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纵横谈66 | 人言可畏吗?

人言可畏吗

人言可畏吗?对于这个问题,古人给出的一个答案是“众口铄金”。嘴巴的功能主要是吃饭和说话,吃饭是让有形的外物进入“体内”,说话是把无形的东西推出“体外”;每个人要么说别人,要么被人说,要回答“人言可畏”的问题,我们从两个方面分析。

第一是自己说别人。大多数人都在有意或无意地说别人,评价他人,既然是评价,要么是正面,要么是反面,只有个别人、少数事的评价能够做到相对客观。任何评价,或多或少带有个人的情感,所以要完全做到公正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评价别人是一个人的天性,对于别人的好或者不好,个人似乎可以随意加以点评,因为嘴巴在自己身上。但评价别人的时候要小心,因为历史的教训是“祸从口出”。评价别人的直接目的是想知道“别人”,想更多人认同自己的判断,出发点还是为自己;有时是为了让更多人认同“别人”,有时候是让更多人认同自己;评价“别人”,不是贬低就是抬高,这背后或许还是为了抬高自己。评价别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别人做一件事所面临的心境和环境,自己无法清楚,更无法感同身受。有些事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有时候自己确实看到别人没有把事情做好,背后或许有能力、时代、观念等方面的原因,不过假如(历史从来没有假如)换成你自己,你也不能保证自己就一定能够做得比别人好。

说别人的话有两种:一种是好听的话,一种是不好听的话,这两种话都不容易说。好听的话,别人固然爱听,但不一定能够对别人有好处;讲不好听的话还得看对象、看实际情况。有时候,说与不说都难,不过只要对别人有利的,不是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有合适的时间、地点以及方式,应该说。

第二是别人说自己。自己说别人不容易客观公正,别人说自己,从自己的内心感受来分析,也不容易客观公正。别人说自己无非两种,一是说表扬或好听的话,众人都爱听好听的话,但好听的话类如白糖,偶尔听听是好事,长期听对身体会有害处;二是说批评或难听的话,这个谁都不爱听,不过偶尔听听有好处,长期听这种话对身体也没有好处。其实,我们都在乎别人的评价。

认为“人言可畏”是因为自己在乎,在乎别人的评价,在乎自己的荣誉,在乎社会以及后世的评价。在乎是对的,因为在乎所以我们重视自己的德行;在乎是错的,往往是因为在乎,所以人生一事无成。王安石在变法中提到“三不畏”:“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尽管王安石的变法失败了,但他有可取之处:王安石是一心为公、毫无利己之人。面对重重困阻,没有大无畏的精神是干不了改革之事。担心“人言可畏”还有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自己异于众人,自己和大众不一样。古人常说“枪打出头鸟”,又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强调中庸、四平八稳的路线,所以从古到今,大多数人都是普通大众,了凡就是不甘心做普通人,在理解圣贤之道以后,所以才改名为“了凡”。了凡通过积德行善改变了人生命运的轨迹,他是“异类”,他需要担心别人对他如何评价他吗?他需要考虑“人言可畏”的问题吗?

“人言”之所以“可畏”,是因为自己的内心不够强大。古圣贤说:“只管一路去,任他十方说”,瞄准了人生向上的奋斗目标,我们只管向善。我们不必花费太多精力去了解别人如何评价自己,上天自然有定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