任天堂的新一代主机NGC输给了索尼PS2,给任天堂造成很大困难。这迫使任天堂放弃了与索尼和微软进行硬件竞争的企图,而是回归游戏形态设计,这也是后来任天堂得以凭借Will和Switch大获成功的原因。
事实上,每个时代都是靠着一些“搅局者”打破僵化的局面,引领时代进步的。就像如果没有苹果,人类的移动互联时代来的很可能更晚。万尼瓦尔布什1945年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如我们所想》。布什有感于二战期间那海量的信息处理,所以得出一个设想:机器不仅可以减轻劳动的辛苦,还应该可以用来帮助人类处理庞杂的信息,他称之为“用机器减轻人类思考的负担”。尽管基于他那个时代的局限,他理想中的信息的储存、链接、查阅、搜索、对比等等就像个微型信息存储设施——样子像个办公桌,媒介是微缩胶片。但是他的这一石破天惊的理念,成为后来计算机时代、互联网和网络信息时代的起源之一。
据说乔布斯在游说百事可乐总裁约翰史考利加入苹果,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毫无疑问,如果你继续留在百事可乐,当然可以卖更多的汽水给青少年喝。但是,如果你加入苹果电脑,却能够改变世界。你要把你的余生花在卖糖水上还是花在改变世界上?”这话是约翰史考利自己爆料的,真假不可靠。这话后来被简约为极具煽动性的一句话——“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跟着我们改变世界?”很多人为这句话所倾倒。就像有猎头公司的教材里就把这句话奉为经典,这教材是这么说的,如果乔布斯当时说:你想继续卖糖水,还是跟我一起卖电脑?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谓之话术的重要性,说服技巧的重要性,以及好口才的重要性。可是,在我看来这更像是贩卖糟粕。
我相信,如果乔布斯说过这句话,那么他肯定不是在用话术,他的好口才和演讲技巧也肯定不是来自于猎头公司的职业技巧培训,而是因为他的理想、他的坚信和他自己永不放弃的对理想的追求。一个最好口才的人,不是因为他的口才有多好,而是因为他有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他所说的是自己从内心深处坚信的东西,所以那些演讲词才会那么动人。曾看过马斯克与马云的对话,没看完,只有一个感受——尴尬。两个人完全鸡同鸭讲,如果强行区分,那么前者像是冒险家或者探险家的理想主义口吻,而后者完全是一副有良知的商人的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口气,根本就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人。
1945年5月至6月,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军事行动失利,法国人即将投降,纳粹德国势如破竹,整个欧洲似乎只剩下英国在独立支撑。伦敦人心浮动,失败情绪弥漫,到底是苟合以自保还是冒危难以反抗呢?短短四周时间里,新任首相丘吉尔以三场著名的演讲一举扭转局面,他说我们将战斗到底,说我们决不投降,说纵使不得不独自战斗也要不惜代价保卫英国,他甚至说纵使英伦全岛都落入敌手,遭受奴役,无力反击,帝国海外领地的舰队也将继续战斗。总之一句话,成也好败也好,决不投降。我相信,这位老牌儿贵族,绝不仅仅是在卖弄政客煽动性的话术,而是理想与意志。
什么最有力量呢?毫无疑问,是永远坚定、毫不动摇地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