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背影

1881年,绍兴,一个哭声极大的娃娃呱呱坠地。

千里之外的京城,孩子爷爷给这位长孙取名“樟(zhang)寿”,小名叫“张”。

以张为名,是一种政治态度。

孩子爷爷在浙江乡试中举时的恩科老师,正是如日中天的清流派领袖,晚晴四大名臣的张之洞。

这位被爷爷寄希望从政的长孙,日后却不想成为了大文豪,其一篇篇绕口的小说、数不尽的通假字、猜不透的逻辑推演,成为了无数中小学生的噩梦。

譬如:我家后院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有人形的何首乌,有长刺的覆盆子,有白颊的张飞鸟,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同学,也有《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

怀念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鲁迅,小说中没有写跟他一起上学的两位弟弟,也没有写他家门前挂着的“翰林”的招牌。

“翰林”二字,是浙江巡抚杨昌濬为他的爷爷周福清所提。

清末两大奇案,“刺马案”与“杨乃武和小白菜”,全部都围绕着这位杨昌濬。

湘军刺杀两江总督马新贻,是防止慈禧插手地方事务;慈禧重新调查杨白案,是清洗湘军在浙江的势力,双方的暗战打得一塌糊涂。

周福清无论是请杨昌濬给自己题词翰林,还是用张之洞的姓为自己的长孙取名,都表明了一个态度,那就是支持“曾左李张”的汉族地主力量。

尤其是鲁迅进入三味书屋,这个绍兴最严格的书塾的那一年,绍兴周家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浙江乡试的副考官,是张之洞的心腹周锡恩。

作为张之洞学生的周福清,此刻正好将绍兴马、顾、陈、孙、章等熟悉的五大家族投名状交了上去,希望考试时能被提携,也象征着绍兴地主对署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的投效之意。

时值清末,科举已经成为了过场,地方大员们很愿意通过干预科举,与地主阶级达成同盟和利益捆绑,收拢各地的英才。

如果按照正常的轨迹,压注成功的绍兴周氏会是北洋民国时期的大赢家。

却不想,历史在这里开了一个大玩笑。

此时的考官周锡恩已经背叛了张之洞,正联合其反对派在京城内搞弹劾围剿。

张之洞“嫡系”周福清玩的科举舞弊,正好为周锡恩送了一把刀子。

于是,一场运行了几十年的潜规则,突然就摆在了光绪面前,气得蒙在鼓里的小皇帝将鲁迅爷爷直接划入了死刑名单,引爆了晚晴时代的一场超级大案。

政治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激烈的动作往往会产生相反的结果。

就像刺马案试图摆脱朝廷控制,却导致朝廷竭力打压湘军, 杨白案原本是清洗湘军,却又使得原本分崩离析的湘军高度团结。

鲁迅爷爷的被判死刑,也让散装的浙江地主们空前团结了起来。

在浙江地主力量,以及朝中势力的配合之下,揭露科举舞弊的周锡恩反而成为了朝堂和舆论被围剿的对象。

最后反而不得不离开了权力中枢,也让原本应连坐的鲁迅一家子也都保住了命。

虽然鲁迅的爷爷和爸爸都因为这次科举舞弊早早离世,曾经的进士翰林家庭也最终家道中落。

但是爸爸和爸爸的爸爸,却留给了鲁迅三兄弟一笔宝贵的财富,那就是他们死扛的气节,赢得了绍兴地主阶级对周家的认可与亏欠。

随着革命的成功,国民党四大元老的蔡元培出任首任教育总长,许寿裳出任普通教育司司长,绍兴人执掌了民国的教育系统。

同为绍兴一脉的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进入教育部和北大,从穷困潦倒瞬间一跃成为了全国收入最高的顶级教授。

三兄弟一个情商低的令人发指,一个政治觉悟低的骇人听闻,一个连留洋的履历都没有过,却一个成为了民进的创始人,一个成为了国民党政府(汪伪)的高官,一个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重要奠基人。

成功没有什么必然,除了个人奋斗,还是要感谢爸爸,以及爸爸的爸爸。

1898年,又一个祖籍绍兴官宦人家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这位诗书传家的朱姓官员欢喜的紧,以“腹有诗书气自华”之意,给孩子取名为朱自华。

与鲁迅从小就受着旧式的私塾教育类似,小自华几乎每天都要在课堂上晃着脑袋读经史百家。

家里对鲁迅的严格要求,自然也发生在朱自华的身上。

父亲朱鸿钧比夫子还要严格,从小就对小自华学习督教极严,时常亲自执教,为了更好的教育,甚至举家迁至扬州。

1917年,19岁的朱自华不负父望,考上了北京大学预科。

这一年,朱自华也将自己名字改成了朱自清。

也是一年的冬天,父亲陪他一路走到火车站。

一向衣食无忧的朱自清不理解父亲竟然要跟脚夫砍价,更不理解多般嘱托茶房照顾却不给小费,内心忍不住对父亲讥讽。

朱自清当时还不知道,那位富养了自己半辈子的父亲,刚撤下官职之后,已经无力供养一个北大的大学生以及那么多的孩子。

直到多年之后,成为五个孩子父亲的朱自清,才终于体会到了父亲的艰辛。

父亲把人生的风霜,挡在了自己的身后。

回想起那一年漫天飘雪的车站,朱自清写下了那一篇感人肺腑的《背影》: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同样都是绍兴人,鲁迅一篇篇的文章被移出中学课本,而朱自清的《背影》与《荷塘月色》却顶住了意见,稳稳的占领着中学课本。

