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识人,这两句话都是古代的智慧,多数人不知

民间俗语是古人对生产生活的高度总结,通过精炼的文字口口相传,带给人启迪和教训,由于华夏有5000年的文化史,和3700年的文明史,在这个过程中,古代先贤和基层民众都积累了数量庞大的俗语,直到今天,在我国农村依然被奉为佳言,有两句民间俗语被认为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直到今天,仍然在人际交往中绽放出光彩。

两腮无肉不可交

古代高度重视相学,所谓相由心生,一个人的精气神,家庭背景,教育深度,往往都可以从面相中一窥究竟,所以在古代农村,相师横行,不管参军还是相亲,面相总会被人反复挑剔,假如两腮无肉,则显得颧骨突出,但凡此种面相者,往往心思深沉,不会轻易与他人透露心底的秘密。

据说许多骗子就属这种面相,这条俗语也许只在农业社会才有具体的含义,毕竟腮帮子有没有肉和一个人的营养与锻炼有关,在古代的农耕社会物质并不丰富,寻遍农村也没几个胖子,两腮凹陷属于正常面相,到了21世纪物质生活大爆炸,卡路里的增多,也导致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心宽体胖,甚至在时尚行业,模特T台上,人们把面无三两肉当成美的象征,想尽办法打瘦脸针,所以,这句民间俗语早已不具备现实意义,只能作为对往昔的民间思潮的一种追溯。

脸有横肉为凶者

从古至今,小说或其他文艺作品在提到民间豪强时,往往都形容他横肉丛生,目光凶狠,面有横肉变成了古人衡量一个人内心善恶的标准,但凡市井泼皮往往都如此类,可是这种划分方法仍旧缺乏科学依据,例如我们在影视作品当中经常看到,一些反面角色在戏里恶向胆边生,也个个生得满脸横肉,可是生活中,这些人却异常和善,善于交友,所以一个人的品德很难通过一两项面部指标来衡量。

从刑侦学的角度来讲,无数的案例证明,许多行凶者非但不是满脸横肉的彪形大汉,相反各种面形面相都包含其中,所以,面有横肉也仅代表一个人在脸颊部位肌肉发达,和嘴部的咬合习惯有关,与其他无关。

中国古代长期被封建思想所禁锢,并没有诞生科学这种东西,许多民间俗语往往缺乏科学素养,经不起推敲,这样的伪知识长期的流传于底层,自然不会有什么好处,好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义务教育遍及城乡,越来越多的人从愚昧中醒来,年轻人基本不再把民间俗语当成判断事物的依据,它们只在老一辈人口中流传,算是一种民间独有的文化遗产。

》》》民间俗语“豆腐下酒,不如喂狗”背后有何讲究?老农:别会错意了

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距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而在我们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不管是家人朋友相聚,还是同事同学聚会总少不了一桌酒席,当然无酒不成席,而且现在的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民间俗语“豆腐下酒,不如喂狗”背后有何讲究?老农:别会错意了!

我们中国的餐桌礼仪也是很重要的,就像喝酒的时候也少不了下酒菜,除了对酒有讲究之外,人们对于下酒菜也很在意。我们常吃的下酒菜都是一些凉菜,说起下酒菜就想到民间有句俗语“豆腐下酒,不如喂狗”,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难道豆腐和酒是不是相克的?如果是相克的,为什么可以喂狗,难道狗吃了不会中毒?

民间俗语虽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也是我们国家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经过长久的生活常识之后得到的,那为何有这样一句俗语呢?许多人听到这句话都觉得,喝酒不能用豆腐当作下酒菜,其实不是这个意思。具体是为什么,我们接下来一起看看。

首先要肯定的是,豆腐是可以下酒的,而这句俗语的真实意思是,在过去,人们生活条件都不好,所以在宴请朋友的时候都会吃上一些好点的食物,比如肉之类的,然后豆腐呢是一种很廉价的菜,而且豆腐的谐音并不好听,说起豆腐就会想到“对付”,如果是自己在家中喝酒的话,拿个豆腐对付一下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变成朋友的话,豆腐是不能上酒席的,不然就会显得有些敷衍!

而且还有一点,因为豆腐里面有解酒的物质,很多人为了喝酒,就是图喝酒后的那种醉意,如果喝酒的时候吃豆腐,那喝再多的酒也不容易醉,这对于爱喝酒的人来说是很没有意思的。因为在中医的记录中,豆腐能够排毒、解渴,还明确表示了豆腐可以解酒的这个功效,所以说中医很早就发现了豆腐的这个特性,才有了这句民间俗语。

正是因为这两层意思,所以人们认为豆腐作为下酒菜是很浪费的一种行为,这么做相当于将这些美味的食物拿去喂狗了。久而久之就有了这句话,但是却并不是不能当作下酒菜,就像如今,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反而会选择这些素菜作为下酒菜,所以老一辈的农民说:千万别会错意了,理解错误就太没见识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