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盘锦产最好的苇席,可是关键的踩碌碡技术,却无法继续传承

(0)

相关推荐

  • 《影游视界》走进盘锦醉美湿地之三

    辽河自古以来就是辽宁人的"母亲河",它也是中国七大河流之一.盘锦醉美湿地位于盘锦市大洼区辽河左岸,红海滩风景廊道北侧,靠近入海口,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光优美,岸边滩地错落,万顷芦洲 ...

  • 盘锦民国时期的囤顶房

    这种房形在晚清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流行于民国时期,是当时辽西地区生活殷实的人家普及性住宅.时至现在,在东郭.羊圈子.石新等盘锦西北部乡镇这种房型仍常见.图二为民国时期的杜家台村中(今属盘山县太平镇)的囤 ...

  • 《行摄生活》-142【编席】

    - - -指尖上的山西 053 编席 一缕阳光从窑洞的窗格上投射而入,暖暖地照在窗户下的炕席上,那席子便折射出金黄的绚丽,摇曳着温暖的故事. 这个场景大概存在于70年代以前,那时的农家一般都会有一卷苇 ...

  • 辽宁盘锦自然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7%

    本报讯  辽宁省盘锦市近年深入开展"退养还湿",加强湿地修复,湿地保护面积增加到12.4万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7.27%.随着秋季到来,盘锦湿地迎来了最美时节. 盘锦新增自 ...

  • 民国时期的陕西咸阳,老钟楼高高矗立,凤凰台古色古香

    古都咸阳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素以"秦都"."帝陵"闻名于世,是我国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因其境内文物众多,而被称为"天然的历 ...

  • 织席子

    织席子 席子,以各种篾条编织而成的片状铺垫用具.其历史悠久,古代陶器即有席纹陶.古人铺席于地以为座,后坐在地上或以地为席称"席地",席地而坐即源于此.苇席曾为丧葬常用之物,覆盖丧车 ...

  • 编炕蓆

    编炕蓆---逐渐消逝的老行当班班影像 班建勇 过去北方普遍睡火炕.火炕的是由土坯或砖块搭成,炕面多由沙土抹成.为了清洁,炕面上要铺上一层席子"炕席". 北方人家用来铺炕的席子.炕席 ...

  • 民国的盘锦苇海中,有一道材料“特殊”的菜,别的地方吃不到

    民国时期,各省刀客纷纷来到盘锦的大苇塘,在这里从事割苇的工作.割苇又苦又累,刀客们却能苦中作乐,制作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甚至该美食最终成为了当地的一道知名菜肴,其他地区的人根本就吃不到.这种美味菜肴究 ...

  • 民国时盘锦割苇子,为何苇霸也不敢惹刀客,只因这样一个原因

    民国时期,因为农业机械还基本为零,所以催生出一类劳动群体--刀客.所谓"刀客",是指手拿镰刀走南闯北,给东家收割农作物的一类人.在东北地区就有大量的刀客,其中有一类刀客十分厉害,他 ...

  • 没养出大子脾,没产过大蜜脾!还谈什么养蜂技术!

    作为养蜂人,都希望蜂群能抚育出大蜜脾,能产出满满的蜜脾.可是有人养蜂一辈子,就不知道大子脾满蜜脾是什么样子吧?今天说说蜂脾的事情,找到为什么不能有大子脾满蜜脾的原因. 蜜蜂个小,随便一箱蜂就是几千几万 ...

  •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麒麟计划”&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跨境电商英才班开班

    2020.10.27 10月27日,在温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支持下,国贸数字与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签约.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院长熊萧,财经学院副院长朱选良,浙江国贸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

  • 民国时候,盘锦的刀客割苇子,为何送饭的从来都不给他们预备筷子

    民国时期,盘锦苇塘的割苇工人们在吃饭的时候,根本就不会携带筷子,而是就地取材用芦苇杆,但是如何将芦苇制作成筷子却有大学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 ...

  • 民国刀客们到盘锦割苇子,如果没有备齐“三件套”,基本没法干活

    我国幅员辽阔,在广袤的土地上各种作物生机勃勃,为人们的衣食住行提供着坚实的保障.除了熟悉的水稻,小麦和玉米之外,芦苇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经济作物,而且民国时期刀客收割芦苇还是一场艰苦的生产劳动.刀客们在 ...

  • 民国时,刀客云集盘锦下苇塘,可是冬天吃“冷饭”是怎么一回事

    "民以食为天."这不仅是我国的一句俗语,更是千百年的先人们总结出的真理,有了丰富的食物,百姓便可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但是在百年前的盘锦,却有一种职业根本无法好好吃饭,这是为 ...

  • 民国的刀客们到盘锦割苇子,他们睡觉时,棉衣服的里面为何要塞草

    民国时期,盘锦有很多割苇子的刀客,他们不仅需要每天在苇场辛苦劳作,到了晚上还需要对自己的衣物进行特殊的处理,这样才能保证第二天可以顺利工作,究竟是什么处理方式呢?接下来让我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