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楼房的诞生(下)

张国领

4

楼房从六月建到十二月的时候,已有十六层高了,我是一层层看着它成长起来的。

盖楼房的程序好像并不复杂,四周的钢筋扎好之后,先灌进水泥形成水泥柱,再以水泥柱为依托,搭起托板,在托板上扎钢筋网,网里面注入水泥,形成了楼板,这样一层楼就盖成了,每一层都是这样的重复。干这些活计的工人,也不需要多少科技知识,他们就是搭板子,扎钢筋,注水泥,把下一层的板子搬运到上一层。劳动是一天天的重复,日子却在一天天的变化,刚开工时正值盛夏,火辣辣的太阳照在水泥板上,也照在工人的脊梁上。太阳就在满上汗水的脊梁形成了一束强烈的光线,一闪一闪的,有时这反光能反到我的阳台来。北京的秋天眨眼之间就过去了,寒风呼啸而至,我窗子上的双层玻璃都关了起来,即使这样仍能听到外面的狂风那尖厉的声音。房间里的暖气是热的,透过玻璃窗上那雾蒙蒙的蒸气,我看到工人们仍在越来越高的楼顶端劳动。好像那风,那冷,见了他们就会绕开似的。工人每时每刻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从不知劳累,从不用休息,无论什么时候我走到阳台上,都会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时间久了我就发现,工人们已不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都成了一台机器,除了高速运转还是高速运转,并且是无声的机器,从没有马达的轰鸣。时间久了我就觉得这种机器很可怕,因为他不用加油,不用维修,甚至不用老板们去保养,只管放心大胆的使用,昼夜不停地开足马力。因为中国的剩余劳动力太多,多得任何老板经理们都永远挑选不完。所以,他们不怕工人不好好干,不怕工人生病,生病了你走人,我可以再换人,有无数人在外面等着找活干呢。

这让我想起了北京三环路上的六里桥,那一年四季,无论刮风下雨都站着很多人,那些人穿得衣衫褴褛,背着个脏稀稀的包裹,目光中充满了渴望。他们是从外地进京找工作的,他们没有多少文化,更没有一技之长,有的是用不完的气,聚集在这里等待着用工单位的人来这里挑上自己。有的站了好多天,连吃饭和如厕都不愿离开,生怕错过了一次出力干活的机会。电视新闻上多次报道六里非法劳务市场,每天聚集大量闲散人员,已引发了许多社会治安问题,公安等部门也多次想取缔,可赶了一次又一次,始终驱逐不尽。不是赶不尽,而是他们没有地方可去,中介市场介绍工作大都是骗局,交了钱却迟迟没有工作可干,而他们背井离乡不是来看北京市容的,也不是影响北京市容的,他们都有家,都有年迈的父母、贤慧的妻子和懂事的孩子,但他们却没有钱吃饭,没有钱上学,没有钱应付农村几千年形成的礼尚往来。他们到城市不是想发大财,谁都知道打工是发不了财的,只是想靠出卖苦力,挣几个血汗钱,以解决家中的不时之急需。然而,他们在城市却被看成入侵者,看成不稳定的因素。

与蹲在马路边上等人招的农民相比,工地上的工人是幸运的,毕竟有了一份出力的活可干,工钱无论能否按时发到手里,总算先挣下了。所以,他们干得安心,干得任劳任怨,干得忍气吞声。几个月了,我没有看到工人的笑脸,没有听到工人的歌声,甚至没有听到工人们大声的说话,他们都是二三十岁的生命啊,难到他们没有哼支小曲的冲动?没有大喊一声以泻心头块垒的欲望?肯定有,那是人之常情,那是年轻生命的本能,可工地上除了硬物的撞击,竟如此的沉静,沉静得以至于我把那一个个长着五官四肢,身体健康肌肉发达的人,当成了机器。他们劳动时是机器,付出的是智慧和力量,可在生活上,他们的需求却异常的低,吃的饭菜中常常是萝卜炖白菜,不要说吃肉,油花花都很少见到。而那些建筑业的老板们吃一碗鱼翅捞饭的价格是八百元,八百元正好是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啊。

