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红桥区,天津工业发祥地——三条石

天津记忆2021-3-18

周醉天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

天津文化地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

曾出版《历史推着北洋走》、《华北之殇1928-19》等

昨天听了《话说天津卫》(“三津文化”公众号)高景云高先生讲三条石的这一段录音,听着非常有意思,能听得出来高先生对于这些工艺流程都是亲自干过的,是“三亲史”中“亲历”的,非常有意思!对高先生是很尊敬的!但是十分不凑巧,几次机会没有见到高先生,没有亲自聆听高先生的教诲还是有些遗憾,有机会拜访高先生。今天斗胆提一点疑议,就是关于三条石是天津工业的发祥地的问题。

01

这个问题,在一些材料当中,(尤其是在)这几十年来所谓正统的“历史”上一直是这样的一个观点:大致把天津的工业的肇始定义在三条石。1860年,交河县铸铁的艺人秦玉清在三条石定居,开设了第一家私人作坊——秦记铁铺,有妻子、儿子、侄子、徒弟等等十几个人操作,生产什么?生产铁锅和农具。吸引了很多交河县和其他地区的铸铁的艺人到三条石聚集,开设店铺,制造各种铜铁的制品供应市场,这期间开始了由手工制造向机器加工过渡,由铁铺向工厂过渡,出现了铸铁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分工。
然后,光绪十年也就是1884年,广东三水县人罗三佑在小白楼附近开设了天津第一家民办的机器厂,叫德泰机器厂。
然后,1897年,阜城县人马文衡和李儒林在三条石开办了金聚成铸铁厂,生产铁炉子、铁篦子、下水管道,制造整套的轧花机、毛坯以及各种机器零件等等。
再往后,光绪二十四年,就是1898年,吴桥县人郭庆林和他的儿子郭天成又在三条石开设了郭天成机器厂,生产铜锣。1905年,生产轧花机、织布机等等,年产150台。产品供不应求,之后,三条石的机器铸铁工厂林立,生产织布机、轧花机、弹花机、织袜机、提花机、压油机、切面机、草帽机、石印机、皮带、机床等等。
这是一般资料当中对于天津工业肇始的介绍,对此,我本人有不同的意见:三条石不能作为天津工业的发祥地!
1860年秦记铁铺(这一史实)就算是有史料支撑的话,但这样一个做铁锅的作坊,这个不能作为近代工业、现代的工业,因为自古以来,中国就都有这种造兵器、造大刀(的作坊等等),对吧?不叫工业。工业是什么?工业至少有两个基本要素:第一个要素,是说你得是用机械的力量、动力——自动化的动力来替代人工;第二个(要素)是规模化、程序化。得满足这两个条件才叫“近代工业”。所以,近代工业从秦记铁铺开始是不对的!秦记铁铺是三条石一代手工业发展的一个历程,但是这绝不是天津工业发展的历程。天津工业的发展历程绝不是这样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天津的工业的起点就太low了!

02

那么,天津的工业发源于哪?发源于1866年,当时天津的最高行政长官是三口通商大臣、是兵部侍郎崇厚,这是当年最大的官儿。他是为了军事的需求,给皇上打报告,说天津这地方很重要,现在部队的防卫,得防卫海口、保卫首都,部队的操练都需要一些兵器,所以建议在天津开设兵工厂,于是,在1866年开始建设天津机械局。今天,我们大家都知道遗留了一个地名——东局子,当时叫天津机械局东局。
图|原北洋机器局(东局)
当时建设东局子的目的,从全国的角度上来讲,是以做火药为主!我们从国外买了很多枪和炮,训练、打仗的子弹、炮弹还得买,它花了很多银子呀。为了省钱,也为了发展我们自己的军工业,所以说,就建议得开始自己做,在东局子是计划安排造一个火药厂。但是,这个时候,天津直隶这边的练兵,需要一些枪炮,基于枪炮还得去进口,然后你等着东局子的地方来开建又比较慢,缓不济急呀,怎么办呢?于是,经过朝廷批准,在天津又再进一步建设一个机械局的西局,也就是海光寺。这是在1866年的年底又建了一个工厂,赶紧再征地、雇人,请的英国技师以及购买设备。1867年9月,就在海光寺赶紧先造一个工厂,东局子先开工,反而西局先建成,就建了铸铁、木工、金工、锯木等等四个工厂,雇佣了本地50多个工人,然后在1868年就开工生产了。制造什么?制造出了450磅重的铜炸炮,还有炮车,还有炮架,马上就生产出这些东西来了。

