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曾是“不中用”的孩子
我们都曾是“不中用”的孩子
“不中用”是北方方言吧,就是说这个人做事“不行”,给他个担子,也担不起来。
怎么想起这个词了呢?还得从中午的一件小事说起。
做午饭时,闺女在边上跟我聊天,我一边摘菜,一边支使她说:“把土豆削了皮吧。”我想着,好歹也得干点活,哪怕是削个土豆皮儿也算是家务劳动了吧。
一共俩土豆,闺女很爽快地开始干了,她蹲在垃圾桶前面,一边削皮儿一边跟我聊“表白墙”的趣事,聊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兴趣。嗯,看她兴高采烈的心思都在聊天上,我心里瞬间掠过一丝担心,可别削个土豆皮儿,再划破了手指头。转念一想,不至于杞人忧天吧。
谁知三分钟不到,我正在洗菜,就听“呀”的一声。回头一看,闺女笑嘻嘻地举着手指头说:“妈,妈,你看流血了。”可不是,鲜红的血珠滴滴答答不停掉下来。
我赶紧找出双氧水和棉签,消毒,止血。口子倒不大,可是摁着棉签还是不断往外涌。闺女一边说这口子怎么也不疼啊,一边又说,妈,你看它不停流血,我会不会失血过多而死啊?我一边摁着棉签,一边说,你觉得你有那么脆弱吗?闺女又嬉笑着说:“那要是失血过多怎么办?”“好办,输血!”
终于止住了血,再用双氧水清洗干净,裹上创可贴,闺女说,现在感觉有点疼了。我说,你是肉疼,我是心疼。看她心情不错,我说:“我再多说一句啊!”“说啥?”“就你这削个土豆皮还得流回血,用你姥娘的话说,就是不中用——干一个钱的活,要三个钱的功!”闺女不辩解,嘻嘻笑。
“不中用的孩子”,我曾经就是。记得小时候蒸馒头,那时候没有发酵粉,用碱面,不懂比例,结果蒸了一锅比雪花梨还黄的馒头(碱面放多了,面没发起来);在家和煤,煤面和黄土的比例配不好,和出的煤光灭火;擀面条,用力不均,面不劲道,原本的长寿面煮出来像蝌蚪;烧柴火做饭,烧着的柴火掉出来,赶紧浇一盆水扑灭……
我想,当年在大人眼里,我就是不中用的孩子吧。我想,大多数孩子最初做事情,似乎都有点“不中用”吧?你是不是曾经也有很多“不中用”?
今天的生活多好啊,好多活都成为历史记忆了。可是,生活的柴米油盐还是需要亲自打理的。外卖省事,可是外卖能天天吃顿顿吃吗?钟点工省事,可是自己的经济实力允许吗?所以,很多时候,还得自己“中用”一些,还得让孩子长成“中用”的孩子。
由不中用到中用,是需要过程的。需要时间,也需要锻炼,更需要有人愿意等待。
生活如此,教育更是如此。愿每一位师者,都能等一等那些背不会文言文,解不对数学题,续写不出英语作文,忘记实验步骤,混淆历史年代,看起来似乎“不中用”的孩子。
等待,也是一种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