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岩松,比白岩松更值得尊重
灵魂只需要两件衣服:
路的背心,书的短裤。

马岩松设计的“梦露大厦”,此设计让他一战成名。图片来源:网络
两个人都值得尊重,与白岩松相比,我个人觉得作为建筑师的马岩松更值得尊重一些。这难免有标题党的嫌疑,随你怎么去想,我只是企图表达我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关于标题
1/
MAD,按照汉语拼音的发音,我们自然想到一句发泄情绪的口头语——妈的!有时候可供骂人,但大多时候是用来表达自己的情绪,里面或多或少有对所见所闻的不满,甚至内心对不公与丑陋的抗拒。
这是一家建筑师事务所的名字,创建者叫马岩松。《快公司》杂志把他称为全球建筑界最具创造力的十人之一,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他为全球青年领袖。目前,他已经是中国建筑师中最为声名卓著的人物之一。
建筑师应该是寂寞的,他们与作家不同。人们在一座宏伟壮观风格独特的建筑面前,往往被建筑本身震撼,却很少人知道这座建筑的设计者是谁。而作家刚好相反,一个稍有名气的作家,名字先行,即便你没看过他任何作品,但听到他的名字,你就知道他是某个作家。
建筑师绝大多数时候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而作家即便缝织出一条烂裤衩,他也会套在自己的头上。当然了,真正有格调、有水准、有独立精神的作家,是不屑于这样做的。就像有独立精神的建筑师一样,不会为了迎合资本和权利,而成为看人眼色行事的设计贩子。
马岩松就是一位有独立精神的建筑师,因为独立,2014年,星球大战系列导演乔治·卢卡斯才选择他来建造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
独立,让马岩松在今天已经拥有了持续保持自己独特的特权。因为绝大部分客户都是主动上门来找他。他掌握最终的合作与不合作的话语权。
基本上都是一个人突然迷恋了你。对你的作品或者对你本人他认可了,然后就说要合作。
这就是独立累积起来的力量。如今,MAD除了类似于美术馆和剧院这样的公共文化项目,他们很少再参加设计方案竞赛。
2/
冲动和爱护自己的本能,这是马岩松保持独立的两个重要因素。一个建筑师如果不去刻意保护,冲动和本能就会被日常生活消磨掉,也自然就会沦入平庸的思维状态中去。
我想,这刚好也是一个有独立精神的写作者应该具备的。
莫言之所以能够获得诺奖,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独立。因为他独立,他才能够用他自己的叙事方式,用他自己的故事结构,用他自己的语言风格……来创作他自己内心的人物形象,他自己内心的“理想国”。
很多写作者,只习惯命题作文。他们的写作,是看着命题者的脸色行事,所以他们的作品很难拥有独特吸引人的气质。
与建筑一样,我们触目可及的建筑就像公墓中林立的墓碑,千篇一律,能够让人耳目一新的建筑,非常稀少。因为具有独立精神和反抗精神的建筑师非常稀少。
它恶化了建筑师的态度,让他们对待世界的态度都会改变,想成功的办法就是得到别人的认可。所以很多变成了所谓政治正确,弄点儿绿色、弄点儿节能,所有这些都是去献媚评审的标准。
马岩松认为竞赛制度会对建筑师形成腐蚀。其实,在写作这个庞大的背景里,更是有着诸多雷同的现象。像白岩松一样坚守自己的写作者,实数凤毛麟角,也确实难能可贵。
3/
MAD,妈的!隐含表达的是马岩松坚守的不合作态度,他不会为了得到项目而去刻意讨好业主,这是马岩松与众不同的地方。
雷姆·库哈斯原本是个记者、安藤忠雄是个拳击手、弗兰克·盖里做过卡车司机……这些曾经声名显赫的建筑大师们,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散发着自己的独特气质。马岩松把他们称为英雄主义的一代建筑师。
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所熟知的那些最著名的作家,就像这些英雄主义一代的建筑师们,他们也毫无例外的都是独一无二的,比如李白、苏轼,比如鲁迅、胡适,比如莎士比亚、卢梭,比如博尔赫斯、马尔克斯……
当然,我还要特别推崇一下我喜欢的一位诗人和一位小说家,海子和古龙。他们鲜明的个性,独立自我的生活态度,精彩绝伦的语言表达,才成就了他们的诗歌和小说,诗歌和小说反过来也自然永久的表达了他们自己。
批判、独立、理想主义。
马岩松坚持的这种建筑理念,让他与众不同,有鹤立鸡群的感觉。
我们谈建筑的时候,不是只在谈一个简单的物质空间,不是只在谈它的经济属性和物理属性,也要谈它的精神和感觉。我看重感性,这也是我一开始对建筑的看法,它是感性的,不是只是逻辑的和理性的,它能触及到人的情感,这是吸引我的地方。
有个性、有批判力、有独立观点、跟主流划清界限,马岩松认为这些才是那些最伟大建筑师的特质。我们仰视那些伟大的写作者,他们也几乎毫无例外的具备这些特质。
遗憾的是,这些特质现在基本上都消失了,灯火繁华的背后,是触目惊心的平庸。
4/
建筑师应该首先意识到自己注定是一个悲剧人物,他必须有理想然后实现不了。他必须去说未来是什么,但是他肯定实现不了。他不能拒不参与。
在马岩松自己的著作《山水城市》里,他写道他第一次去看建筑师路易斯·康的作品艾萨克生物研究学院的经历。在一个深夜,他翻墙进去,站在这座建筑里,“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战栗。”而且他相信,一百年后,人们来到这座建筑还会有同样的感动。
这样的感触我也有过。第一次去故宫,虽然没有战栗,却突然让自己真真切切的安静下来,故宫的一砖一瓦一根柱子一道回廊,都让我怀着小心翼翼的感觉去仰望去欣赏去轻轻地走过,恐怕一不小心就惊醒了它。
这种感觉在第一次读古龙小说《欢乐英雄》的时候也曾经有过,我知道这不是共鸣,而是被震撼。一座建筑与一本书,能够带给人震撼的力量,它们毫无疑问都是经典。
能触达人性的建筑,长时间能对人有影响的、感人的,可能就是挺好的建筑。
马岩松对好建筑的评价,又何尝不是对一部好作品的评价。
乔布斯说,你可以不喜欢他们,但你就是没有办法忽视他们。毕竟,长时间能对人有影响、感人的东西并不多,不论一座建筑还是一部书。
5/
从一个人的精神主张和现实所作所为,去感受一个人的力量,这显得有些玄幻。但我还是很喜欢马岩松对建筑秉持的认知与理念,因为发自内心的认同他的观点,也自然对他肃然起敬。
他对建筑的观点,至少让我认识到自己以往对待建筑,是肤浅甚至偏激的,明白这一点,让我知道那些我亲临过的建筑或建筑的废墟,我并没有真正接近它们。
假如再次走过,我相信我会向它们走得更近一些。
我想,不论是对建筑的感触,还是对一本书的感触,一个人的观念能够给自己带来认知上的提升,这也正是学习的要点。
<END>
最新文章:
鼓舞原创 苹果手机赞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