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

經脈(jīng mài)是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以及附屬于十二經脈的十二經別的統稱,是經絡系統中的主干,全身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靈樞·經脈》云:“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靈樞·脈度》云:“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就是說凡大而深的直行主干為經脈,凡小而淺的橫行支脈為絡脈。

經脈分正經和奇經兩大類,前者稱十二(正)經脈,名称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规律是:凡属六脏(心包)的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经。凡属六腑(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腰背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经,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经。手足三阳经的排列顺序是:“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的排列顺序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后者稱奇經八脈。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其功能有: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此外,經別也屬于經脈的范疇。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十二经别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位别出,阳经经别合于本经,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它有三个方面的生理功能:1、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2、别络对其它络脉有统率作用,加强了人体的内部联系;3、灌注气血濡养全身。

《黃帝內經靈樞·海論》:“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府藏,外絡于支節。”《黃帝內經靈樞·本藏》:“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