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论美学的主要追求:叔本华和尼采(上)

——现代西方美学思潮评述之五

西方美学进入后黑格尔时代,非理性主义美学兴起,在这一重大的理论转换时期,叔本华和尼采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们对德国古典美学发起猛烈冲击,把黑格尔的理性主义美学拉下神坛,树立起非理性主义美学的靓丽旗帜。

叔本华和尼采的文章和著作都是在19世纪中期后发表和出版的,他们的美学思想属于近代的美学,但是,他们的思想真正产生重大影响,是在20世纪初,可以说,叔本华和尼采的美学思想和克罗齐等的表现论美学一样,是出现于19世纪却在20世纪产生重大影响的美学理论,一般来说,讲现代西方美学,都要从叔本华和尼采开始,因为他们对于现代美学的影响是回避不了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从凯旋高歌逐渐进入迷茫郁闷状态,对理性的信仰动摇了,反封建完成后的自信、乐观情绪没有了,人们失去了追求,代之而来的是心理上的消沉、迷茫和失望。在哲学理念上,理性主义的光彩消失了,理性主义的基本原则变得暗淡无光。

曾经受德国古典哲学熏陶,并在黑格尔哲学的培育下成长起来的近代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成了反黑格尔哲学思想的最为杰出的战将,他们的意志论成了击中理性主义要害,摧毁理性主义哲学体系的最有力思想炮弹,叔本华、尼采成了反理性主义的理论英雄。

叔本华画像

那么,叔本华对现代美学思想贡献主要表现在哪里呢?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1860年)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是意志主义的主要理论代表。他早年在英国和法国接受教育,能够流利使用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欧洲语言和拉丁语等古代语言。他原本是哥廷根大学医学专业的学生,但他的主要兴趣却在哲学方面,他转到柏林学习,对哲学家费希特和施莱艾尔马赫产生浓厚兴趣,并以《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得了博士学位。叔本华后来逐渐讨厌费希特、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转向对于意志的研究。

在1814年—1819年间,叔本华在十分孤独的心态下完成了他的主要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部作品的主要思想受到了印度哲学的影响,作者试图把东西方思想融合起来,叔本华有自知之明,他预感到他的这部作品不适合时代理论潮流,他的这部作品发表后没有引起任何关注。叔本华表示,如果不是他配不上这个时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他。

不过,该作品的出版还是有好处的,叔本华因素而获得了柏林大学编外教授的资格,并且因此而能与当时名声显赫的理性主义哲学大师黑格尔同时间授课。黑格尔当时名声正旺,他的理论正时尚,所以,听黑格尔课的人很多,而听叔本华的课的学生先是只有三个,后来一个也没有了。叔本华的时代还没有到,他孤独而凄凉地离开了柏林大学。

1833叔本华移居法兰克福,并在那里整整熬了27个年头。这期间,他从一个孤寂的离开大学的默默无闻的学者变成了欧洲声名显赫的哲学家。

1837年,他发表论文,首次指出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与第二版之间的重大差异,引起哲学界的注意。

1841年《论意志的自由》和《论道德的基础》两篇论文合集出版,作为丹麦科学院的有奖征文,前一篇获科学院褒奖,而后一篇却未能获奖,叔本华因此而一直对丹麦科学院耿耿于怀,经常对其冷嘲热讽。

1844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版出版,此书第一版出版无人问津,而这二版的出版,关注者也寥寥无几。还好,在1851年,叔本华撰写了对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补充与说明,以《附录与补遗》为题发表,这是一篇以格言体的表达形式撰写的,这篇文章一发表便大受欢迎,使他很快成了名人。有人开始筹划着出版《叔本华全集》,评论着称他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思想家。

1859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了第三版,立即引起轰动,一时间,整个欧洲都知道叔本华的这一部书。在叔本华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迎来了巨大的声望,他终于取代了黑格尔成了当时最时尚的哲学名人,这报了在大学讲坛输给黑格尔的仇。叔本华对黑格尔一直是讽刺和批判的,他甚至把孤独时伴随着他的卷毛狗取名为“世界灵魂”,用以讽刺黑格尔哲学的“绝对精神”。