图|海光寺改为机器局,立起了烟囱

1870年的时候,李鸿章来到天津,接替崇厚。李鸿章上任了以后,又对东局、西局进行了改造,把西局的铸铁厂移并到了东局子去,然后对东局子进行了扩建,又进了三套洋药碾,新建了三个碾药厂,原有的磷硝、磨璜、烧炭等部门也增加了设备,扩大生产能力。然后新旧一共有四个碾药厂,就是做火药;还有生产铜帽,就是做子弹的铜帽,都有相当大的生产能力。原来生产火药日产是三、四百磅,李鸿章来了增加了四个药厂以后,日产两千磅,这个生产的能力已经是很大了。
所以在这个期间,机械局的东局还建了铸铁厂、新铁厂、锯木厂,还有新的机器房。到了1875年的时候,又增加开始建了黑色火药,为了供应后膛钢炮使用的六角藕饼药,也就一种专门的火药,给炮弹用的,所以购置了饼药的机器,建立了饼药厂,同时又构建了生产林明敦兵马枪和中针枪子的机器,做步枪和子弹,建成了洋枪厂。光绪三年到光绪四年,也就是1877年到1878年,这两年就造出了林明敦中针枪步枪520枝,所以新建的机器厂里面拥有车床、刨床、转床、电锯等等设备。

图|天津机械局内部

1876年,就聘请外国技师在东局子这边又建设了电器水雷局,开始制造水雷。
1881年,又增加了仿制棉药,仿制成功了,形成了生产能力,又建了厂房30余间,新建了栗色火药厂,建有气炉房、汽机房、分磨坊、压药房、筛饼房、分药房等等。
所以,1880年代的时候,东局子已经成为了亚洲最大的火药厂!当时的外国记者的报道就说:“这是世界上最大最好的火药厂,能以最新式的机器制造最新式的炸药”。所以,东局子实现了制定时的目标,以生产炸药为主,但是还能生产步枪、大炮、炮位、炮架。然后,为了给海军做钢的炮弹,又开始从英国进口了一套铸钢机,然后进口了水压机、10吨的起重机、16台车床。
1893年,又从英国进口的全套的西门子马丁炼钢炉,然后请的外国的技师,然后到1895年的时候,就开始出钢了,天津冶金工业的肇始——已经开始炼钢了!所以说就制成了钢炮的器具,铸造铜弹。第二年,也就是1896年,就已经能生产钢制的炮弹,大炮的炮弹1200颗。

图|原南门外海光寺改为机器局(西局)

到这个时候,天津机械局常年雇佣的工人已经有2000人了。除了四个黑火药厂以外,还有饼药厂、栗药厂、棉药厂、无烟药厂、铜帽厂、子弹厂、机器厂、炼铜厂等等,它的主要产品是各种火药、铜帽、子弹、炮弹。天津机械局这样的规模、这样的生产、这样的设备,这才是天津工业的肇始!
三条石别说到了1895年,就是到了1905年,一九二几年、一九三几年,都比不上天津机械局的生产规模和先进性,差远了!所以说,三条石不是(天津工业的肇始),它就是一个小的手工业的聚集区。我们追溯天津工业的发源和它的历程,应该追溯到1866年天津机械局。当然了,这是军工业,天津的工业就是由军工业脱胎而来,而且不仅仅天津,中国都是如此。
我们中国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没有工业的。中国近现代工业肇始于1860年的安徽曾国藩办的安庆内军械局,然后是李鸿章、曾国藩他们干的江南机械局、金陵机械局,然后是左宗棠开办的福建船政局,然后就是1866年天津机械局,这是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

