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兵还有三十秒达到战场,这位皇帝却被手下人误杀

战场之中痛苦的事,就是苦苦支撑援兵却始终没有到来,汉代李陵、宋代杨业都曾经深深体会过其中滋味。然而比这还痛苦的事,是倒在援兵到来的前一刻。要说到最痛苦的,可能今天要说的这位主人公的经历,他已经看到救兵的旗帜,却被手下人误杀。

这个倒霉鬼叫做刘承佑,他的职业是皇帝。在他的前半生,可以说是顺风顺水,受尽上天的眷顾。都是因为他自作自受,倒行逆施,才酿成最后的悲剧。

刘承佑出生于战乱纷飞的五代十国时期,是刘知远的儿子。刘知远曾经在后晋担任太原留守,看惯了城头变幻大王旗,历经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多个朝代。节度使安重荣曾经说: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这句话深深打动了刘知远,公元947年,他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后汉。后汉原本实力并不强,但上天赐给他们一大批能征善战的武将,郭威、史弘肇、慕容彦超都是一时人杰,加上刘知远调度有方,很快稳定了局面。

但是,立国不到一年,刘知远的长子刘承训刚刚被立为继承人就去世了,这给他极大的打击。因为悲伤过度,这位开国皇帝突然驾崩,临死之前,将皇位传给了刘承佑。

这样一来,本来作为皇子的刘承佑,莫名其妙由第二顺位继承人,直接当上了后汉皇帝。花花世界,仿佛就是父兄为他而准备的,如果经营得好,就是活脱脱的一个孙权。

刚才提到,后汉之所以崛起,有赖于一批优秀的将领。刘知远在世的时候,这些将领如同手中的利剑,为他扫清王道上的障碍。然而刘知远一旦驾崩,这些将领就成为心腹之患,刘承佑担心他们随时造反,忧心忡忡。

为了能够把控实权,刘承佑开始了帝国内部的大清洗。他先和宰相苏逢吉商议,秘不发丧引诱并诛杀了杜重威。这个人手握重兵,又反复无常,杀他也是刘知远临终的叮嘱,没有多大过错。

随后,枢密使杨邠依仗自己是老臣,对新皇帝傲慢无礼,多加干涉。刘承佑要任命自己的舅舅当节度使,他反对;刘承佑要给自己的妃子以皇后礼安葬,他反对;甚至刘承佑在朝堂议事时,他也让刘承佑不要多嘴。鉴于权臣过于无礼,刘承佑与人合谋,将其杀死,顺带还拉上武将史弘肇垫背。

清除工作很顺利,大权独揽的感觉非常好,刘承佑便得意忘形起来,他把手伸向了另一个大将——郭威。郭威此时正在邺城担任留守,刘承佑便派人前去诛杀。事情败露后,郭威愤然起兵,以“清君侧”之名直逼都城汴京。

郭威在路途中,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妻儿老小。按照当时的潜规则,大将领兵在外,全家都必须在都城作人质。郭威给刘承佑写了一封信,信中表白自己的忠心,只要求处置刘承佑的舅舅李业。

太后作为李业的姐姐,看了这封信,都劝刘承佑做出牺牲,以和平解决郭威反叛之事。但是李业为了保命,大肆渲染郭威反心已定,毫无回旋可能。最后,年轻的刘承佑还是听从了自己舅舅的意见,与郭威决裂。

刘承佑的行为非常极端,他将郭威家族全部推到刑场,不管男女老幼,一律诛杀。这其中包括还在襁褓之中的郭威的次子,“婴孺无免者”。走到这一步,造成了两个结果,一是后来郭威无子,只好让义子柴荣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这个是后话;二是郭威与后汉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

郭威所率部队,是后汉战斗力最强的,平日都是戍守边关抵御契丹,现在更是哀兵姿态,越发不可阻挡。末代皇帝的心思真是不可琢磨,刘承佑面对这个可怕的对手,没有坚城固守,等待各路勤王之师。他听信慕容彦超能破贼,便出城迎敌,在城外刘子坡与郭威野战。

这场战争的结果在预料之中,刘承佑大败,当他率领残兵败将逃回开封时,却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开封尹刘铢早就受够了这个暴君,拒绝开门让他进来,还对着刘承佑放箭。无奈,刘承佑只好向西北逃窜。

当刘承佑一行人到达西北的赵村时,听闻身后马蹄声大作,回头一看尘埃四起。这帮人全部以为是追兵已至,刘承佑仓皇下马,要躲进农舍。身边飞龙使郭允明动起了歪脑筋,他猛然上前,顺手一刀将刘承佑刺死,想以此作为投名状,获得郭威的宽恕。

哪曾想,来人并不是追兵,而是刘承佑的亲兵,他们是赶来护驾的。郭允明的这一刀,让刘承佑死得不明不白,成为中国历史唯一一个被误杀的皇帝。见到形势已经无法挽回,郭允明也只好挥刀自刎。

参考资料:《旧五代史》、《新五代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