1860年叔本华因肺炎恶化而去世,他是长期处于孤独之中,他是悲观主义者,也是一个性情中人,他脾气粗暴,曾把一个女裁缝推下楼梯,使她残疾,而他却按季付钱给她,养她直到她死去。当她去世时,叔本华如释重负,写道:“老妇死,重负释”(obit anus, abit onus)。叔本华在文章中对女性的看法一直倍受非议,他认为女性“既愚蠢又浅显,一言以蔽之,她们的思想是介于成人和小孩之间”“不理性,互相仇视”“总是事陷入主观”,这当然让女性们非常愤怒。1860年,9月21日,叔本华起床洗了个冷水浴,像往常一样悠闲地坐在沙发上品着早餐,当他的佣人一小时之后回来时,却发现叔本华依靠在沙发上永远地睡着了。

叔本华(木刻画)

叔本华是著名的以格言阐述思想的哲学家,他的很多格言影响极为深远。

比如:

“人类幸福的两大敌人是痛苦和无聊。”

  “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

  “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从根本上说,只有我们独立自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因为,惟有它们才是我们反复领悟的东西。他人的思想就像加别人飨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挪下的衣衫。”

  “人的面孔(表情)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

  “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

  “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事物本身是不变的,变的只是人的感觉! ”

  “世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是有刺,,果因为怕扎手就此舍之,那么你永远也不能得到玫瑰芬芳。”

  “我们的不幸往往由于我们对于幸福的追求!我们做事之初喜欢抱着一种信念:我们一定能在世间找到某种幸福。”

“智者,总是享受着自己的生命,享受着自己的闲暇时间;而那些愚不可耐的人总是害怕空闲,害怕空闲带给自己的无聊,所以总是给自己找些低级趣味的游戏,给自己一点暂时的快感。”

“一个人在孤独时才能成为自己”

即便常是以格言来表达思想,叔本华的美学思想仍是有深刻的哲学做理论基础的。

追溯叔本华哲学思想的来源,有三个主要方面,即康德、柏拉图和印度佛教哲学。

首先,叔本华他康德哲学中的“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的区别改造成为他的哲学的主要范畴——“表象”和“意志”,他认为:“一切客体都是现象。唯有意志是自在之物。”(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第364-365页)在叔本华看来,意志,作为“自在之物”,是一种盲目的、永无止境、永不停息的欲求与冲动,其基本特点就是求生存。他说:“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35页)这也是叔本华意志论被称为“生存意志论”或“生命意志论”的理论原因。其次,叔本华把柏拉图的理念论吸取过来,用以解释他所理解的意志到表象,从世界本质到世界存在方式的过度。在他看来,意志的直接客体化是理念,意志通过理念才间接地客体化为各种表象。简言之,意志是世界的本质,表象是世界的存在方式,理念则是意志和表象的中介。

再次,叔本华理论的基本点是坚持非理性主义,而这是受到了印度哲学的启发的。

叔本华认为,生存意志本质上是痛苦的,因为人活着就必然有欲望,而欲望是永远无法完全满足的,因为欲望的暂时满足又会催生更大的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人就会感到痛苦,所以,人生在世,痛苦才本质。除非个体灭亡,否则,永远无法摆脱痛苦。

那么,为什么生存意志是悲观的呢?因为要摆脱欲望就要灭绝产生欲望的自我或个体,而自我或个体消失了,就没有意志,也就是没有了表象,当然,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也就不存在了,世界等于“无”。人活着,欲望不可消除,人生必然痛快,而泯灭个体,虽然可以抑制欲望,避免痛苦,但人已经死亡,所以,生存是悲观的;产生欲望的个体没有了,就没有意志,本质不存在,因而,作为表象,即世界存在方式也就没有了,世界也就不存在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所伴随而来的必然是否定一切的极端虚无主义。

在叔本华的理论中,生存意志不仅是悲观的,而且,从趋向看,终究是一切皆无,世界是“无”,人生是痛苦的,想摆脱痛苦,只有让个体连同世界都不存在,这就是叔本华美学思想的基本哲学态度。

当然,除了灭绝意志之外,解脱人生的痛苦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通过艺术,艺术是人生解脱的一种途径。

“人生是痛苦的”

首先,叔本华认为,艺术是对理念,即对意志的直接客观性的直观,是人生的一种解脱方式。

意志是存在的本质,人生存着必有欲望,所以,人生即痛苦。而人若要摆脱痛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灭绝意志,即使个体走向“寂灭”,进入涅槃境界,即自我灭亡,因为个体的寂灭使欲望消失,自然也就没有生存的痛苦。

另一种方式借助于艺术暂时得到痛苦的解脱。

叔本华认为,意志作为终极实在,即“自在之物”,是无法认识的,只有当意志直接客观化,成了理念,即“表象”,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而艺术的唯一的目标就是传达对于理念的认识。(参看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73页)这就是说,艺术是以理念为认识对象的。而这种“认识”既不是古典哲学的理性认识,也不是注重心理因素的感性认识,而是一种完全独立于因果律的纯粹的“直观”。

