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股价已经是低位,主力们却纷纷离场?还被蒙在鼓里?
人生中90%的不幸,都是因为不甘心
1985年,著名心理学教授亚科斯和布拉默做了一个实验。
他们先让人们花100美元,买了一类滑雪旅行的票。
几天后又以更有趣更便宜为由,要同一批人花50美元买了另一类滑雪旅行的票。
之后教授告诉他们:“这两次滑雪之旅的时间撞到了一起,你们只能选一个。”
结果是,大多数人选择了票价更高的那个,而不是更有趣更便宜的那个。

他们给出的解释是:
选100美元这个,只损失了50美元。
如果选50美元这个,则会损失100美元。
与获得和已经拥有的东西相比,人们更在意的是损失。
这就是著名的“损失憎恶”的理论:
对人们来说损失带来的痛苦,要远远大于盈利带来的喜悦。
亚科斯教授最后总结说:人生中90%的不幸,都是因为不甘心,这是很多人不懂得及时止损的原因。
但很多时候,及时止损比盲目坚持更重要。

股价已是低位,相信大家看到这句话都会疑惑,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错的,什么地方是低位?没人能解答这个问题,低点或者低位是涨出来的,不是跌出来的。乍一听有点让人费解,这句话是说,只有涨了之后,你才能知道当时的这个位置,是低位!既然还在继续下跌,你又凭什么说这里是低位呢?
更令人费解的是,股价既然已是低位,庄家为何还要继续卖出股票?
先不考虑所谓的长庄和混庄,主力资金坐庄去运作一只股票,需要几个阶段,但无论如何是一定是某个位置买进,涨起来以后逐渐出货。高位主力资金就跑光了,跌下来又哪里来的股票可以卖?有人说融券,现在能融多少券,融券的成本有多高?对于大资金来说根本没意义。

所以,一旦股价出现了空头趋势,基本上这只票里曾经的主力资金是不会再参与了,卖出股票,他哪里来的货呢?
只有两种人会在一个空头趋势中,发生卖出,一个是被套的多头,一个是短暂获利的所谓短线客。比如有些人抄底,赚了3个点获利了结。又或者某些资金认为个股被低估,进来买入,结果发现被套,只能止损出局。
剩下的只有一种情况,才是满足你所说的,低位主力卖出股票,那就是打压吸筹。比如说有些主力建仓前,会有一个试盘动作,少量拿货,然后向下摔,砸出一个拿货空间。甚至有些长庄股为了控盘,不论股价高低,手里永远有30%的筹码,在下一次拿货的时候用来砸盘。

每一次下跌,都是一次收割。
每一次都是大部分交易者被割的体无完肤,这似乎是冥冥之中的注定,苦恼的是我们明明是来赚钱的,为什么会败的如此干净彻底,甚至只开了一次抢就输的一败涂地,当满清热血遇到冰冷的现实,留下更多的往往是一声声英雄气短的悲鸣。
股票市场是有经验的获得很多金钱,有金钱的人获得很多经验的地方。
交易者高瞻远瞩,具有领先市场的投资理念和战略思想,能够以整个市场为假想敌人,进行统筹布局和谋略规划,同时又善于在战术层面上因势就导地进行市场伏击。这个层面上的交易者,多数已不再进行技术水平上的较量,而是在投资哲学、心态控制、事件利用上进行着多层次、多角度的较量。
交易者已经得“到”,他们不仅在生活中保持着言行一致的作风,同时在工作中也保持合乎自然规范的纪律性。他们拥有的是真我的乐趣,是“知行合一”后的达然与超脱。这种从容的人生境界,来自于交易者一贯的信仰和追求。所谓“功夫在诗外”,内心修为是本阶段的重中之重。

如何才能在股市里面战胜庄家,实现投资有利可图呢?
一、认清自己的获利的技巧,只做符合技巧的行情;
有一点笔者必须想各位清楚,股市就是一个市场,市场都是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而我们自身所学到的每一种方法都是每一种环境诞生的应对方法,这里有不少的投资者就会犯糊涂。例如:不少投资者都会知道上升回档这种方法吧,这方法就应该在行情趋势是震荡向上环境中才能发挥它的全部潜能,但投资者们学到这方法,就以为方法适用了所有的行情环境。
二、庄家其实很“笨”,以少胜多没有问题;
笔者所说的庄家是“笨”,并不是指他们的智商是低下的,而是他们的资金量非常大,虽然看似好处很大,但他们的操作起来却异常“笨重”,一旦看中的投资目标,如果庄家想短时间去抽调资金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这点就是我们投资者能轻易成功获胜庄家的根本点。该如何做我也大家说说吧:
1、选强势的股票,但行情必须要稳定的情况下(持续性下挫的行情不言操作);
2、个股强势拉升后回踩支撑可以介入;
当你谨记这两个要点去做 ,风险自然会有所减少,收益率也会有所提高。个人的资金其实想去跟好股去做其实不难,因为在稳定的行情下,好股其实不缺,只是你自己没有去认真发掘。

三、学会看懂趋势,该出手定要出手;
行情永远是在恐慌中诞生、在犹豫中发展、在疯狂中结束的。这一点希望广大投资者都去谨记。如果你还是一个连趋势都看不懂的情况下,你想股市里面获利,你的成功率将只有3%以下。笔者可以建议大家多留意下身边的环境,纵观股市那么多年,不妨多看看投资者有没过多的讨论“李教授”的言论,如果他的话语在你投资环境中产生的影响,往往就有危机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