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伯林摆龙门阵】古蔺杨柳坝民兵巡逻奇闻(1)

(0)

相关推荐

  • 田野长篇小说《清江北流去》之二十六:张红旗篡权

    本章内容提要 张寡妇到汉江大堤工地上找大队长胡三英告状,胡三英让张红旗去抓大傻兄弟.张红旗暗使巧计,拉拢大傻兄弟.张红旗捏造胡三英不清白历史,篡了权. 第25章 张红旗篡权 第二天早上,张寡妇从李丹花 ...

  • 民兵

    〓 第 1686 期  〓 文|王成海 记得小时候每个村里都有民兵,所谓民兵,在我的印象里就是村里的一些青年后生和姑娘们,每年在农忙结束以后,大队就把属于一个大队,邻村上下三两个村子没有事情可干的他们 ...

  • 张焕武:民兵小分队

    阅读本文前,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我用心做,您免费看.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有种过去,无论怎样描述,都不能还 ...

  • 谁为你撑腰(10)

    谁为你撑腰(10) 作者:李玉德 前情回顾 斜庄发生的事情冲击着张义的心,也打开了他记忆的长河.他送走了那些老伙计们后,他一夜未眠.张义回想起在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过程中,红星大队集体财产发生 ...

  • 谁为你撑腰(16)

    书接上回 李玉德先生长篇反腐题材小说<谁为你撑腰>(1)(2)(3)(4)(5)(6)(7)(8)(9)(10)(11)(12)(13)(14)(15)点击欣赏前集剧情 零星的爆竹声把时光 ...

  • 《丹江女人》之丹花(27):巡夜幽灵

    编者按:<丹江女人>之丹花进入第四章:巡夜幽灵.内容提要:村霸王烈驹背着枪巡夜,看上谁家媳妇,就把枪靠到谁家门口.白家庄迁到红旗村,进入了王烈驹的"保护区".王烈驹见到 ...

  • 那年那月

    那年秋天我毕业回村,因为我上学的时候很少回家,即使星期天回家也不出去玩,所以对村里人比较陌生,村里人对我也和不存在一样.偶尔,我也只是和几个同龄的女孩子一起玩,冬天的农村冻的连抠土都抠不起来,还能做个 ...

  • 【汪伯林摆龙门阵】古蔺杨柳坝民兵巡逻奇闻(3)

    把陈姓嫌疑人交公社武装部后,一身轻松回家吃了晚饭,早早睡了,睡到半夜,做了一个梦,我梦见我们发现一个蒋匪特务,他飞快的逃跑了,我大喊一声,别跑,站住,不站住,我开枪了哈.狗特务只顾飞跑.我赶紧端起五六 ...

  • 【汪伯林摆龙门阵】古蔺杨柳坝民兵巡逻奇闻(2)

    经过全公社统一大清查后,第二天,县民兵指挥部作战部部长兼中城区委书记李志兵亲临杨柳安排反特工作,除开不定期夜间巡查,又安排了六个执勤点长期24小时驻守检查过往行人,基本一年大队一个点,<当年是8 ...

  • 【汪伯林摆龙门阵】古蔺杨柳坝迷糊奇闻

    古蔺迷糊奇闻 民国年间,古蔺县杨柳坝有一个姓胡的人.他从小爱迷迷糊糊的做事.记性不好忘性大.他家庭比较富裕.但他这个忘性大的病也一直治疗不好,因他姓胡,人称:迷糊. 有一天,迷糊背了一支德国造二十响驳 ...

  • 古蔺杨柳坝花灯奇缘

    古蔺话口述 汪伯林 话说,不知从那朝那代起,古蔺县杨柳坝地区就流行起一种民间文艺表演剧种--花灯,在那个没电灯,没电影电视的年代,这花灯特受人民群众喜爱,逢春节,锣鼓一打,咚咚哐,咚咚哐,咚哐,咚哐, ...

  • 古蔺核桃坝的今生传奇

    [叙事诗] 核桃坝今生传奇 文 | 雲骥 逶迤千里的乌蒙山 以她广袤而又极大落差的雄姿 横亘在川滇黔边界的群山中 就象一排排琴键一样的峰峦 在赤水河边弹奏着 一首首从远古传来的歌谣 它雄渾的节奏 优美 ...

  • 【感动】是你为古蔺苏坝涂上缤纷的色彩

    文 /骑着奥巴马逛庙会 你有一个花的笑容, 美人镇长罗永英. 早朝晏罢, 勤政公仆罗永英. 砥砺前行,务实求真. 许多领导来苏坝小心翼翼, 如履薄冰. 自胜者强,自强者胜, 你胸有成竹, 满怀信心. ...

  • 参观古蔺白凤山汪伯林老师做冲菜

    以下由汪伯林口述: 昨天,我去菜园里恰了许多青菜尖,回家烧一锅开水,把青菜尖放入开水中错了一会儿,一个翻转来回,马上趁热装进一个小土坛子内,下垫一个塑料袋,马上反扣在袋上,约一个小时,反坛翻开一指头缝 ...

  • 《四渡赤水在古蔺》连载16:长坝槽击落国民党飞机

    长坝槽击落国民党飞机 王海清 1935年3月18日,红军三渡赤水后,中央红军正在今茅台镇袁木岩村与水口镇(今茅溪镇)九坝村交界的陈胡屯树林里隐蔽休息.敌机来炸,在中央军委警卫营机枪连连长叶荫庭的带领下 ...

  • 【图说历史】古蔺大村镇苏坝村,有一条伟大的堰沟

    在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大村镇苏坝村, 巍然屹立着一座雄伟的大山, 这座山因其山势雄奇, 自古就被当地人 冠以"雄岩"的称号. 说起苏坝村 村外人会很自然地联想到 革命先驱李铁梁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