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心魔起舞像踏进天牢】
关于“容小姐究竟有多少宝藏冷门歌”的第六次郑重回答
广东歌世界里永远不缺乏好歌手。
缺的是随时随地都能跳出大热Hit束缚的歌手。
尤其是女歌手。
就在我敲出上面这些字之前几分钟,某歌迷问我:
“写了这么多年单曲推荐,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曾经,我觉得这个问题范围很大,不算好回答。
直到今天,我出于某些原因,翻出了一首之前没有机会认真听的歌。
听完之后,我终于确定了答案。
我最深刻的感受如下:
假如你真的喜欢一首歌,便无法拒绝将它推荐给更多歌迷的那种冲动。
就像一个小时前的我那样。
大热Hit的存在,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并喜爱某位女歌手。
冷门曲目的出现,则负责持续提升这种偏爱。
那是一种足以让你打破固有认知,重新定位内心分量的力量。
今天陪歌迷们一起听的这首歌,恰好有这种力量。
张家诚作曲,林夕填词,王双骏编曲,容祖儿演唱的单曲《贪嗔痴》。
如果你发自内心的喜欢一个人,会甘心只和对方做朋友吗?
不会。
对每个容易代入情绪的人来说,朋友实在是个过分微妙的词。
看似亲近,实则疏远。
一个明明应该深爱的人,一个看到对方就想拥她入怀的人。
一个旭日初升时,你转过脸就希望看到的人。
一个心有凄苦,爱而不得,最终两败俱伤的人。

一个无论出于什么关系,你都不希望和他互相折磨的人。
《贪嗔痴》这首歌里的两个人,就像深明对方缺陷的同类。
卑微的苦恋过后,便只剩下数道撕裂的伤口。
全无遮掩,鲜血淋漓。
这般处处纠结,步步疼痛,无限煎熬的经历,真切的触动了每个人。
把它交给梁先生来写,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贪嗔痴》刚刚推出时的歌名叫《两败俱伤》。
实际上,这首歌一共写了四个人,两段扑朔迷离的关系。
为此,开篇的第一个小节,梁先生就赋予了这段关系清晰的脉络:
你好吗 是否只因太爱她 便要自残好年华
你怕她 告别你 怎可威胁他
你爱他 怎么相恋你懂吗 愉快后原有代价
想逼他回头 更显得你可怕
“自残”这个词,写的是两败俱伤中的男方。
相应的,“愉快”这个词,叙述的却是沉浸在这段关系中的那个女人。
表面上看,这个女人爱着对方,却不明白究竟怎样才算一段正常的恋爱关系。
要命的是,梁先生一句“更显得你可怕”却轻描淡写间给了这段关系一个转折。
这种转折并非源于关系本身,而是来自情绪和自我认知。
所谓人间定数,顷刻分明,感情这件事情尤其如此。
情这个字的存在,有时候不止是为了让人沉迷,更为了让人看清。
2007年以后的梁先生,是最容易释然的梁先生。
2007年以后的梁先生,也是看得最清楚的梁先生。

将歌名从《两败俱伤》改为《贪嗔痴》,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立意的拔高。
世间芸芸众生为何执迷于贪嗔痴?因为这是人生最微妙的三大触感。
同样,这也是修行之人规避的三毒。
毒在何处?在没有平常心。
偏偏没有平常心之人,才是这世上最真实的普通人。
贪恋一切美好顺遂的境地,若求不得则远未甘心。
对逆境心生愤怒,发现一切未能称心如意,则凡事未必理智。
明明有机会看透,却始终理不清,道不明,为微妙模糊的情绪所左右。
故事的最初,女人沉醉在和男人的这段美好关系中,是为贪。
故事的转折,女人发现自己容易痴心错付,傻到令人愤怒,是为嗔。
故事的最后,女人明知一无所得,青春虚耗,却依旧渴望修复这段关系。
这般理不清,道不明的执着和彷徨,是为痴。
在深具佛性的描述中,我们通常将这类人称为“痴儿”。
定位可谓细腻且精准。
一段求而不得,爱而必伤的复杂感情,完美界定了贪嗔痴三毒。
在广东歌世界里,单曲改名的例子不少。
像《贪嗔痴》这样,改到和内核完美契合的,也不算多见。
这首歌的作曲者,同样是我近来非常喜欢的张家诚老师。
他对慢板情歌的细致把握,成就了这首歌的情绪起伏和高低错落。
而歌曲本身带出的触动和力量,则完全由梁先生通过歌词赋予。
在自己处于纠结时,他的歌词中处处是纠结、彷徨、沉重和苦涩。
等自己看透和释然之后,他的歌词中每个细节,似乎都在劝人放下。
这世上的勇气有两种。
为真爱奋不顾身是其中一种。
说服自己坦然放下,是另外一种。
狂迷之铭记无以为奖励,虚耗青春的深爱最终也将化为尘烟。
与心魔起舞,彷如踏入天牢。
既为疼痛,亦是困顿。
你是否也曾带着狂热和痴心的执念去对待一段感情?
强求并不能让每个人感到愉悦。
不要再用“意难平”这三个字去敷衍自己的内心了。
这非但不是那个真正美好的自己。
这甚至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爱情。

PS:在此特别感谢“一觉帅到大天亮”小姐姐,你当初的无心之问,让我重温了无数冷门金曲,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