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文物背后的故事系列报道 | 河北博物院:彩绘散乐浮雕里的大唐余音

古筝、琵琶、竹笛、现代流行音乐,当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是不是既民族风又很时尚?而它的演出者也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女子十二乐坊。一件件民族乐器经过十二位靓丽女子的演绎,爆发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曾被国际上多位知名音乐人点赞。不过他们肯定也想不到,就在同一片土地上,一千多年以前,那时就已经出现了以女子为主的乐队。展露千年前女子乐队神秘风采的不是文人墨客的名作,也不是历史学家的记录,而是一块很特别的文物——白石彩绘散乐浮雕。白石彩绘散乐浮雕充分展示了五代时期曲阳石雕的艺术风采。

时光流转,静止无声的乐器,也似乎发声,诉说着中国民族音乐不老的传说……

白石彩绘散乐浮雕展示的“女子十二乐坊”。

千年前的“女子十二乐坊”

上世纪90年代,考古学家在我省曲阳县灵山镇发现了一处墓葬,墓葬的主人王处直是五代时期的节度使,生前在河北做官。他的墓葬规制和壁画内容都沿袭了唐代晚期都城长安葬制。这个墓穴一经发现,两幅汉白玉石浮雕就吸引了考古学者和美术史研究者的目光。

嵌于墓室西壁南部下方的白石彩绘散乐浮雕,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表现的是五代时期乐器表演的场面。在长不到一米半、高不到一米的画面里,真实再现了唐末五代时期的乐舞场面,上承大唐之余韵,国内仅见。图中有人物15人,散乐图采用浮雕形式,以汉白玉石精雕细刻而成,唯美华彩。前后排成两队,如痴如醉地演奏着,充满动感。

只见右边第一人为女性着男装,手中拿着一个棒,棒上还有双环丝带,看起来很像是乐队指挥。12名演奏者均为女子,竟似古代的女子十二乐坊,12名女子分为前后两排,头梳高髻、簪珠花,身穿窄袖襦衫、抹胸,肩挎披帛,长裙曳地,手持笙、箜篌、方响、筝、琵琶、筚篥、横笛、拍板、座鼓等乐器,前列居中弹奏琵琶的女子发髻梳法较繁杂,似为全队核心人物。箜篌、筝分别置于或高或低的长方形几凳上。

在河北博物院曲阳石雕馆里,彩绘散乐浮雕里的这十几名乐伎的体态、服饰、发式、妆容,皆有“晚唐遗风”。河北博物院社教部葛思博指着浮雕说,所有女性形象,无一不是脸庞圆润,表情生动,气度雍容,姿态优美,带有鲜明的大唐风韵,千年妙音呼之欲出。在以胖为美的唐五代时期,这12位美女绝对属于微胖界的代表。面容圆润,体态丰膄,腰肢轻斜,衣带飘飘,那专注又妩媚的神情,动人的神态,被雕刻艺人刻画得出神入化。

千年古墓的历史传奇

彩绘散乐浮雕,五代,曲阳西燕川村王处直墓出土……看着展品介绍,赏罢如此精美传神的墓葬壁画,人们不禁要问:王处直何许人也?

其实,王处直其人在《旧唐书》《旧五代史》均有传,生前官拜义武军节度使,节制易、定、祁三州,为河北地区的重要藩镇将领。后养子王都发动兵变,王处直被软禁,忧愤而死。王都夺权后,为了脸面和名声,他请来了最好的工匠为其养父修建陵墓,进行厚葬。

王处直的墓葬保存了大唐遗风。墓室修建在一块三面环山的风水宝地之中,为前后两室的双室墓,以青石砌筑,整个墓室绘满了奉侍、山水、花鸟、云鹤、星象等内容的精美壁画。尤其用18块曲阳汉白玉雕出了武士门神、生肖、散乐、奉侍等几组浮雕,装饰于墓室各壁。

