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谁辛苦为谁忙”—《麋研斋印存及福盦印汇》

(0)

相关推荐

  • 每日篆刻名家【西泠印社创始人】王福厂(1...

    每日篆刻名家[西泠印社创始人] 王福厂(1880-1960),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初名寿祺,字维季,后更名禔,字福庵,一作福厂 王福厂幼承家学,于文字训诂.诗文,皆富修养.十余岁即以工书法篆刻闻于时, ...

  • 王福厂篆刻赏~

    来源:平湖玺印博物馆 有印友说:要看王福厂.这不就来了,经典文章,以飨读者. 甲申三月福厂 严振绪印 福厂

  • 名家篆刻赏析26:王福庵

    印文:愿得黄金三百万 交尽美人名士 更结尽燕邯侠子 王福厂,号福庵,民国时期印坛名家,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居四位创始人之首.王福厂篆刻初从秦汉入手,旋深邃于浙派,兼及明清各家.此印文字计有二十字,字法 ...

  • 不该忘却的记忆 ——王福厂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祭

    编者按:2020年正值王福庵先生诞辰140周年,江苏省篆刻研究会征集以"王福庵闲章词句"为主题的篆刻作品,向前贤致敬,传承金石文脉.为此王福庵老第三代传人高申杰老师特赐纪念文字,以 ...

  • 〖金石篆刻〗王福厂篆刻(高清印面原石)

    王福厂(1880-1960),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初名寿祺,字维季,后更名禔,字福庵,一作福厂.王福厂幼承家学,于文字训诂.诗文,皆富修养.十余岁即以工书法篆刻闻于时,好蓄青田旧石,所藏极富,自称&q ...

  • “印佣”王福厂de篆刻

    --醉中国的书画印生活方式! 王福厂(1880-1960),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初名寿祺,字维季,后更名禔,字福庵,一作福厂.王福厂幼承家学,于文字训诂.诗文,皆富修养.十余岁即以工书法篆刻闻于时,好 ...

  • 赏鉴 | “印佣”王福厂de篆刻(高清印面原石)

    王福厂(1880-1960),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初名寿祺,字维季,后更名禔,字福庵,一作福厂.王福厂幼承家学,于文字训诂.诗文,皆富修养.十余岁即以工书法篆刻闻于时,好蓄青田旧石,所藏极富,自称&q ...

  • #麋研斋印存#清末民初篆刻家王福庵集藏并...

    #麋研斋印存# 清末民初篆刻家王福庵集藏并篆刻. <曹文埴印>佚名,王福厂补款 <朝元洞主>马宗默 <大司寇章>钱松 <荠原>佚名,王福厂补款 < ...

  • 王福庵篆刻《麋研斋印稿》(美国藏)

    此套<麋研斋印稿>为清末民初的篆刻家王福庵集藏并篆刻,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本. 王福庵(1880-1960),原名寿祺,后改名为禔.字维季,号福庵,以号行,别号印奴.印佣,别署屈瓠.罗刹江民, ...

  • 王福庵集藏并篆刻《麋研斋印稿》

    此套<麋研斋印稿>为清末民初的篆刻家王福庵集藏并篆刻,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本. 王福庵(1880-1960),原名寿祺,后改名为禔.字维季,号福庵,以号行,别号印奴.印佣,别署屈瓠.罗刹江民, ...

  • 清末民初篆刻家王福庵《麋研斋印稿》,难得收藏了

    <麋研斋印稿>为清末民初的篆刻家王福庵集藏并篆刻,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本. 王福庵(1880-1960),原名寿祺,后改名为禔.字维季,号福庵,以号行,别号印奴.印佣,别署屈瓠.罗刹江民,七十 ...

  • 王福庵篆刻【麋研斋印稿】宣和印社,高清全本

    <麋研斋印稿>及<麋研斋印存>为王福庵集藏并篆刻,因其斋名麋研斋,故名.两书共二十四册,其中<麋研斋印稿>4册,<麋研斋印存>20册.皆以原石钤印,附拓 ...

  • 书香明門堂‖第143期同题‖嵌句“也傍桑阴学种瓜”和“为谁辛苦为谁忙”‖(总398期)

    月出 徐梦圆 - 月圆,笙起(Ins) 本期编辑:冰心晴兮 本期审稿:读书 本期出题:军哥~浪漫骑士 本期方家 丨晴兮丨秋云丨闲散人丨彭英杰丨元宝丨 丨罗兆熊丨王宣球丨王忠恩丨杨占才丨 丨王立彦(冰凝 ...

  • 人这辈子为谁辛苦为谁忙

    人这辈子为谁辛苦为谁忙, 起早贪黑,干得身心疲惫. 四处奔波,弄得精疲力尽. 苦没少吃,汗没少流. 再累也不敢停下, 缺休息,缺时间,缺睡眠-- 生活太艰难,自己实在累. 人这辈子为谁努力为谁拼. 咬 ...

  • 薛玉竹:为谁辛苦为谁忙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为谁辛苦为谁忙 作者 | 薛玉竹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 ...

  • 【随笔】乾州蕞娃: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 ——《乾县文化馆志》读后感

    [前言]<乾县文化馆志>是我了解乾县群众文化的窗口,通过这扇窗口我看到了脚踏实地.锐意进取的馆长,也看到了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各位老师,看到了传承,也看到了创新,看到辛劳如蜜蜂的文化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