一个人的命运呐,既要看个人的奋斗,也要看爸爸踩中的历史进程。

随着朱自清随联大撤往西南,《荷塘月色》中妻在屋里拍着闰儿等孩子们,就交给了沦陷区苦苦挣扎的父亲抚养。

在扬州,朱鸿钧有一位同年的挚友,闰儿经常带着那位挚友的孙子一起回家,两位同班好友,在朱鸿钧的指导下完成功课,学习传统文化。

能培养出朱自清的父亲,自然能够量产精英。

朱鸿钧的次子朱物华成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子闰儿也成为了中央党校的副校长。

至于那位跟闰儿一起上下学的同班挚友,后来戴上了黑框眼镜,在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上,将《荷塘月色》《背影》认定为学校的光荣历史。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认知。

从小家有着保姆长工,不用自己去养五个孩子的鲁迅,不会理解少年英雄的闰土为何会变得木讷。

从小锦帽貂裘,没有后顾之忧的朱自清,自然能够在临死前还硬气拒领美援的面粉。

东渡日本的求学,是爸爸用生命换来的机会,驶向北大的列车,靠的是爸爸步履蹒跚的背影。

没有什么岁月静好,没有什么荷塘月色,都是那一抹父爱在负重前行。

祝天下的爸爸们,父亲节快乐!

政事堂2019

另一个维度看世界
80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0)

相关推荐

  • 父亲节快乐:献给此生最爱的这个男人!

    文/飞鱼 一年又一年的父亲节到了,这个节日,是属于父亲们的,是子女孝顺父亲的日子,是子女对父亲表达爱的日子. 都说父爱如山.我看见过有一个父亲坐了30个小时的大巴,从四川到福建来看女儿,带了60斤菜籽 ...

  • 关于鲁迅与现代文学课文教学的若干探讨

    这次中语会组织"名家说名作",指定我讲<温儒敏谈读书>这本书.感谢中语会的抬爱.今天我就不讲这本书了,大家若有兴趣,自己去看就可以了.我想讲比较具体的问题,<关于 ...

  • 【大师计划】倪文尖:多年以后重读《背影》,才看懂朱自清的父子情有多复杂

    通过中国语文教育成长起来的我们,很早就在课堂上读到了鲁迅,可是很少有人能在"初见"鲁迅的年纪读懂鲁迅,那为什么还要早早地把鲁迅放进语文课本当中? 倪文尖老师告诉我们,因为感受鲁迅, ...

  • 我与宝宝的幸福生活

    我与宝宝的幸福生活 我小时候没有怎么离开过家,也没出过远门,小学就在我家后门口,初中和高中也离家1000多米的距离,真的是"少时不知愁滋味". 那时读朱自清的<背影>, ...

  • 【华都美刊之声】夏红梅:父亲的背影

    作者简介 临窗月,本名:夏红梅,女,江苏盐城人.爱好广泛,尤喜文学,愿用拙笔一支,点缀平淡生活.有作品散见于区市.全国及海外诗词刊物.网络平台.曾入多种诗歌年度选本.诗观:将远去的时光,尘封的记忆,用 ...

  • 清明泪祭:父亲的背影

    时光老人无情地将我父亲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005年11月20日的早晨. 年近八旬的父亲就在这一天,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悄悄地走了.我想,他可能是已踏上天堂之旅.但愿他老人家早日找到天堂,因为那里没有 ...

  • 签约作家:曹忠胜《父亲的背影》

    现代诗歌文学艺术 | 原创文学微刊 <父亲的背影> 曹忠胜 父亲老了 那些农具也老了 父亲总是拨开黑暗 掸去灰尘 和它们用草木的语言交谈 从皱纹里掏出阡陌 掏出桑麻 掏出草木的一世枯荣 皱 ...

  • 【广州诗刊】No.11814期G版||父亲的背影 ​作者:​承召

    广 州 诗 刊 欢迎阅读 <广州诗刊>作为纯文学刊物,我们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学,展现新时代人民大众的冷暖.我们主要编发优秀的现代诗歌(含今人创作的古体诗词),兼发优秀的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 ...

  • 父亲的背影(外四首)

    一个背影 深深睡在岁月里 随时醒来 挑起阳光和一弯冷月 父亲的背影 扶着一个童年,蹒跚时光 看着我涉过光阴的河流 嬉戏冰车的我 追逐风的脚步 那时,父亲的背影发光 双手的高度是更高的风景 在风雨中站成 ...

  • 【大荔文学·散文·杨春玲】父亲的背影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125 父亲的背影 原创/杨春玲 这两天天气不好,细雨霏霏,透过朦胧的雨丝,总会想起父亲,想起父亲的背影,蹒跚的脚步佝偻的背,眼里就蓄满泪水. 记得儿时, ...

  • 刘荣‖父亲的背影

    求学时代我有幸拜读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那时的我总会情不自禁的在心底生出一种深深的敬意,一来因为朱自清先生这篇经典的散文,二来源于我心中无所不能的父亲.时隔今日,我也斗胆附庸 ...

  • 山西吕梁离石 乔贵生//父亲的背影(上)

    感恩相遇  后稷文苑 2021新年来临之际,我们初步总结整理了七十余位写作爱好者的作品链接,以丰盈后稷文学宝库!点击下面加粗字链接,品读<后稷文苑>宝葫芦: 后稷宝葫芦  文苑新年礼 发刊 ...

  • 山西吕梁离石 乔贵生//父亲的背影(下)

    感恩相遇  后稷文苑 2021新年来临之际,我们初步总结整理了七十余位写作爱好者的作品链接,以丰盈后稷文学宝库!点击下面加粗字链接,品读<后稷文苑>宝葫芦: 后稷宝葫芦  文苑新年礼 发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