03

天津的工业肇始,一个是天津机械局,第二个是1880年建成的大沽船坞。大沽船坞,这个地方现在还有,这么多年,文保界人士经过苦斗,终于把大沽船坞给保留了,它的1号船坞留到现在,没有被拆毁,当然已经拆了非常多了,非常可惜!那是1880年代建成的,它造船、生产步枪、机枪、手榴弹,还有手枪,最高峰的时候,一个月生产轻机枪的产量可以达到3000挺,全厂的工人有1600余人。

图|大沽船坞遗址

它是1880年2月开始建的,李鸿章主持建的,总办是德璀琳。当时在大沽海神庙一带购地是667亩,兴建的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当时就安装了机床,1880年代就安装了机床八部,马力机、锅炉、气锤都有,建成了1号船坞,能够维修2000吨的船,所以从1882年开始造船。最开始,我们其实是没有能力的,我们的能力都是从仿制、组装开始的,所以一开始是从国外购买零部件,到大沽船坞来做组装。到了1891年,大沽船坞先后组装了10余艘火轮船,其中“遇顺”号轮船为350马力的,船长120尺,时速12海里,可以用于铺设水雷。然后,1891年开始造军火,造德国的一磅的后膛快炮,所以大沽船坞也是天津工业的摇篮。

图|以上三图为大沽船坞遗址纪念馆局部

因此,要历数天津工业的发展,是从天津机械局开始的,脱胎于军工工业,再进一步梳理的话,受租界的影响,我们会逐渐地发展各个门类的工业,其中,三条石只能算铸造机械类的手工作坊的聚集区,然后再经过了若干年以后,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一定的技术水平,而已!它不能作为天津工业的肇始和发源!
大致就是这样的一个意见,请大家品头论足,我们一起讨论,谢谢!

孙天祥
高级电气工程师
常年在天津电力行业从事工程建设
这两天,人们从不同方面对天津的工业起源问题提出了见解。从现有两方面的说法看,都有些道理。一个从三条石博物馆的历史资料研究,得出“三条石说”;一个从更广泛、更深入的资料研究,得出“东西局子说”。从探讨问题的角度,我个人比较倾向于“东西局子说”的观点。理由是:
1 ,从产业规模上讲,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东、西局子的产业群都大于三条石产业群。
2, 从专业分工讲,东、西局子的专业门类和专业精度都多于和高于三条石。比如,车、钳、铣的分工,在当时三条石几乎都没有形成。
3 ,从业态上讲,东、西局子产业群也优于三条石产业群。虽然东、西局子属于军事工业的业态,但军事工业也属于工业门类的一种,并不影响它在工业门类中的地位。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东、西局子已经形成较先进的工业体系,而三条石还处于手工业作坊式的业态。
4 ,从产业的现代性上讲,东、西局子的产业现代性明显优于三条石。比如,从业人员的数量和产业工人的数量都是三条石无法相比的。
5, 最重要的,是从时间轴上讲,东西局子的起步要早于三条石。这在周(醉天)先生的考证里已经很清楚,不再细说了。而研究一个问题的“起源”的关键要素正是“时间点”。“东局子说”具有明显的优势。
所以,无论从工业产业划分的理论性认识,还是从产业出现的时间性比较,东、西局子在天津的“工业起源”的历史定位,都应该优先于三条石。
可能有人觉得东西局子是“官办”产业,三条石是“民间自然形成”。我认为,“起源”问题与一个产业的经济性质、投资来源和形成过程没有必然关系,主要应该考察产业的存在形态。
但是,这里我还想说:以前在天津工业史中对三条石的历史定位,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历史资料缺乏更多的把握,对历史的认识存在局限性的情况下,产生的对“三条石起源说”的认识,这与当年的历史条件有很大关系。今天可以把这种结论改成“天津民间手工和机械制造业的起源”,可能更恰当些。而对广义的“工业起源”而言,使用“东、西局子说”可能更准确。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因为时间的关系无法更细致地展开铺述,仅仅与大家探讨。

资料来源:天津新闻广播《话说天津卫》节目
图片提供:唐文权、陈硕、张翔
片头题字:唐文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