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品控/风控,用什么“控”用什么控,是要解决“工具”的问题基本工具“1+N”。1,就是工作标准。N,就是为了达成工作标准而采取的手段方法及量表类工具等。制度、流程、表单,三大管控核心工具,就是为品控/风控而存在的。工作标准是品控/风控的“底层操作系统”。在其之上,可以附加任何一个“App”。但是,这个底层操作系统是根本。在第一阶段解决了“控什么”的了问题之后,需要对“业务树状图”的每一项,冠以我们认同的“标准”。所谓标准,既可以是定性标准(Yes or No),也可以是定量标准,也可以两者皆有。养老业务工作标准的制定,可以参考国标、地标、行标、团标等。但更重要的,是能够创造出自己企业的企标。这个企标,应高于其它一切标准,否则无实际意义和价值。工作标准制定的原则可量化,为最佳选择。能量化,就不走定性。不能量化,则选择走定性。定性,选择从简单到复杂。尽可能简单,让执行者、考核者和被考核者看得懂、落得了。举例:健康管理的品控标准。“必须为每一位入住长者做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这是定性标准。“必须对入住长者进行常态化健康评估”,“常态化”既有定性也有定量。例如:普通长者每三个月或者半年必须做一次;重点关注长者每月一次;危重症长者要求随时做。这些时间上、周期上的要求,在品控/风控层面,就是可量化的工作标准。按照时间周期,查看留痕记录:有没有按时按周期做评估?评估做的是否完整?有没有对评估结果的分析?有没有对应的照护计划调整和完善?有,意味着品控做到了位。没有,意味着后面存在潜在风险。当然,眼下养老业务工作标准的制定,还不能求“大而全”“高大上”。先解决“有没有”“做没做”“做几次”的问题,再解决“好不好”“做的到不到位”的问题。举一个简单例子,健康档案信息更新。要求做到“时时”。什么叫“时时”?是以变化后的小时为单位计算的,还是以天、以周为单位计算的?长者信息更新不及时,是养老机构一直存在的问题。很多长者去世时,发现健康档案里的信息还是3年前的呢!这个“时时”的标准该怎么定?一线达成的可行性到底在哪里?这是品控/风控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为什么需求制度、流程、表单制度,解决的是品控/风控中 “目标管理”问题制度设计,要回答“为什么要这么做”和“为什么必须这么做”的问题。排班制度、考勤制度、培训制度、操作制度等等,大家都懂。在大爱城,我们还建立了一个新的“信息同步制度”。任何事情发生,不论长者、家属、内部还是外部,必须在发生的当日,与管理层所有人信息同步。这个同步,不仅是当天,还要继续整个过程中,直至完成闭环。闭环,是终点。闭环,也需要专门说明“此事闭环”。不同步,就扣绩效。不闭环,就扣绩效。最初大家都很不习惯,经常被扣绩效,也有些不满和抱怨。时间长了,养成了习惯,便成自然。信息同步,为的是第一时间决策、缩短决策半径和资源配置时间。长者倒地,只有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理,生命才有保障。长者投诉,只有第一时间予以重视和反馈,才有信任的不断建立。很多工作,赢在“第一时间”、输在“第二时间”。任何不及时、拖拉、遗忘、忽略,都是养老服务质量的大敌,都是风险隐患。“第一时间”的步调一致,贵在信息同步。流程,解决的是“过程管理”问题流程设计,要回答“怎么做才是对的、才是高效的”。养老服务中的流程,既有个体服务操作的规范流程,也有上报决策处理审批的管理流程等。因为只有做得对,品质才有保障,风险才最小。流程,在解决“做对”的同时,还担负着解决“高效”的问题。因为,谈品控/风控,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追求“做得好、好上更好、无风险”。还有“提升效率”的内在诉求。即:尽可能用最短的时间完成“高品质低风险”的服务。因此,流程设计,不但要解决“步骤”,还要解决“时限”,更要解决“有效”。我们对“有形”的服务流程很关注,洗澡的流程、喂食的流程,上下轮椅的流程等等,但是,我们对“无形”的管理流程的关注,比如层层沟通的效率、会议的有效性等,就显得不足。养老机构最大的成本,不是人力成本,而是沟通成本。最大的“低效无效”,是高频的会议。这些“无形消耗”看似不是“风险”,也与“人命关天”无关,但久而久之,可以耗掉整个企业。从这个角度看,品控/风控,也是以经营结果为导向的。不是单纯以“好服务+安全性”为导向。也可以这样理解:从品控/风控求质量求安全,是其内涵;向品控/风控要效率要效益,则是其外延。表单,解决的是“简易留痕”问题表单,也是流程中的一部分。一个流程的完成,可能有10个步骤。每一个步骤,可能也都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流程,是动作完成的过程和进行时,往往无法留痕。表单,起到了补位作用。以长者心脑血管意外发生为例:发现-抢救-通知家属-转院,这是一连串的流程动作。同步,也有一连串的表格需要填写。每一个动作,每一段时间,都需要有详细的时间点记载、处理过程、处理结果等。一旦后期产生法律诉讼,证据链是完整的。因此,表单的重要作用,既便于简化手工记录,又能解决“证据链”的问题。养老机构数据化管理之后,以往很多线下纸质文档变成了线上数据,且很多数据能够自动生成,不但节省了人力,也解决了即时性的问题。但是,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在线上。很多表单/表格依旧沿用,老办法仍有老办法的存在价值和作用。尤其民政等政府部门检查的时候,有些是要看纸质版文件的。因此,要把品控/风控中相关数据及工作留痕,分清哪些放在线上、哪些线下、哪些两者兼用。哪些是政府要求必须纸质版的。采访美国水印创始人大卫时,印象很深刻的一点,就是他们的培训系统里,表格/表单多达4000多种。我们目前只能做出不到400种。这里面的差异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