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血压特效穴位

很多高血压的患者需要天天吃药物来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我们中医博大精神,而穴位按摩更是功效强大,所以我们其实可以采用按摩穴位的方法来起到降压的功效。一、风池穴【风池穴的位置】在后脑勺、后枕部两侧入发际一寸的凹陷中(即:颈后两侧枕骨下方,发际的两边大筋外侧凹陷处)。简易取穴方法:大拇指、中指自然放到枕骨两边,轻轻的滑动,到后枕部有明显的两个凹陷就是风池穴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坐位,按摩者在被按摩者头后,一手扶住被按摩者前额,另一手用拇指和食指分别置于被按摩者的风池穴处,揉捏半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二、曲池穴【曲池穴的位置】屈曲肘关节,在肘横纹的外侧头。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左手托住被按摩者手臂,用右手拇指顺时针方向揉曲池穴2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左右手交替,以局部感到酸胀为佳。三、耳尖穴

操作之前,先把外耳廓搓热,然后捏住耳尖,使局部充血,消毒后用一次性采血针迅速点刺,用酒精棉球不断擦拭局部刺出的血,一般出血2-3滴即可,用干棉球压住10秒钟止血即可,此为退热之法。降压的话,一般一天刺一次就可以了,在血压较高需要控制时刺一侧耳尖即可。如果是规律性的血压升高,则可以在血压升高之前半小时至一小时刺血,有预防性的控制作用。四、涌泉穴

涌泉穴的位置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大约在足底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的交点上。按摩涌泉的方法:掌心按摩,先将两手搓热,分别对着脚心按摩,同时还可以用点穴器来代替手指。右手握住点穴器的一端,对准穴位后,轻轻用力,直到脚底传来强烈的酸胀感为度。睡前用热水泡足,按摩涌泉穴后,将吴茱萸20克、冰片5~10克研末,用白醋调稠,放在厚点的纱布上,贴敷在涌泉穴上。每晚1次,7天为一疗程,连续3~4个疗程后,90%的患者能达到稳定血压的效果。五、百会穴【百会穴的位置】两耳尖连线与前后正中线交点,头顶中间凹陷处。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坐位,按摩者在其身后,用拇指按压百会穴半分钟,先顺时针方向按揉1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按揉1分钟,以酸胀感向头部四周发散为佳。六、阴陵泉【阴陵泉的位置】膝盖内下侧,胫骨内侧突起的下缘凹陷中。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仰卧或坐位,膝盖稍屈曲,按摩者以拇指顺时针方向按揉阴陵泉约2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按揉约2分钟,以局部感到酸胀为佳。七、三阴交【三阴交的位置】小腿内侧,胫骨后缘,内踝尖直上4横指。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仰卧,按摩者用拇指端着力,顺时针方向按揉三阴交约2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八、阳谷穴两手屈肘于胸前,一手前臂竖起,半握拳。另一只手的四指托在前臂内侧,拇指指端放在阳谷穴处。用指端甲缘掐按,一掐一送,连做14次,然后再用拇指指腹按揉阳谷穴1分钟,两手交替进行。用于保健按摩时力度要轻柔,如果是辅助治疗上述老年常见病,则力度可以适当加大。按摩时讲究心情平和,另外也要坚持才能看到好效果。

九、大敦穴

位于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约2毫米处。大敦穴是肝经的井穴,“井”就是源头的意思,这个穴位为肝经上的第一个穴位,是和情绪密切相关的要穴。血压高时,可以按揉脚趾上的大敦来降压,这就叫“头痛医脚,高压揉脚”。有些女性朋友往往容易动怒生气,尤其是家庭里面,很容易因为一点小事闹得不可开交。其实,这时候坐下来,将气发在大敦穴上,狠狠地揉几下大敦,比在那儿吵架不知道好多少倍。既不会伤感情,还消了气,最重要的是,还防止了潜在的血压升高的危险。正坐垂足,屈曲左膝,把左脚抬起放在座椅上,用左手轻轻握住左脚的脚趾,四指在下,大拇指在上,大拇指弯曲,用指甲尖垂直掐按穴位,有刺痛的感觉,先左后右,两侧穴位每天各掐按3~5分钟即可。十、太冲穴

太冲穴是著名的“消气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它是肝经上最为重要的穴位,有补虚泻实的双向作用。肝火有余时,揉按此穴,有平肝潜阳、行气解郁、活血化瘀、清肝利胆的功效;肝阴不足时,揉按此穴,也可激发肝经气血,改善对心脏的供血。不过这个穴位可不是什么高血压都管的,它主要负责肝阳上亢的高血压。按摩时,最好取坐位,用手拇指的指腹沿足踇趾、次趾甲缝向上移压,大约离脚背3厘米左右,按压时有酸胀感即是。如果按上去感觉较痛,说明患者肝经气盛,容易生气。倘若患者情绪比较急躁,则最好采用刮拭穴位的方法,使用牛角或匙子,让局部皮肤刮出青紫色的痧即可。十一、桥弓穴

桥弓穴位于人体脖颈两侧的大筋上,左右移动头部的时候都能用手摸到。用大鱼际缓慢地从上到下,每侧可以推三十到五十遍。桥弓穴是颈动脉窦,刺激后可以引起血压降低。要双手交替做,不能同时做,否则可能引起反射性的血压降低。十二、耳背沟

耳朵的形状就像一个头下脚上倒置的胎儿,不仅是人类采集声音信息的器官,更与人体脏腑经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血压多为肝阳上亢所致,可以通过对耳部肝胆经穴位的刺激,达到清肝胆、除肝热、稳血压的目的。中医发现,经常按压耳背沟有助于降血压。因此,这道沟又有“降压沟”之称。平时若感觉血压偏高有所不适,可以按揉此穴。如果想持久见效,也可以请医生采取外用疗法。即,取王不留行籽一粒,用医用胶布包埋在耳廓背面,由内上方斜向下方行走的凹沟处。平时常按压王不留行籽。此法降压效果较明显。用双手指中推降压沟(耳背沟),两指缓慢用力,推2分钟。适用于阳热亢盛型高血压。当然,降压的另一个关键在于心情放松。精神紧张、过度劳累,是血压升高的常见诱因。拥有一颗平常心,比什么灵丹妙药都重要。此外,中药穴位贴敷对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有独特的优势,它制作简单,使用方便,极少毒副作用,可以改善头痛头晕的症状,降低血压,减少西药的服用量。今天我便为大家介绍几首穴位贴敷治疗高血压的方剂。

中药处方1:桃仁12克,杏仁12克,栀子3克,胡椒7粒,糯米14粒。将上药共捣烂,加1个鸡蛋清调成糊状,分3次敷用。于每晚临睡时敷贴于脚底涌泉穴,第二天早晨除去。两足穴位交替贴敷,6次为1个疗程,一般贴敷3天后血压开始下降。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中药处方2:肉桂15克,吴茱萸15克,磁石15克。将上药研为细末,密封备用。每次取上药末5克,用蜂蜜调匀,贴于涌泉穴上,两足穴位交替贴敷,每日于临睡前换药1次。中药处方3:吴茱萸15克,川芎15克。将上药研为细末,密封备用。每次取上药末5克纳入神阙穴(即肚脐),并用麝香止痛膏固定于肚脐部,3日换敷1次。(麝香止痛膏年轻未婚女性慎用!)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麦豆心血管健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