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根:最大脑癌生物图谱,提供治疗新可能
相关推荐
-
独家深度!最难治肿瘤「胶质母细胞瘤」新药研发进展
脑胶质瘤治疗的靶点选择非常重要,不同分子分型存在不同靶点,也不是任何一个"靶点"被封闭或者拮抗就一定会起到抑制肿瘤的效果,所以对于科学家们新药研发的关键是在提高血脑屏障通过率基础上 ...
-
致命脑癌扩散至脊椎,危险!输注CAR
胶质母细胞瘤是最常见的脑部恶性肿瘤,它的预后极差,大部分患者都会复发,因此也被认为是一种"不治之症". CAR-T疗法对于理查德·格雷迪(Richard Grady)来说是一场堪称 ...
-
胶质母细胞瘤2021值得期待的研究进展盘点
胶质母细胞瘤又称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缩写:GBM),是一种最常见也是最具侵袭性的脑癌.这种肿瘤生长非常迅速,预后极差,近三十年来GBM患者的临床结果几乎 ...
-
Science子刊:肿瘤免疫治疗明星靶点PD-L1也存在于EVs上,可帮助胶质母细胞瘤产生免疫逃逸
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与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的结合抑制T细胞功能导致癌症免疫逃逸.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致命脑癌,其特征之一是其强大的局部和全身性免疫抑制.也有研究显示胶质母细 ...
-
脑肿瘤治疗突破!抗体融合细胞因子:40%小鼠被治愈,临床试验进行中 | Science子刊
10月7日,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瑞士苏黎世大学医院和意大利生物技术公司Philogen等研究机构的一组研究人员将靶向胶质母细胞瘤的抗体与细 ...
-
详细的胶质母细胞瘤图谱有助于选择更好的治疗方法
研究人员表示,对来自99例初治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数据综合分析确定了一些有助于对患者进行分层的特征,可以帮助患者选择更有效的疗法. 华盛顿大学医学博士Liang-Bo Wang及其同事在<癌细 ...
-
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十年生存的奥秘是什么?扫码看直播~
胶质母细胞瘤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瘤, 通常生存期在1-2年, 活过5年的概率不足10%. 而我们的四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迄今生存达十年之久,我们总结了该四例患者十年来的病程,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了访谈,发现 ...
-
陈根:肠道细菌,为癌症治疗助力
文/陈根 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栖息着数千种微生物.作为人体最庞大.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肠道微生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不仅能调节人体健康,更在膳食和宿主之间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近年来 ...
-
陈根:肠道微生物,肿瘤治疗的另一希望地
文/陈根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介入.射频等癌症治疗方式不断涌现,为癌症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肿瘤的免疫治疗作为一种创新治疗方式已成为肿瘤治疗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近年来,肿瘤免疫治 ...
-
陈根:用生物混合智能,用蝗虫耳使机器人听见声音
文/陈根 在数亿年的进化过程中,昆虫发展出了一些生物界中最高效.最强健的感知器官,这些器官通常比人造的同类型器官要灵敏得多.这也给技术开发以诸多启示和灵感. 近日,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团队就实现了 ...
-
陈根:细胞转化法,成功治疗糖尿病小鼠
文/陈根 在一个健康的胰腺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激素协同工作来控制血糖水平,但当这种关系破裂时,就会导致人们所知道的糖尿病. 在2型糖尿病中,人体组织会产生胰岛素抵抗,促使β细胞因分泌过多的胰岛素以 ...
-
陈根:新生霉素,帮助癌症治疗
文/陈根 新生霉素(novobiocin)是一种分离自雪白链霉菌(Streptomyces niveus)的氨基香豆素类抗生素,是一种强效的细菌DNA促旋酶(DNA gyrase)和真核DNA拓扑异构 ...
-
陈根:物质第五态,喜迎新突破?
文/陈根 固态.液态.气态和等离子体是为人所熟悉的物质的四种状态,而在这四种状态之外,则还存在物质第五态,即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 ...
-
过敏性鼻炎反复发作不能彻底根治?干细胞提供治疗新策略
春夏交替之际,气温变化大,容易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等一系列症状,有人认为自己可能感冒了,殊不知自己得了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极其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影响着全球10%-40%的成年人和2%-25%的 ...
-
Cancer Cell:孙倍成教授合作团队揭示肿瘤获取营养的新方式,有望提供治疗新选择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2021年3月18日,肿瘤学顶尖杂志Cancer Cell在线发表了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CSD)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合作的一项研究成果,由Michael. K ...
-
陈根:智能泡沫,充当机器人新“皮肤”
文/陈根 随着科技的深入发展,智能机器人在思维模式和行为表现上越来越接近人类,这仿佛不足为奇.但如果说机器人拥有像人类一样的"皮肤",可以感知附近的物体,并在损坏时自我修复,是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