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后看你的教育
这个标题有点大,也有点模糊。甚至我本人也没有思路,我只是把自己模糊的认识做一个呈现吧。
教育,我始终认为是育人在先,教书在后。没有育人的上课行为,不能称为教育,甚至连教学都称不上。
教育,是直击心灵的行为,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会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甚至终生影响的。
判定一个国家教育的优劣,有很多方面,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关注这个国家有多少科学家,教育家,有多少个创新的项目,有哪些发明对全人类产生了影响,出了多少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等。这些都是最耀眼的星星,也是可以量化的。但是,毕竟推动社会发展的还是大众,是几十亿的普通人。所以,每一个个体的健康发展,每一个个体的幸福追求,每一个个体的价值取向,更重要。个体健康,则整体一定健康。整体健康,不排除个体的亚健康,或者不健康,甚至坏掉了。所以,关注个体,培养个体,让个体健康成长、成才、成人,才应该是判定教育成功的核心。
判定一个人,或者说一个教师的教育的成功,也应该从老师本人培养出了多少健康的人出发,这是最好的标准。可能一个老师,从数字的量化来说,有多少人被什么录取就是一个判断的依据,当然,这个也是客观的数字标准。但是,我们最终判断他是否教育成功还应该看多年后他教育出的学生的状态。多年,暂且定位十年,没有数据分析,显然是缺乏实证性的,哈佛大学比较擅长做跟踪的数据分析。他们曾经对幸福下过定义,根据就是对一组人群的连续跟踪,然后得出的结论。十年后,我们再来看一个教师的教育成果,看这个老师的学生成长了多少,成功了多少,或者说成为对社会有用人才的人有多少。这时候来看,或许就更有说服力。因为教育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更有持久的影响力。
真正对学生影响持久的,往往不是知识点,而是传授给孩子们知识点的老师的魅力。
最直观的例子可能就是,十年后,一个老师教过的学生有多少比例还愿意或者期盼见到这个老师。当我看到我曾经的学生时,我很开心地看到他们看到我也很开心。
所以,看教育,最好看远一点,可以急功近利,但,请注意把握好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