通过这种特别的认识方式,既通过“直观”,人在表象世界中能感知到“理念”,既感受到意志的“直接客体性”,因而,人能够避免成为意志的劳役,摆脱欲望的束缚,暂时不承受人生的痛苦,从而获得心灵的暂时解脱。

所以,说艺术对理念的直观,这等于说通过对艺术的审美观照,人作为审美主体,暂时忘记了自己,搁置了自己的意志,忘却自己的欲望和痛苦,而仅仅作为没有功利观念的纯粹主体,既作为“客体”的镜子而进行直观和观照,进入独立自由的境界。

在叔本华看来,艺术直观是一种“自失”状态,即审美主体“自失”于审美对象(“客体”)之中,通过观照,使主体与客体混为一体,让主体在客体中忘却自己,成为丧失了自我(欲望)的纯粹的直观主体。在审美观照中,人的欲望暂时消失,生活中的痛苦由于对艺术的直观而忘却了,审美的愉悦感取代了痛苦的感觉,艺术使人从痛苦中得到暂时解脱。因而,叔本华强调,艺术是“人生中最令人愉快和唯一纯洁无罪的一面”,是“人生的花朵”。(参看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58页)

由此看来,艺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人生价值,它使人在个体自我泯灭之外,有了一种暂时解脱痛苦的有效方式,艺术让主体能直观客体,让愉悦取代了痛苦,让人生在观照中获得了暂时的愉快。

这是在古典哲学之后,在非理性主义的意志论理论体系中,力图以既非理性亦非感性的认识形式(直观、观照)来解决艺术与人生的价值问题,这触及了艺术在现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关键问题,现代资本主义的巨大压抑性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的解放和心灵的自由问题,传统的理性主义哲学对解决问题已拿不出令人信服的理论,只有靠现代美学和艺术理论,艺术和审美通过直观成了一种颠覆心灵压力的力量,具有对于控制的反抗性,叔本华把艺术视为是解决欲望与现实、意志与人生矛盾的重要途径,视审美为弥合人性分裂的“粘合剂”,这具有一定理论的新颖性,虽然这夸大了艺术的功能,但这一理论突出了艺术的本体论意义,引导人们对于艺术人生更深入的思考,探索艺术的现代意义,这黑格尔之后很有价值的美学观点。

其次,叔本华把悲剧看成是艺术的典型,揭示了悲剧的重要人生价值。

叔本华以他的“生存意志论”来解释艺术的人生价值,特别是解释悲剧的人生价值。在叔本华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而悲剧就是揭示人生痛苦的 本质。叔本华认为,悲剧是“在我们面前演出人类难以形容的痛苦、悲伤,演出邪恶的胜利,嘲笑着人的偶然性的统治,演出正直、无辜的人们不可挽回的失陷”(参看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69页)。这即是说,悲剧所暗示的是人生的本来性质,所展现的是意志和人的生活的矛盾,人生的本质是悲剧性的。人们若要从根本上摆脱人生的痛苦,就必须舍弃一切欲望,灭绝生存意志。生存就有欲望,而去除欲望必须是个体的灭亡才有可能,所以人生注定是悲剧性的,而悲剧的作用正在于能够向人们揭示生活的这一本质,或揭示人生的悲剧性。

叔本华认为,人们在悲剧里看到的,就是“那些最高尚的(人物)或是在漫长的斗争和痛苦之后,最后永远放弃了他们此前热烈追求的目的,永远放弃了人生一切的享乐(的人)”,他们“或是自愿的,乐于为之而放弃这一切”(参看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50页)。也就是说,人生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罪过,而“悲剧的真正意义是一种深刻的认识,认识到(悲剧)主角所赎的不是他个人特有的罪,而是(人类的)原罪”。(参看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51页)

在叔本华看来,悲剧的价值在于把个体生命的痛苦和毁灭展示给人看,使人能看穿作为现象的个体生命在现实生活中是徒劳无益,他们的欲望是无法实现的,是永远伴随着痛苦的。悲剧揭示了生活现象(表象)背后的生命意志(自在之物)的悲剧特点和虚无性,生存与欲望是矛盾的,意志与活动是矛盾的,人生是痛苦的,人的存在是悲剧性的,而悲剧正是通过对于生存的悲剧性的揭示,让人们悟到生存本质是痛苦的,解脱只有靠放弃生命意志,或者,靠艺术(比如悲剧)来暂时解除痛苦,获得一种临时愉悦。

