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平定南方后,留下一笔特殊的遗产,解开了秦国官话之谜!

今天,做这么一个荒诞的假设,即:如果秦始皇穿越到今天,那么最适应哪一个地方?

相信大多数人认为,这要和秦始皇生活过的地方有关。因此,秦始皇生活过的邯郸和咸阳,就是他最适应的地方。

史料记载,公元前259年秦始皇出生于赵国邯郸,度过了少年时光;公元前251年,秦庄襄王登基,赵国才护送嬴政和赵姬回秦国咸阳。

嬴政来到咸阳之后,一直到横扫六国,他都呆在咸阳及附近。一统六国之后,秦始皇有过短暂的东巡。总之,秦始皇待在咸阳的时间最长。

因此,如果秦始皇穿越到今天,最适应的地方会是咸阳吗?学者对此却脑洞大开,不少学者认为,秦始皇不会适应咸阳地区,而会更适应潮汕地区。

为什么说秦始皇来到今天,将不适应咸阳周边地区,原因很简单,一是气候环境,一是人文环境。

秦朝、汉朝、唐朝将首都放在咸阳-长安-洛阳这一带,和当地的农业环境有些关系,当时陕西属于中国农业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土地亩产量也比较高,但到了后来,过度开垦地、毁林种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耗尽肥力,变得非常贫瘠。

比如,黄河有“一碗水半碗泥”的说法,而这黄河的泥沙,大抵上都来自黄土高原,陕西北部土地荒芜,雨水侵蚀使得水土流失混入河中,最后汇入黄河,导致下游黄河水浑浊。

更为重要的是,从东汉末年开始,由于陕西大地的战略位置,以及靠近游牧民族,所以此地就经常爆发战争,五胡乱华、黄巢乱长安、明朝蒙古骚扰、明末李自成起义等。连续多年的战争,让此地传统和文明很难保持下来。

因此,从陕西频繁爆发的战争角度看,这一地区还有多少“老秦人”,还保留了多少“老秦人”的习俗语言等,还真难说。

因此,如果秦始皇来到今天,可能很难适应。然而,为什么说秦始皇适应潮汕地区呢?著名作家、编剧王朔曾笑称:“秦始皇讲一口潮州话。”所谓潮汕地区,主体就是汕头、潮州、揭阳。

从史料上看,秦始皇和潮汕地区有着很深厚的关系。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又开始了南征北战,北御匈奴南征百越。从公元前222年开始,一直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后,移民了不少秦人到岭南。

有一个诡异现象大家都知道,秦末战乱时,赵佗为何坐拥50万精兵冷眼旁观,最终割据岭南?其实,这所谓的50万精兵,其实大部分是移民,秦始皇有一个“七科谪”的政策,就是把国内犯罪分子,商人包括后代等全部编入军队,平定岭南之后,就地安置,移民实边。

后来,秦始皇设置揭阳(揭岭之南的意思)为戌守区,安置了很多秦人移民。到了汉武帝时期,设置了揭阳县(随后历史上逐渐有了潮州、汕头)。其实,从秦始皇到宋元时期,中原汉人很多人为了躲避战乱,也不断的向南方移民,比如泉州的洛阳桥,潮州客家族之类。

显然,如今潮汕地区的汉人,几乎都是中原移民的后代,尤其是以秦人为基础。但在漫长的历史中,潮汕地区为何能很好的继承传统?有一些学者评价提到:

由于潮汕位于“省尾国角”,地理上:北依高山,南临南海,地理上的屏障,形成了文化上天然的冷冻库,把古中原语言文化完好的保留下来。

其实,除了“世外桃源”的地理环境之外,从潮汕地区历史来看,几乎没有发生什么战乱,不像中原地区,动辄赤地千里,屠城无数,这一点可能才是最大的幸运。近代,学者研究潮汕话时,都提及其是秦汉古语。

郭沫若说:“潮州话是中国古语保留得最多的一种方言”。张惠泽说,外界公认潮州话是“古汉语的活化石”。更有人称潮汕话为“地球之音”,可见其古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作者王力曾说潮州话乃古汉语。

换言之,秦始皇平定南方百越后,留下了语言这一笔特殊的遗产,解开了秦国官话之谜,让我们今天能一窥秦汉关中方言。如果秦始皇没有做走这一步,可能秦汉语言就此失传,将给中国留下一个大遗憾。

因为潮汕地区的语言,和生活习俗的良好传承,所以如果秦始皇穿越到今天,虽然短期内不适应潮汕地区的气候,但却能很快的融入当地生活中。至少在语言这一项上,不存在太大的沟通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有学者研究潮汕话之后指出,在如今中国各地方言中,以潮汕话读古诗最为押韵,有八个声调(普通话四个),变化丰富,分别为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王朔举例认为,如果用潮汕话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么鸠、洲、逑这三个字都押韵,不像现在的普通话,读起来没有什么韵味。

相对习惯普通话的人来说,潮汕人学习古汉语要更容易一些,在潮汕方言中,有很多日常用词就是古语,比如东司(厕所)、起厝(盖房子)、相悦(相爱)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详细了解了解。相信秦始皇穿越而来,听到这一方言会感到很熟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