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守华||忆儿时中秋节

忆儿时中秋节

文/郝守华

时光不知不觉地步入农历八月,此时的故乡,风轻云淡,秋高气爽。蔚蓝的天空中流淌着洁白的云朵,在温煦的阳光下,五彩斑斓,层林尽染;漫山遍野,秋意盎然。金灿灿的田野硕果累累,五谷飘香。春华秋实,百谷满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丰收的喜悦映红了父老乡亲的脸庞。又是一年中秋到,又是一季月圆时。“露从今夜起,月是故乡明。”山是故乡绿,水是故乡甜;人是故乡亲,情是故乡浓。望着中秋明月,享受家人团聚共度佳节的欢乐,那属于童年美好的时光,那份曾经对中秋月饼的虔诚向往,那清平而快乐的儿时回味油然而生。
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童年时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和过中秋节。快到八月十五时,家家户户都开始忙活起来,准备做月饼了。星期天,我和母亲进城采购白糖、红糖、玫瑰、青红丝、芝麻等月饼原材料。父亲供应的白面平时舍不得吃,过十五一次购回。

我们家是三叔当大师傅,每年中秋节三叔早早地在院子里砌一个土灶台,自己制作土炉子,用两个火盖,上面放炭火,下面烧柴火,中间烤月饼。这是个技术活,火候必须掌握好才行,火小了月饼容易夹生,火大了容易烤焦,只有真正达到炉火纯青,烤制的时间把握好,烤制出来的月饼才是色香味俱全,看起来金黄焦脆,闻起来香味四溢,吃起来香酥可口,想起来回味无穷。三叔烤月饼,两位母亲、三妈和帮忙的人捏月饼,那时没有月饼模具,完全手工制作,把和好的面团包上拌好的馅料,在案板上压成扁圆形,用梳头梳子在四周压成花纹,用葫芦把子在中间印个红色的花型,一个漂亮的月饼就做成了。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家家户户烤制不了多少月饼,往往是我们家架起了土炉子,左邻右舍都来烤月饼。我们兄妹和邻居小伙伴围住土炉子,每家的月饼烤出来先给我们尝一尝,开始大家你争我抢,到后来吃的食饱肚圆一口也不能吃了。虽然时过境迁,现在的月饼种类越来越齐全,品种越来越丰富,味道也越来越多样。但是,现在的月饼再也尝不出曾经的美味。除了自做的土月饼,供销社还给每人供应半斤月饼,我和母亲、奶奶能分六个月饼。父亲公社给分一斤四个月饼。生产队还给每人分二两羊肉,我们家分六两羊肉。每家一个西瓜,人口多的分个大的,人口少的分个小的。羊下水是全村人抓旦旦,三十年我们家也没有抓到一副羊下水。

中秋夜,月亮已经高高地悬挂在空中,深蓝色的天空中满天的星星在对我们眨眼睛,月亮又大又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母亲在院子里放一个四方小桌,把供品月饼、西瓜、果子、梨、葡萄摆在盘子里,把盘子放到小桌上供奉月神。供完月神后,我们一家四口分享月饼和水果,父母亲尝一尝就舍不得吃了,奶奶吃一块月饼和几颗葡萄,我是大饱口福,直到吃的什么也不想吃了才结束。吃完月饼我就和兄弟姊妹一起听奶妈给讲故事,“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七月十五送面人,八月十五杀鞑子传说”等等。每年听这几个老掉牙的故事,但年年听的津津有味。我们边听故事边望着月亮,仿佛真的看到吴刚在伐树,玉兔在捣药。不知不觉夜已深,弟弟妹妹们有的已睡着了,乡村回归静谧,那轮明月在深夜里更加圆润亮丽,剔透晶莹。月亮静静地把银白色的光辉洒向瓦屋、窗台和院中。
清风推开浮云的遮掩,月光洒向壮美的河山。那一轮明月经朝换代,园了又缺,缺了又园。青山万里,是游子追寻的脚步,长河百代,是慈母织补的衣衫。那一轮明月让多少久别重逢的喜悦挂上桂影婆娑的枝头,又让多少合家团圆的亲人在月光下偎依关怀。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童年已逝,往事已随风远去,我在感受月圆之美,温馨之夜时,对儿时的中秋节却让我拥有美好的回忆,永远刻在记忆的最深处。
二〇二一年九月十二日于神池


作者简介

郝守华,1956年11日5日出生于山西省神池县龙泉镇南庄子村。大专学历。在神池税务局工作。退休后从事文学创作。文章主要发表在《神池文苑》和《太原道》等网站。其中:《童年忆事》被神池县文联,神池县作家协会,神池县总工会荣幸入选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献礼《神池文学作品选》。
特别声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