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条辨七六:五苓散在过去是出门在外随身携带的药,用来预防疫病,也就是瘟疫
相关推荐
-
五苓散经典医案、方论
[方剂组成] 猪苓去皮,十八铢(9克),泽泻一两六铢(12克),白术十八铢(9克),茯苓十八铢(15克),桂枝去皮,半两(4克)[服用方法]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
-
76-78(太阳篇中)
76.茯苓四逆汤 大家看,七十四条,如果是发汗,发汗,若下,我们用正常的经方的处理这个病人,比如伤寒.中风,都没有关系,汗.下,病都没有解,病人出现烦躁的时候,四逆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就要处方了.哈.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七六)
伤寒论第67条辨: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原文解释:伤寒病人,或经过涌吐或经过攻下的治疗以后,感觉胃脘部气逆闷满,并 ...
-
倪海厦《伤寒论》条辨七八:汗发了以后,病人口渴,脉浮数,病人就是「五苓散」证
7月2日 七八: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汗发了以后,病人口渴,脉浮数,病人就是「五苓散」证,因为水都在皮肤表面上,中焦没有水了,所以病人会烦躁. 本文由公众号医经整理,版权归倪海厦老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七
七:若自汗出,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如果人一直流汗,体液一直在丧失,摸他的身体很烫,这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就是「风温」. 过去环境不同,是因体力透支造成,例如在我在佛州有一个案例,一个木工在伤寒快痊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七三:芍药甘草附子汤,此汤亦名「去杖汤」
七三: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芍药甘草附子汤大多用在素 ...
-
倪海厦《伤寒论》条辨一一六:临床上看到大肠癌的病人,一开始有些是承气汤证,有些是大柴胡汤证
一一六:「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过经十余日,就是拖了十几天了,照理已经进入别的 ...
-
倪海厦《伤寒论》条辨一二六:病如果在表就一定会摸到浮脉
一二六: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而愈. 形作伤寒,外形看起来像伤寒,其实不是伤寒. 平常脉很弱的人大多是血不够,血不够代表津液不足了,营养不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十六
十六:「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证就是这四个症状头痛,发热,有汗,恶风,风吹得很难过,为什么? 因为病在肌肉上面的时候,肌肉被束缚住了,皮肤表面的能源(固表力)没了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二六
二六:「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 ...
-
倪海厦《伤寒论》条辨一二六:病如果在表就一定会摸到浮脉
倪海厦经方学堂 9月3日 一二六: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而愈.形作伤寒,外形看起来像伤寒,其实不是伤寒.平常脉很弱的人大多是血不够,血不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