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复制”与艺术的“光晕”
相关推荐
-
【代表人物】“欧洲最后一位文人”—本雅明
整理 周丹 导读: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3年(中文版,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1939)(中文版,三联书店2002年 ...
-
阿多诺致本雅明的信|1936|批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信
本雅明和阿多诺1923年在法兰克福相识,他们的深入交流开始于1929年在法兰克福郊外的一次谈话,两人商量要用<德国悲剧的起源>对17世纪巴洛克艺术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现代性,他们的争论也由此开 ...
-
本雅明:一朵朵惊颤的灵晕
在波德莱尔的滑稽镜头中,描述过在林荫大道上驰骋的诗人.因为速度太快,轮子卡在崎岖不平的路上而翻车.他头上的光环被震掉了.这个光环,仿佛变成了会动的拟人物.有一种可触摸的感知,这是光环美学的巨大转变-- ...
-
周才庶丨新媒介与审美经验理论的转型
审美经验(aesthetic experience)是文学艺术活动中的关键问题,围绕审美经验产生了诸多理论话语和学术争鸣.历来审美经验理论多在意识哲学的范畴中展开,聚焦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愉悦. ...
-
当代文坛|新锐视点|杨光祖:本雅明批评实践的当代启示
新锐视点 本雅明批评实践的当代启示 杨光祖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摘要 本雅明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艺术理论家和批评家.他的文学艺术思想非常丰富.独特,比如,灵光. ...
-
解读 | 消费时代下的商业与艺术
对于许多的传统艺术创作者而言,将自身与"商业"二字联系在一起好像是一件听起来不太光彩的事情,毕竟有一种普遍的认识认为假如艺术沾染上了商业气息,那么就变得不再纯粹了. 但是有一些艺术 ...
-
本雅明“灵韵”之于艺术
在现代艺术史上,德国左翼学者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 提出的"灵韵"(Aura)概念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表明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 ...
-
艺术史话 | 本雅明:摄影与作为艺术的电影
在19世纪的进程中,绘画和照相摄影围绕其产品的艺术价值所进行的争论,在今天看来,依然是不恰当和含糊不清的.但是,这种说法与其说是否定了这场论战的意义,不如说反而却可能强调了它的意义. 实际上,这一论战 ...
-
《机械与复制时代的艺术》中的光晕——艺术品的试金石
'光晕'('aura'又称灵韵)是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这一论文中所阐述的核心概念.在本雅明的论述中,将所谓的'机械复制品'与'艺术品'相区分开来的就正是'光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 ...
-
祁涛 | 视觉技术时代的感官危机
现代生活及其视觉技术要求人们的感官适应肉眼无法捕获.却在镜头中游刃有余的影像效果.比如对于高速运动的慢镜头捕捉.微观世界的影像还原,等等.人们不仅要能适应这些"反自然"的视觉效果, ...
-
划重点,这里有你想了解的法兰克福学派~
引: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研究基地 法兰克福学派,创建于1923年,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是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 一般认为 ...
-
气息:本雅明AURA理论新诠(下)
编者按| 根据可信的一手和二手资料,本文作者对本雅明的Aura概念作出自己全新的翻译和解释,主张将之译为气息.在本雅明那里,作品气息的凋弊表示,人类知觉方式以及艺术与大众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艺术生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