然而,王处直墓早在金代就被盗过,当时盗冢者打洞进入王处直墓的后室,盗走了后室的随葬品,因建墓之初为防止盗掘,建陵者在前后两室之间用石砖进行过封堵且进行了伪装,此次盗陵时盗贼并未进入前室,前室文物免遭一劫。1994年春,陕西省西安、咸阳来的一批犯罪分子携带炸药来到西燕川,运用爆破手段和挖竖井的方法盗开王处直墓,在进入前室后,洗劫了前室及左右耳室的随葬品,同时将镶嵌在甬道和前室四壁的十块浮雕盗走,而后将这批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贩卖到香港。

葛思博说,1995年,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对王墓进行了清理发掘,仅发掘出所剩的六块生肖和两块奉侍、散乐浮雕及少量小件文物。这个墓穴一经发现,两幅汉白玉石浮雕就吸引了考古学者和美术史研究者的目光。

散乐浮雕里的大唐之音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夜晚,浔阳江畔,秋风瑟瑟。谪居江州的司马白居易正在为即将踏上归途的大哥白幼文送行。醉不成欢,月浸江中。夜色中忽然从水上传来琵琶声,铮铮然竟似京韵。移船相问,原来是一位师出名门的长安歌女。琵琶声一起,白居易瞬间恍然。他从这琵琶女的弹拨声中听出了幽愁暗恨,听出了尘世悲欢,听出了人生况味和无限江山。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曲终人欲散,司马青衫湿。白司马命人快拿纸笔,填词一首,歌以相和,命曰《琵琶行》。

其实,琵琶正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乐器,箜篌、筚篥、羯鼓、羌笛等紧随其后,风靡一时。白石彩绘散乐浮雕展现的正是五代时期乐器表演的场面。散乐也是隋唐时期重要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唐朝的开放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域外文化,在音乐领域,西凉乐和龟兹乐影响最大。《彩绘散乐浮雕》这一名称中,所谓“散乐”,其实是指西域百戏,简单说就是乐队加各种表演。

据史书记载,在南北朝以后,散乐也叫百戏,包括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歌舞戏、参军戏等形式在内的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它在较大程度上概括了民间表演艺术的所有形式。散乐受唐和五代后晋影响极深,在此基础上与契丹族民间艺术相融合,建立起一种类似宫廷音乐的形式。

这种散乐图常见于辽墓壁画中,在贵族出行、狩猎、行军中更显得突出。根据《辽史》记载,用于散乐的演奏乐器有:觱篥(bìlì)、箫、笛、笙、琵琶、五弦、箜篌、筝、方响、枝鼓、第二鼓、第三鼓、腰鼓、大鼓、拍板等将近十五种之多。散乐由12人组成,是一支完整的表演队伍。

讨论音乐常有西洋音乐和中国民乐之分,然而所谓民乐,很久以前并非真的是华夏之音。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丝绸之路打通,大量西域乐器传入中原,引领新的风尚,经南北朝至唐,胡戎之乐渐渐与汉乐融合,成为华夏正声。彩绘散乐浮雕上的乐器,箜篌、横笛、答腊鼓、曲项琵琶等都出自西域龟兹、疏勒、波斯等地。可以想见,公元前2世纪,“丝绸之路”的打通,其意义不只是我们的文化输出,它反过来对于华夏文明的影响深入骨髓,也绝不仅仅是几件乐器的问题。各种文明在这条路上交流碰撞,形成新的文化现象。

绵延千年的石雕技艺

葛思博说,这件白石彩绘散乐浮雕长136厘米、高82厘米,尺寸虽然不大,但雕刻精美,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开启了宋辽墓葬壁画散乐图像之先声。如此精致的浮雕作品,正出自保定曲阳工匠之手。

曲阳是北方著名的雕刻之乡,曲阳城附近有一座黄山,这个山上的石头是很好的汉白玉石头,就像玉一样,是很好的雕刻用材,所以当地的曲阳工匠很早以前就开始使用这种石材进行雕塑创造。

如今,曲阳雕刻工艺历经千年的沉淀,雕刻技法日趋成熟,其作品也在生活中随处可以看到:大到人民英雄纪念碑下部展现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画卷的八幅浮雕、小到公园里摆放的各种动物题材的石雕,甚至用于家庭装饰的游鱼花卉石雕都是曲阳工匠的杰作,曲阳县城长十公里的雕刻走廊更是让人赞叹不已。现在,“石雕之乡”已经成为曲阳的一张名片,誉满海内外。