据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并没有质的区别,每人的聪明才智也想差无几,但科学家们一直没有研究出来,为什么相差无几的智力却有如此巨大的收入差别和享受差别?我想这种现象是科学永远研究不出来的,因为科学家们的收入未必就比一个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的建筑商们高多少。

社会在发展,但人与人那种盘剥的关系也在发展,只是发展得越来越巧妙、越有欺骗性罢了,所以,中国的农民,无论走到哪座城市,都是一群被人剥削又被人鄙视的入侵者。

5

看着大楼一天天增高起来。

我发现它投在地上的阴影也越来越巨大。

在大楼站立的地方,在每幢大楼站立的地方,都有一片阳光被遮挡了起来。人与人之间本来就缺少温暖的城市,阳光就这样被一幢幢大楼切割成了七零八落的碎片。

有人说太阳是公平的,它洒在大地上的阳光对谁都是均等的。可阳光哪里知道它的公平对人类并不具有约束性,它哪里知道人间是有不公平的,就拿住房来说,由于楼房越建越高,楼房里的居民居住的楼层的差别就越来越大,他们虽然住在同一幢大楼里,接受到的阳光却严重的不公。有的被阳光晒得拉起了厚厚的窗帘,有的却只能跑到户外去看一眼阳光的笑容。

我知道这一切都不是太阳的错,因为太阳东升西落从来没有改变过它亿万年来的规律。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毫无疑问是人的本身。因为每一幢楼房都是人规划设计出来的,规划者也好,设计者也好,建筑商也好,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有社会的庞大的需求。中国人还有一个弱点,凡进入城市的人,都想住在中心地带,于是这中心虽然一扩再扩,仍然是供不应求。无奈之下只能见缝插针建房子,哪管它阳光的照射与否,哪管它空气的流通与否,哪管它环境适合生存与否。

美学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可在中国建筑与音乐无关,建筑与艺术无关,建筑也与美学无关,建筑是什么?是一栋房子,是一项政绩,是经济发展国家富裕的象征,曾几何时我们形容城市建设迅速,都是用“高楼林立”来概括。由此可见长期没有房子住,或缺房住的人们,是多么渴望有房住,特别是有楼房住。穷惯了的中国人,房子甚至成了无数人一生奋斗的最高目标。

人生在世三大事,吃饭、住房、穿衣,这是生活下去的基本所需,谁都无可厚非。可现在已不是贫穷的年代了,在一个城市,如果它的规划连一缕阳光都容纳不下,那它的形象就是世界的一个笑话。我真希望我们的决策者们说起自己的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的时候,让他们引以为豪的不光是高楼林立,更重要的是无遮挡的阳光。因为一个缺少阳光的城市,人们的心理就会有更多的阴暗,人们的和活就会有更多的阴影,人们的情感就会少了更多的温暖和亮丽。

本来就不多的阳光,被又一座高楼严严实实地遮挡了起来,住在楼下的居民的埋怨声高涨了一阵便又无声无息了。记忆中的那片风景从此将不复存在,代替它的是一幢雄伟的高楼大厦。大厦里的人以后也会和我一样做着各种各样的梦,他们并不知道他们的梦永远是别人梦中的一片阴影。

6

一座大楼诞生了,诞生在我的注望里,诞生在我的失望里,诞生在别人的愿望里。

我是亲眼目睹这幢楼房诞生的,从它的测量、规划、奠基、开工到一层层的建设,通过对这幢楼的观察,我明白了一座楼房的诞生需要什么样的基础,也明白了一座高楼昂然耸立起来的时候,它是建立在什么上面的。首先它是建立在一片空间上的,不管这片空间原先有什么样的梦想和憧憬,有什么样情调和景致,有什么样的快乐和欢笑;其次它是建立在别的生命的自由之上的,比如河水或海洋那几万年的期待,比如小草和花朵那一年年的美丽,比如买卖人自由自在的讨价还价;再者它是建立在众多人的愤懑和无奈之上的,因为它粗暴地阻挡了别人的阳光,它野蛮地隔断了别人的视野,它用巨大的身躯强行压制着别人的想象……

这样一座楼房的诞生,从此将会有无数的、现实和理想的翅膀,在它的坚硬里被碰伤,那是永远无法复原的伤口啊!

《文艺众家》“心中有座城征文 赛事进行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