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黄帝内经》对痹症病因的论述

(0)

相关推荐

  • 【中医基础】(21)病因论——六邪,六邪侵害对我们身体产生的影响

    尚仙玄净:"为人子女者不懂中医为之不孝,为人父母者不懂中医为之不慈" 大家好,感恩大家准时来到这里,跟我们一起学习中医文化.在我们中医文化前面的程章节里,系统学习了脏腑的功能与彼此 ...

  • 夜尿汗出的辨证思维

    求知:老师,最近大家议论心脏病的话题比较集中,对有关心脏病涉及到病发症却喋喋不休,其中提到夜尿前大量出汗病在心脏大有争议,老师,这种病症的病因究竟在哪里? 木子:你提出的这种病症在临床中极为少见,很难 ...

  • 体内湿气是什么引起的?

    湿气,或曰湿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病症. 湿之来源,既是外感六淫之一,也可是体内病理产物.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将湿分为內湿和外湿两类. 下面详细回答这个问题,我尽量以严谨和有参考来源的观 ...

  • 湿气凝炼则成痰,痰为百病之源

    原创 合一堂艾工坊 合一堂艾工坊 4月13日 中医里的津液,简单来讲就是人体内的水液.正常情况下人体中的水液在气的作用下就像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循环往复,这水流的动力就是身体里的阳气,阳气虚,则水流缓. ...

  • 痹证的病因 痹证的中医治疗 周百川笔记整理

    周百川谈痹证及其治疗 周百川 (1917年-1995年) , 浙江余姚人, 1933年在汉口师从钱少甫习研女科4载, 后师从许慕韩临诊儿科1年.1938年赴渝, 在南岸黄桷垭开始挂牌行医, 1943年 ...

  • 一上班就成“特困生”,你可能是个“湿人”

    进入夏季以来,后台常有小伙伴来问:为何无缘无故头晕?脑子里总有蒙蒙的感觉,总感觉困倦无力:还有说自己"怎么睡都缓不过来",总是很疲惫的,说上班都是强挺着,总是打不起精神来.这是什么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之四关与后世四关穴大有不同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讲解之形藏四,神藏五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对痹症怎么看?

    一.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痹证的病因是风寒湿三气合而致病,这三种邪气的性质各不同,风为阳邪,主开散,风邪袭人在外开卫气,在内瘀滞营阴,主要表现为汗出.发热等症状.这是风邪从外侵袭人体的特点.在内肝 ...

  • 朱燕中教授讲《黄帝内经》合集(收藏版)

    <黄帝内经>的学术成就是任何个人所创立的方法都不能替代的,想要真正掌握针灸治疗方法的精髓实质,提高临床疗效,只有全身心投入<黄帝内经>研究,找到其固有规则,然后照此行事,这是唯 ...

  • 朱燕中 | 我学习《黄帝内经》的方法

    大多数人的经验是,学习<黄帝内经>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刚开始的时候很难入门,很多人看了前面两三篇就再看不下去了,很多讲解<黄帝内经>的教授也是前六篇讲得最好,最顺畅,一过了六七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气厥论篇详解2

    <素问·气厥论篇第三十七>:"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气厥论篇详解1

    <素问·气厥论篇第三十七>:"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之生命的起源之迷

    <灵枢·本神第八>:"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所说的至阴有三种情况

    "至阴"这个词在<黄帝内经>中出现过很多次,前面已经谈过了,这里为了说明肾之精与阴的关系,再次从不同的角度,详细地介绍一下"至阴"一词.总结一下,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