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心衰标志物sST2

心力衰竭是众多心血管疾病的共同转归,也是主要死亡原因,其患病率在全球日益升高。心力衰竭的管理尽管有长足进步, 但其病死率仍居高不下。心力衰竭是一进行性疾病,其病理生理机制,至今未能完全阐明。到目前为止,对心力衰竭管理有明确诊断和评估价值的生物标志物仅有利钠肽包括B型利钠肽(BNP)和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NT-proBNP)。然而,利钠肽作为单一生物标志物,仅能反映心力衰竭病理生理机制的一个方面,且受肾脏功能、年龄、BMI以及不同原因所致肺动脉高压等的影响,临床亟需更多生物标志物以反映不同病理生理机制,对心力衰竭患者做出更准确和完整的评估。在各种新兴生物标志物中, sST2反映心肌细胞受到生物机械刺激后的应变,是心肌细胞肥厚和纤维化的标志,且不受年龄、肾功能损害和体重指数的影响被认为在心力衰竭和其他心血管疾病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sST2在射血分数正常的高血压人群中对于心力衰竭的诊断性能要优于NT-proBNP,但sST2水平也在炎性或免疫性疾病中升高,因此,sST2的测定结合BNP或NT-proBNP的测定可以更好的提高心力衰竭预后判断的准确性。

ST2的生物学特征及临床意义

ST2是白介素-1(1L-4)受体家族成员,具有跨膜(ST2L)和可溶性(sST2)两种存在方式。作为Th2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物之一,ST2L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在T细胞介导的免疫性疾病如哮喘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使用ST2L封闭性抗体或sST2则会阻断ST2L与配体结合从而下调Th2淋巴细胞功能,提示sST2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

在心力衰竭发生发展过程中,心肌压力负荷过重导致心肌细胞肥大、心肌纤维化和心室重塑是主要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动物模型实验验证了1L-33/ST2L信号通路是一个力学激活系统,能够控制心肌细胞肥大和心脏纤维化从而发挥心脏保护作用,而sST2则能作为诱骗受体与1L-33结合,阻止1L-33/ST2L信号通路。 因此sST2在心力衰竭发展中的机制和sST2测定值的临床意义广泛引起关注并得到一系列的实证。且sST2是预测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患者中短期死亡率的独立指标。

2013版ACC/AHA心力衰竭指南以及2014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关于ST2的推荐正是由于有关sST2临床研究数据的积累和充实,2013年最新ACC/AHA HF指南和2014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将sST2引入生物标志物的推荐之中。

2个指南均指出:除了利钠肽和肌钙蛋白,多种其他生物标志物,包括反应炎症、氧化应激、神经激素异常和心肌及基质重构的标志物对HF的预后价值被广泛检验。心肌纤维化的生物标志物,可溶性ST2和半乳凝素3不仅可预测HF患者住院和死亡, 还在利钠肽水平之外附加预后价值。 联合应用多种生物标志物的策略将证明其未来在指导HF治疗中的价值。

2个指南推荐反应心肌纤维化的生物标志物ST2用于附加危险分层,其推荐等级在急性期为Ⅱb,证据等级为A;门诊时为Ⅱb,B。

综上所述,1L-33/ST2L信号转导通路具有抗心肌肥厚和纤维化作用,在心肌重构过程中发挥重要调节功能;而sST2与1L-33结合则抑制其活性功能。sST2浓度对HF和ACS 患者具有预后判断作用,最新版美国HF指南已将其推荐为可提供附加危险分层价值的生物标志物。 除HF和ACS 外,最新临床研究显示,sST2浓度还与高血压、肺动脉高压等疾病相关,sST2用于社区人群的筛查也被纳入研究视野。随着临床和实验研究的深入, 1L-33/ST2L信号转导通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将得到更清晰的阐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