葛思博说,白石彩绘散乐浮雕充分展示了五代时期曲阳石雕的艺术风采,雕刻艺人不但能雕,而且能绘,这块彩绘散乐浮雕弥足珍贵,美仑美奂,堪称国宝。

时光流转,时隔千年,人们依然能从浮雕女子的一颦一笑中看到古代匠人的用心。静止无声的乐器,也似乎在发声,诉说着中国民族音乐不老的传说……

(燕都融媒体记者 杨佳薇 呼延世聪)

(0)

相关推荐

  • 民族乐器

    民族乐器 中国的独特乐器 民族乐器即中国的独特乐器.现一般流行的有琴.筝.箫.笛.二胡.琵琶.丝竹.鼓等,是代表着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乐器. 中文名民族乐器 释义中国的独特乐器 代表乐器笛.古筝.二胡. ...

  • 中华文化邮票

    中国 "民族乐器"系列,1983.2002年发行二组,每组5枚.邮票图案分别为: 拨弦乐器(1983):箜篌.阮.琴.琵琶.三弦: 拉弦乐器(2002):轧琴.二胡.板胡.萨它尔. ...

  • 比《唐宫夜宴》更惊艳的王处直墓彩绘散乐浮雕

    2021年河南春晚的<唐宫夜宴>舞蹈惊艳全网,仿佛复活了千年前的女子乐队,收藏在河北博物院的五代王处直墓彩绘散乐浮雕表现的也是一堂乐舞,同样是早期石刻中的惊艳之作. [王处直墓彩绘散乐浮雕 ...

  • 中华史上四大最美弹拨弦乐:琴、筝、琵琶和箜篌,别再傻傻分不清

    在我国上下五千年漫长的生命进程中,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展现了极其辉煌灿烂的一页.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华乐曲也同样流传深远.说起中华乐曲,它是一种音乐类别的名称.现在推行的高雅音乐进校园,我觉 ...

  • 《李叔同传》探寻送别背后的故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今天无意中又听到了这首耳熟能详的<送别>.记得第一次听这首歌的时候是在上中 ...

  • 见证东方管理智慧的溪州铜柱 ▏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转自文史博览 铜柱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发布<文物保护暂行条例>,将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日,国务院公布了180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

  • 抗战文物背后的故事:一辆伪“满”自行车

    2015-08-31 09:07:50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已浏览次 在盐城新四军纪念馆众多的馆藏文物中,有一件极富有传奇色彩的展品,一辆老式的"满"字牌 ...

  • 【抗战文物背后的故事】一辆伪“满”自行车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时间:2015-08-29 07:06 在盐城新四军纪念馆众多的馆藏文物中,有一件极富有传奇色彩的展品,一辆老式的"满"字牌自行车.说起"满 ...

  • 抗战文物背后的故事 一辆伪“满”自行车

    2015-08-31 10:00 在盐城新四军纪念馆众多的馆藏文物中,有一件极富有传奇色彩的展品,一辆老式的"满"字牌自行车.说起"满"字牌,其实是九一八事变后 ...

  • 李平:揭秘溪州铜柱——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发布<文物保护暂行条例>,将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日,国务院公布了180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其中湖南省有 ...

  • 在今日头条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考古君让小众“考古”也能变大众

    考古是一门严肃的科学,有着严谨的理论与方法.但在大量盗墓题材的小说与影视作品的流行下,大众对于考古的理解变成了片面的"考古就是官方盗墓,考古队员是持证盗墓",这也成为了80后考古工 ...

  • 多氟多的传奇:从优秀到卓越 ——探寻多氟多更名背后的发展密码系列报道之二

    是否敢打硬仗.敢于拿下最难攻克的关隘,是区别优秀企业和卓越企业的重要标志. 回顾多氟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之路,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勇解"卡脖子"难题,敢于抢占行业的制高点. 用 ...

  • 这些文物背后,你不知道的那些风起云涌的故事……

    你喜欢参观博物馆吗? 面对展品 你会想了解它们的背景来历吗? 陈列在博物馆中的文物 有时更像是一段段记忆的容器 等待人们去解读.去挖掘 藏在它背后的那些历史故事 --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 让我们一起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