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四十七) 彻底崩盘的燕帝国
相关推荐
-
金庸笔下的大理段氏,身为帝皇,为何总爱参与江湖事务?
金庸笔下的大理段氏,虽然在天南为帝,却也积极参与江湖事务,在<天龙八部>小说和姑苏慕容氏是对立的两大武林世家,这个设定可谓别具匠心. 因为历史上的段氏和慕容氏,同为晋朝时期辽东鲜卑的两大部 ...
-
清朝的正式名称是什么?他们会叫自己为清朝人么?
"清朝"是史学界的称呼,并不是正式的名称. 当时的清朝人不会叫自己的国家是"清朝",也不会叫自己为"清朝人". 清朝的正式称呼,稍微有点复杂 ...
-
《燕云台》中萧燕燕很厉害,你可知辽皇后都姓萧?跟一个丞相有关
作者:鲁速 配图:鲁速 / 编辑:清懿 近日古装历史剧<燕云台>正在热播,观众们可以跟随电视剧穿越回千年前,看到驰骋的游牧民族契丹人的世界,而这次的主角是辽国的太后萧燕燕还有耶律贤.韩德让 ...
-
《天龙八部》竟是鲜卑传奇?除了慕容复,萧峰段誉也是鲜卑后人
但凡看过小说<天龙八部>的朋友,一定记得故事的反派主人公:慕容复. 他和他那个假死的老爹慕容博,是两晋五胡乱华时期鲜卑慕容氏的后裔.整天以兴复八百年前祖先建立的燕国为己任,虽在汉人中生活了 ...
-
胡汉矛盾:北朝结束南北朝分裂的根本原因
引言 西晋结束后,天下陷入了南北势力割据的分裂状态,此后的百余年时间内,南北方都曾出现英才试图完成统一,双方以长江为界你来我往,从经济和文化角度,南方似乎都要比北方先进,但最终统一的历史任务却是由北方 ...
-
扁舟听雨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十七)攻克长安后燕帝国的局势变换
当灵宝之战唐军十多万部队全军覆灭,潼关随之失守的消息传来的时候,不仅仅是唐帝国皇帝李隆基难以置信,对燕帝国皇帝安禄山来说,也是难以想象的意外之喜,燕帝国需要花时间来消化这个好消息,也需要花时间来全盘规 ...
-
扁舟听雨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三十三) 换个角度看帝国是怎么分裂成几块的
帝国是在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十月收复的洛阳,一直到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九月才开始动员对河北作战,到这一年的十月大军才开始渡过黄河,正式拉开下一阶段进攻的大幕. 也就是说,看上去,帝国足足耽误了 ...
-
扁舟听雨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四十九) 无言的结局
皇帝费劲千辛万苦发起的开源节流计划,最终以惨败告终,好几个皇帝亲自任命的军区司令被杀. 无可奈何之下,皇帝又把他那慈祥的目光,望向了远方那美丽的东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经过了一年的折腾,帝国中央 ...
-
扁舟听雨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四十六) 敌人只有几百米了,李光弼和仆固怀恩还在内讧
从乾元三年,即公元759年九月史思明攻陷洛阳开始,一年多的时间,史思明被陕郡的唐军和河阳的李光弼部牢牢锁死在洛阳,到上元元年,即公元760年十一月,怀州失陷,黄河北岸的西大门被打开,史思明面临严重的后 ...
-
扁舟听雨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四十五) 坐困洛阳的史思明
邺城之战前,帝国轰轰烈烈的整出来了九大节度使,随着邺城惨败,帝国的座次就需要重新排一排了.九大节度使中,有人死去,如战死的李嗣业,病死的鲁炅,也有人丢了自己的家底,如崔光远和季广琛,这些人的退走,自然 ...
-
扁舟听雨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四十四) 为什么说藩镇割据是必然出现的历史阶段
如果有人突然问大家,藩镇割据到底是什么?我想绝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这还用问吗,藩镇割据谁不知道,历史教科书都浓重介绍过,作为中国人只怕没几个人没听过这个名词.接下来的第二反应,多半是,咦?藩镇割据到 ...
-
扁舟听雨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四十三) 可怜的帝国是被谁整破产的
乾元二年,即公元759年,朝廷新建5炉专门用于试点增发50面额的大额货币,三月底开始筹备,九月开始发行,半年左右的时间里,大额货币的发行量最高可能达到接近二十万贯,大约2亿的新钱. 看了前面两节的介绍 ...
-
扁舟听雨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四十二) 真在的决战,千年前的货币战争(下)
上一节说到了玄宗皇帝末期,曾授权杨国忠主导过一次货币改革,而杨国忠的这一次货币改革主要有两个思路: 第一个是驱逐市面上的假钱,直接从库存中拿出3个亿,以一定比例允许民间拿手中的"恶钱&quo ...
-
扁舟听雨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四十一) 真在的决战,千年前的货币战争(上)
邺城决战惨败,帝国遭遇了军事上的沉重打击,不过按照常理来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唐军的损失撑破了天也就三四万人,之前的灵宝之战.陈涛斜之战,哪次不比这次损失大,帝国也还是挺过来了. 燕帝国即便赢得了一场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