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随着墨西哥尤希克苏鲁伯...

20世纪90年代,随着墨西哥尤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发现,“恐龙灭绝于6600万年前的一次小行星撞击”的理论就迅速成为了主流,但不久后,人们发现,印度的德干地盾——一个面积近50万平方公里,厚度超过2000米的熔岩地貌,恰巧源于6600万年前的一次超级火山爆发。一边是小行星撞击,一边是超级火山,哪个才是恐龙灭绝的真凶?又或者都是?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求答案,终于,在前不久,有了突破性进展,最新研究成果刊登在了《科学》杂志上,但问题是,研究结论有两个,而且存在分歧。
 
它们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研究团队,一支来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另一支来自普林斯顿大学,他们都是通过对德干地盾的地质变化数据进行研究,以推测出6600万年前的场景的。伯克利团队重构的场景是这样的:6605.2万年前,德干高原的火山已经持续喷发了40万年,全球气温在升高了5℃以后又回到原点,虽然这对于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恐龙来说,算不上灭顶之灾,但气候的反复变化却让整个生态系统变得脆弱起来。不久后,一颗直径至少10公里的小行星穿过大气层,撞向了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产生了相当于100万亿吨TNT所能释放的能量,造成北美所有生物的死亡,引发了大量的地震、海啸和火山爆发,最终,火山灰与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层,阻碍了阳光的射入,地球开始进入漫长的寒冬,长达数千年,让本就脆弱的生态系统更加雪上加霜。与此同时,撞击所导致的一系列各地大地震,加剧了德干火山的喷发,据估计,此后60万年之中,德干火山的喷发量是撞击前的3倍,随之释放的温室气体让地球气温快速上升,从而进入长时间的炎热期,就这样,冷热交替之下,生态系统走向崩溃,恐龙的末日随之到来。
 
普林斯顿的故事则是另一番模样:6601.6万年前(时间大体相同),一颗小行星撞向了地球,此时,德干高原的火山同样已经活跃了40万年了,不过与伯克利分校不同的是,他们认为,德干火山的喷发是间歇性的,这颗小行星撞上来时,刚好处于火山的“中场休息时间”,更重要的是,这次的撞击并没有打断德干火山的“休息”,它并未因此突然喷发。总之,在这个版本里,德干火山与小行星分别给了恐龙们致命的一击,但相互间不存在直接联系。
 
到底哪个版本才最接近事实的真相?或者,它们距离真相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谁也不敢妄下定论。哎,也不知道有生之年,我等吃瓜群众,还能否等到一个确切的结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