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文苑】屈太民:拾麦子

拾麦子

文/屈太民

‘现黄现割’…布谷布谷…几声清脆的呼唤打破了佛晓的寂静。俗话说:喀咕叫 、麦忙到。又能吃白馍嘹。眨眼间快六十年了,拾麦子的记忆始终挥之不去。那个年代的娃娃还惦记着一件好事,就是二十会。古高阳镇每年两个会,一个是腊月二十的年会,再就是四月二十的麦忙会。会上除了卖杈把扫帚、镰刀磨石、套绳笼头等收麦农具,还有好吃好喝、醪糟、登沙糕(豆沙糕),二分钱一小块、五分钱一大块。不论能不能吃上登沙糕,晚上有大戏看就特别高兴。

‘解放了’!只听生产队干部一声吆喝,男女老少几百口一齐涌进麦田,看谁跑在最快、看谁手头儿利索、看谁家拾地麦子最多。从天蒙蒙亮拾到晌午偏,哪还顾得上吃饭,喝水的工夫都没有。

解放:意思是某一块地麦子拉完了,允许放开的拾麦子咧。之前是不可以的,因为生产队的颗粒归仓工作还没做完。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大伙儿已经期待了好多天了。因为一个麦季弄好了能拾到好几十斤甚至上百斤麦子,足足顶得住一个大人的口粮。

老人和娃娃不管解不解放,麦忙天一开始就擓着笼(竹篮子),路边地头儿拾掉落的麦子,把拾到的麦子绑成把儿,看谁绑的又大又好看。有时趁着看麦老汉不注意,溜进地里从麦铺儿上拽一把就跑。

说起这位看麦老头儿,他姓张,祖籍四川,解放前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后来流落到盐滩当盐工。解放后分到了房子有了自己的家,就地入社成为一名社员,不到四十岁的他,腰弯的像只马虾,显得苍老了许多,没人见过他跟谁红过脸,老一辈儿的称他张哥,孩子们都亲切的叫他张伯。

对于老太太及娃娃些偷点麦子,已是见而不怪的事,那个年代多数人都吃不饱,盼望一顿白面蒸馍简直就是奢求。再赶到青黄不接的季节,谁心里都明白。但生产队的看管制度还是相当严格的。

制度归制度,不过张伯看麦的方式有点特别,手里拿几根圪针(枣刺),眯着眼睛,装模作样吓唬人,嘴里还振振有词:不怪你、不怪我,只怪娃娃肚里饿;往后退、莫扎着,灶王送你白馍馍…快跑快跑,小心狗咬,狗来喽…浓浓的川音犹在耳旁。

只顾跟张伯玩游戏了,到了大饭时拾的麦穗还盖不住笼底,不巧碰见三儿他爹拉麦回来。叫了一声:

“三儿,过来让爹看看你的鞋烂了没有”。

他脱下鞋递给爹看,接过鞋二话没说,摁到大腿上照着屁股就是几鞋底。“哎呀    再不了”!这哭声大的吓人,好像杀猪似的。

“快滚回去吃饭去”!

我愣过神回头一看,见三儿脸上没眼泪。顺嘴问了声“你不是真哭”?

“还问!都怪你!”“嘿,老爹也没真个打”。使了个鬼脸儿说。

小时候不止一次的问:麦面好吃又为什么不多种点麦子?打下的麦子为什么不给社员多分点儿呢?吃顿饱饭、吃个白馍为啥这么难?长大以后才明白,当初我们的共和国刚刚从战争中走来,国内百废待兴,国际帝国主义虎视眈眈,建设一个具有强大工业、强大国防的社会主义中国,需要举国上下付出百倍努力,亿万人民同甘共苦、共克时艰。幸福生活不只是吃顿白面馒头那么简单。

拾麦子作为一种农俗,伴随华夏农耕文明五千年的一道靓丽的的风景线,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怎能不让古人发出“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呢。那段拾麦子的记忆,将随着我国全面迈进小康社会而深深的埋藏于尘封的历史。

 作者简介:屈太民,朝邑镇高城村人,七二年毕业于朝邑中学, 热爱诗词楹联创作。

(0)

相关推荐

  • 【金小说】李靳丨春桃

    作者简介 李靳,河北省魏县人.喜欢文学,2013开始写作,四年来,己在<西部作家><九月><河北农民报><河北科技报><北京精短文学>< ...

  • 秋收记忆之二 弄棒子

    在我们冀中平原,大田里种的最多的庄稼一是麦子,再就是棒子. 棒子管理相对简单一些,连地也不用耕,割完麦子之后就能干茬种,如果赶上一场不算太小的雨,连地也就不用浇了. 棒子出齐苗后,之后就是提苗,弄草或 ...

  • 张海潮丨我的凤鸣湾儿(下)

    吃罢晚饭,兰芝正在灯下绣花,笛声响了起来,还是那支熟悉的凤飞飞.兰芝放下绣花针,忍不住出门,站在门前的沟沿上,向着笛声寻找.上玄月早早地来到头顶,星星稀稀拉拉,微微的夏风把笛声从土地庙,现在的小学里向 ...