再次,叔本华以意志的客观化来解说美的本质。

叔本华坚持他的生命意志论的基本思想,他认为,理念是意志的唯一直接的客体性,“生命意志就在这理念中有着它最完美的客体性。”(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52页)一方面,美不在主体性方面,但又离不开主体,美是作为主体的人处于主客体交融状态所观照的结果,而对象是作为纯粹客体,即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理念才是美的,而这“理念”正是意志的客观化。

叔本华说得很清楚:“当我们称一个对象为美的时候,我们的意思是说这对象是我们审美观赏的客体,而这又包含两方面。一方面就是说看到这客体就把我们变为客观的了,即是说我们在观赏这客体时,我们所意识到的自己已不是个体人,而是纯粹而无意志的认识的主体了;另一方面则是说我们在对象中看到的已不是个别事物,而是认识到一个理念。”(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56页)

叔本华的美学观坚持从生存意志论去解释美的本质问题,在叔本华看来,理念是意志的客体化,他接受了柏拉图关于美在理念的观点,但是,他对“理念”进行了新的解释,他所指的“理念”不是理性的或神学意义的精神实体,而是意志的客体化,而美在“理念”说的就是美是意志的“恰如其分的客体化”。(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91—310页)他还说:“意志完美地或不完美地客体化,——这就正是构成美或丑的东西。”(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310页)在叔本华看来,现实存在的各种事物体现理念的成分或等级是不同的,换一句话说,意志的客体化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有完美或不完善的体现,所以,表现理念的等级也不一样,当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对客观化的意志进行观照时,意志客体化的体现越完美,事物就越是能纯粹地让人观照到其客观性,因而也越美。从无机自然界、植物界、动物界,再到人,其理念等级越来越高,意志的客体化越来越完美,所以,人比其他一切事物更完美,美是意志完美的客观化,美是纯粹的客观性,美是完善的理念。

叔本华以意志论来改造柏拉图的理念论,将美和意志密切联系起来,并对理念进行了重新解释,把美看成是完美的客观化,他的美的理念说,其实是把美看成是生存意志的自我观照,艺术使人解脱。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受德国古典哲学的开拓者康德的思想影响很大,但他的哲学思想却完全不同于德国古典哲学,与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的哲学观点大不一样,他放弃了理性,主张通过直观感受意志,他认为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理性、知识等都从属于意志。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是对传统理性哲学的反叛和革新,它意味着哲学进入了新时代。叔本华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和美学的新思潮。

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与他的悲观主义密切联系在一起,他认为意志的支配必然导致痛苦和虚无,人必然受欲望支配,而欲望永远没有办法得到完满的满足,所以人生是痛苦的,而要消除痛苦,只有放弃欲望,也就个体灭亡,所以,人生是一个悲剧。

解决人生悲剧的另一条途径是通过艺术,艺术能让人临时解脱痛苦,得到愉悦,艺术对于解脱是有重要意义的。

叔本华资本主义发展到新的阶段的理论体现,理性的光辉逐渐消失,人们不再相信理性能解决一切理论问题,反而是想诉之于非理性的因素来解决,叔本华找到了人的意志,把意志看成是世界的本源。叔本华是西方反叛传统哲学的代表,是原来的理性哲学迷茫的表现,也许非理性主义兴起的代表。

叔本华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影响很大,他以流畅的思路、优美的文笔、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来表现他的意志论思想,他的散文式的论述以诗意化的表现形式感染了很多人。

叔本华哲学是精神分析学的理论来源之一,叔本华影响了尼采的意志论,影响了存在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萨特,叔本华是分析哲学的重要代表维特根斯坦最喜欢的哲学家之一。

在美学方面,叔本华是西方意志论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影响了另一位意志论美学的代表人物尼采,尼采被叔本华的思想所震撼,特别写了《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来纪念叔本华,并发挥了叔本华的美学基本思想。

叔本华的美学是近现代西方传入中国的较早的美学观点,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写过《红楼梦评论》,专门以叔本华的思想来评论古典文学,认为《红楼梦》所表现的是叔本华的悲剧观。

叔本华吹响了反传统的号角,举起了非理性主义哲学和美学的鲜明旗帜,在进入二十世纪之前,就喊出了二十世纪的响亮的哲学声音,叔本华让人反思传统,思考现代,思悟人生的真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