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得道于老子之启发——孔子与《易传》金...

孔子得道于老子之启发
——孔子与《易传》

金栋按: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小于老聃约20岁。儒家学派创始人。据《庄子·天运》《史记·孔子世家》《汉书·儒林传》等记载,孔子曾整理儒家经典《六经》,即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述《易传》,乃“述而不作”(《论语·述而》)。以儒家典籍《论语》《孔子家语》《礼记》等而言,圣人孔子早年“罕言天道”,因此五十一岁还未悟到天“道”、得到天“道”,故去南方沛县向老子问“道”、求“道”,见于道家典籍《庄子》之《天地》《天道》《天运》《田子方》《知北游》等篇。如

《天运》篇说:“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老子曰:……”

孔子听了老子的教诲后,受益匪浅,孔子对弟子颜回说:“丘之于道也,其犹醯雞与!微夫子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庄子·田子方》)孔子说——我对于大道、天道的了解,岂不像甕中的小飞虫吗!要不是老子先生启发我的蒙蔽,我真不知道天地的全貌。并赞誉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列传》)、“吾乃今于是乎见龙”(《庄子·天运》),老子好想一条龙!孔子晚年喜《易》、好《易》、研《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居则在席,行则在橐”(帛本《易传·要》),并终有所悟,即以“德义”释《易》,以阴阳释“道”等,创立了德义优先的新易学。将原本占筮典籍之《易经》,转为穷理尽性之书,既言天道,又讲人事。得“道”后开始传授弟子,其思想得到弟子及弟子之弟子与汉代后儒之传承,撰次整理为《易传》行于世。《易经》所以影响后世,确切地说,不是由于占术,乃基于《易传》所提出的哲理!那么,《易传》是本什么书?

《易传》是一部哲学典籍,以儒家的伦理观、道家和阴阳家的天道观,阐释推演、附会发挥《易经》。今通行本《易传》共七种十篇,故又名《十翼》 ,即《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篇、《系辞》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传统观点认为《易传》成书于战国秦汉间,出自受道家影响的孔门后儒之手。如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说:“这七种都作于东周(战国)时代,并非出于一人之手。司马迁《孔子世家》、班固《汉书·艺文志》等说是孔子所作,是不对的。近代有人说其中有汉人作品,也没有坚强的证据。《易传》的解经,诚然有正确的成分,但是有许多地方不符合经文的原意。而且《易传》的作者们常常假借经文,或者误解经文,或者附会经文,来发挥自己的哲学观点,又夹杂一些象数之说。讲《周易》固然不能抹杀象数,然而总是讲不圆满,反而使人迷乱。”

朱伯崑《周易通释》说:“十翼出于孔门后学之手……此书的编纂当出于儒家之手,但其内容和思想,颇受道家和阴阳家的影响。……从整体上看,乃哲学著作,借用古代易学家的话说,乃穷理尽性之书,既言天道,又讲人事。从占问吉凶祸福,到阐发哲理,这在思想史上是一大进步。《周易》所以影响后世,确切的说,不是由于占术,而是基于《易传》所提出的理论。……《易传》的作者通过对筮法以及卦爻象和卦爻辞的解释,将古代的占筮典籍升华为哲学典籍。”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说:“旧传孔子作,据近人研究各篇非成于同时,亦非一人所作,大抵系战国或秦汉之际的作品。以儒家思想杂以阴阳家和道家思想,利用《易经》的原有框架,通过阐释《易经》义蕴、功用、筮法、八卦起源、六十四卦卦爻辞与卦序等,创造了一个结合象数与义理的独特思想体系。”

而马王堆帛书《周易》(包括《六十四卦》经文与六篇传文,即《二三子问》《系辞》《衷》《要》《缪和》《昭力》)之出土,打破了“易”学史上许多传统说法,并破解了许多疑难问题。对今本《易传》的成书时间,打破了传统说法。如

