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的“致”是什么意思?王阳明高徒解释有四个内涵
相关推荐
-
德然养生:良知光明,法喜充满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出自: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 ⭐️ ⭐️ ...
-
做人与做事的统一
内圣就是做人,外王就是做事. 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的 不是具有进取精神的儒家 而是超凡脱俗的庄子 庄子在<天下>篇中 首次提出内圣外王,并强调: "圣有所 ...
-
“知行合一”“致良知”之外,被忽视的王阳明晚年思想
万物一体思想在先秦其他的学派里也有,如名家的惠施也讲过:"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特别注意的是,他的天地万物一体的思想,不是从认识论上来讲的,也是联系到泛爱万物. 当然他的这个命题 ...
-
从“致良知”入手,如何去理解王阳明的哲学思想
导语哲学这门学科在普通人的眼中一直都是一门很神秘的学科,在我们现在的认知当中我们知道,关于哲学是在讨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那么,我国古代的哲学家的哲学理论又是什么概念呢 ...
-
王阳明提醒: 人有“四不说”, 能做到才可以算得上是真正聪明人
如果你觉得诸事不顺,疲惫不堪,身体也越来越差,却成绩甚微,也许你该将眼光投向自己的内心,去检索心内的陋习,跨越自己的心坎. 点击加载图片 古人常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嘴巴成了一 ...
-
王阳明告诫后人:四十多欲,大势已去;五十多情,鸡犬不宁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说三十岁的人,应该依靠自己的本事独立承担责任,并且能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及发展方向:四十岁的人,就该明白了自 ...
-
大型纪录片《王阳明》:第四集 功(三不朽)
圣人之学,心学也,立德.立功.立言. 圣人之学,心学也,立德.立功.立言. 展开
-
[六一特刊] 赵焕明的诗《致孙女第一个“六一”》(外四首)
致孙女第一个"六一" 宝贝,你人生的第一个"六一" 已在眼前 家里人都给你送了礼物 你妈妈给你送了一颗美人痣 你爸爸给你送了一朵蝴蝶结 你奶奶给你送了一件红裙子 ...
-
王阳明:“人有四欲,大势已去”,创业守成避之则吉
王阳明的心学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其实明清之际他的心学统治者并不推崇所以名声备受压抑.他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是个老儒生,父亲确实当朝状元,可以说既是官二代也是富二代,虽然他并没有因此而好逸恶劳,但出 ...
-
试题精选|徐州一中兴化中学致远中学南京十三中2021届四校联合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欢迎星标高中语文资料整理与收集,转发文章,点亮在看 最近有朋友反映看不到我们的推送.原因是,公众号推送规则改版了,就是如果大家长时间不看我们的文章或者长时间没有分享点赞,就会默认你不喜欢, ...
-
王阳明告诉弟子这四句话,是对心学的全面概括,但第一句就有争议
明朝,程朱理学盛行,占据统治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明朝中期,一位哲学家横空出世,他高举心学的旗帜,反对程朱理学,引领了时代的潮流.此人便是一代奇人王阳明,他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文能教育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