  • 安平饶阳人你知道麦子黄梢,地里虬脚是什么意思?

    布谷声声,绿荫浓浓,又是一年麦子黄梢时.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想起爹说的搓麦穗的事来了! 爹他们那一辈,赶上年成不济,乡亲们经常是糠菜半年粮,有时候地里的野菜挖光了,路边的树叶也捋净了,特别是麦子黄梢, ...

  • 【山西】冯浩丨小说/视野里,有一棵大白杨(上)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冯浩:山西永济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旱季故事>.<那年八月>.<月桂月桂>.<红蝴蝶>. ...

  • 难忘那年暑假打工

    每当看到建筑工地上那些工人施工的场面,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停下来看一看,那年暑假在工地上打工的一幕就像一尾鱼,从脑海深处游出来,在记忆之岸穿梭.徘徊,久久挥之不去. 那年大一结束,当我怀着即将与亲人团聚的 ...

  • 回忆也是一种幸福(4)

    拾花生 说起花生,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不仅在超市里能够买到又脆又香的熟花生,而且在饭店里也常有花生这盘"小菜",盐水煮的.油炸的.还有花生米外面包上糖的,花样很是繁多.不 ...

  • 张海潮丨贼道(小说)

    逃学是因为要偷玉米,偷玉米是因为饿肚子. 上罢第二节课,刘泉和席让去厕所.撒着尿,刘泉向席让挤挤眼,席让点点头.等到厕所里的同学们都走了,刘泉在前,席让在后,从厕所后边的围墙上翻过.一人多高的围墙,一 ...

  • 【大荔文苑】彭拥军:麦子黄了

    麦子黄了,让我想起童年无数难忘的时光. 那时,我生长在农村. 天麻麻亮,我就被祖母叫起来,说"龙口里夺食哩,赶紧起来到地里走,不敢睡懒觉",我揉着惺忪的眼睛,不敢抗拒地跟大人去地里 ...

  • 【大荔文苑】任钰:麦子熟了

    半月天都没有回家了,奶奶打电话说让我回去转转.一大早,太阳还没有升起,我便踏上回家的路. 走进乡村,映入眼帘的是我从远处欣赏到那漫天遍野的绿树成荫,一片黄红绿的景观,令人心旷神怡. 近处看到路边的小麦 ...

  • 【大荔文苑】李京民诗选:清明(外六首)

     导语:今天,同州网[大荔文苑]栏目向大家介绍一位土生土长的大荔本地文化名人.他是一位辛勤耕耘在洛南沙苑的农民,但他同时也是一位默默耕耘在诗歌田地的诗人.苏村"南临渭河.北靠沙苑" ...

  • 【大荔文苑】刘志义 屈太民:打胡基

    打 胡 基 文/刘志义   屈太民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农村人盖房,因经济困难,不论是盖房子还是砌围墙,墙体主要以土坯为主(秦东方言称之为胡基),条件稍微好一点人家采用金镶玉,意思是窗台以下用砖做墙 ...

  • 【大荔文苑】王金桩:高中同学姚保民

    高中同学姚保民 文/王金桩 高中毕业以后,我与保民未曾晤面已近卅年矣.三十年日月,在时间的长河中,可谓一瞬:对于有限的不到百年的人生岁月而言,三十个春秋轮回可算够长的一段时光了.时光如梭,一晃而过啊! ...

  • 【大荔文苑】王金桩:​麦子熟了

    麦子熟了 文/王金桩 从我记事起,每年的六月初,当金黄的麦浪在村南广阔田地里,随着微风起伏的时候,当我兴奋地闻着淡淡的,甜丝丝的麦香味的时候,我的心中都会不由自主地升腾起一股激流来.麦子熟了,母亲又要 ...

  • 【大荔文苑】田健民:总想回家看看

    总想回家看看 文/田健民 不由得 总想回家看看 生养自已的地方 不时在脑海中浮想 农村的老屋 土打的院墙 几间砖木瓦房 胡基和泥基盘的土炕 大铁锅熬的包谷糁格外喷香 灶膛里玉米面馍烤的干黄 姊妹们围着 ...

  • 【大荔文苑】麻世民:大荔古建筑随想

    大荔古建筑随想 文/麻世民 31年前,刚参加工作,在房管站管基建,由于整天接触的都是木结构旧房,很不高兴,那里面灰暗,蜘蛛网看了觉得不卫生,不习惯,老旧的感觉.因为自己学的是工科建筑,认为这些旧房子与 ...

  • 【大荔文苑】房怀山:妈妈,麦子熟了

    妈妈,麦子熟了 文/房怀山 妈妈,麦子熟了,您能看见村边那殷实的黄吗?您能听见那撩人的旋黄旋割吗?我不至一次的置身麦田,望着或静或动的麦子,走进你我关于麦子的过去,将思念拉的好长好长-- 麦子,北方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