刘大钧《周易概论》说:“今本'十翼’之文,是在帛《易》基础上修订完备而成,其时间大致在文、景之后的武帝时期,即武帝立五经博士时或之后。”其子

刘震《周易导读——帛书易传》说:“今本《易传》其思想来源于孔子,其定型完成于汉代……而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周易》的研究者们开始刻意加深《周易》与孔子的关系,至晚到宣、元年间,今本《易传》正式形成。”而

对于孔子与今本《易传》的关系,刘震又说:“孔子确实不是《易传》的直接作者,而是思想源头。……几乎可以肯定,孔子并非今本《易传》的著者,而将孔子与《易传》的关系有意夸张,甚至篡改,恐怕皆是汉代儒生的故意为之,其目的是籍由孔子在当时朝堂之地位,实现自身的功名利禄,而这种行为客观上造成了《易传》自身的种种矛盾。”(《周易导读——帛书易传》)

(0)

相关推荐

  • 易经、易传、儒家易学、道家易学、道教易学

    伏羲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都称易. <周易>被奉为儒经典,故有<易经>之名.<易经>即<周易>. 孔子述而不作.道不同不相为谋.令人生疑的是,孔子竟 ...

  • 庄子:孔子51岁时仍未得道,老子指点3个核心,听闻而悟道

    第36篇 读书杂谈之<庄子> 庄子:一个人悟道的先决条件,老子指出3个要点 庄子:孔子51岁时仍未得道,老子指点3个核心,听闻而悟道 <庄子>中说,孔子是圣贤之人,推崇仁义礼仪 ...

  • 孔子三见老子,老子三段话,道尽天道玄机

    道,渊深似海,高耸如山. 01 第一次会面. 历史上孔子第一次会见老子时,老子还在周王朝藏书室中做史官. 这次会面孔子除学到了很多礼制制度外,对孔子感悟最深的应该是老子的这段话,这也正是"上 ...

  • 老子当年教导孔子怎样理解“上善若水”,孔子听后顶礼膜拜

    我国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大师辈出,开启了华夏文明在文化领域的第一个盛世.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文豪老子无疑是诸子百家里边最有智慧的一位,他用毕生所学,创造了"道家学说",并以500 ...

  • 孔子问道于老子,老子就只说了一句话?

    一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这样一则故事: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孔子自鲁远道而来见老子,有两个目的:一是到老子 ...

  • 国学趣谈丨孔子问道于老子

    孔子四十多岁之时,学识精进,气质醇和,向他拜师的鲁国人很多,但他却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到各地访问学习. 一天,子路对孔子说:"我听说周王室的守藏史老子被免职回到老家居住.老师要把书籍典册 ...

  • 孔子三见老子,三段话,道尽天道玄机

      道,渊深似海,高耸如山. 01 第一次会面. 据说孔子第一次会见老子时,老子还在周王朝藏书室中做史官. 这次会面孔子除学到了很多礼制制度外,对孔子感悟最深的应该是老子的这段话,这也正是" ...

  • 孔子三见老子,老子三段话,道尽天道玄机【图文】

    道,渊深似海,高耸如山. 01 第一次会面. 历史上孔子第一次会见老子时,老子还在周王朝藏书室中做史官. 这次会面孔子除学到了很多礼制制度外,对孔子感悟最深的应该是老子的这段话,这也正是"上 ...

  • 孔子赞美老子是云中之龙,老子苦口婆心劝说孔子,孔子为何不听?

    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一个人秉承的价值观决定了他的行事方式,这个价值观就是道.而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与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因为在价值观上的不同,所以他们也走出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在佛教出现并传入中国之前 ...

  • 师尊颂(一) · 孔子问礼老子

    师尊颂(一) 孔子问礼老子 李人毅 题解: 孔子问道于老子,据史书记载,前后约有五次,时间从孔子初步就学时起,直到花甲之年.问道也由最初的礼仪规制开始,直到老子认为孔子得道止.学习与认知,都是一个渐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