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三朝书法风格, 总结得真好!

点击加载图片

关注“杨浦人社”,获得更多杨浦资讯

晋唐宋三朝,因其政治社会环境的影响,使书法在遵循传统的发展思想中融入了各时期政治,人文的因素形成不同风格思想的艺术。

点击加载图片

亭序(局部)冯承素摹本

晋人尚韵

晋人尚韵;是东晋士人书法家崇尚道教超然物外的思想在书法艺术上的表现。晋代书法是书法史第一次成功的演进,其成就表现在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楷书,行书,草书的艺术性和自然灵动的神韵上。

兰亭序在他笔下所呈现出的研美,流畅、欹侧和平正,潇洒律动的神韵,正是符合东晋士人书法家的思想和审美。王献之受其父书风的影响深远,更趋于研美和高逸。他所创草书连绵体更加拓展了书法的神韵和境界人尚韵在二王身上的体现是最高峰,以二王为代表的书法证明着一时期的书法风格思想。

点击加载图片

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唐 欧阳询

唐人尚法

唐人尚法;是在当时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的法度严谨、气魄雄伟、具有庙堂气氛的书法风尚。

唐经贞观之治,国力强盛。太宗醉心翰墨,力兴文艺。行书祭侄文稿真行草并存、笔法精妙、墨色枯、润、浓、淡,变化丰富,通篇豪放雄浑感情充沛。开拓出王羲之行书的另外一个境界。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斯人虽去,然其成就则永留书史。

由以上所见,唐人重师法,重法度,以严谨的态度由点画法前人而后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和辉煌,这就是唐人尚法的真实内涵。

点击加载图片

向乱帖(又称寒光帖)宋 米芾

宋人尚意

宋人尚意;是宋代文人书法以书抒怀,表现个性,注重书法的内涵和书写意趣,最能表“意”的书法新风尚。

宋人尚意是以国运多桀,文人忧国,失意等情感的发挥,在书法上的体现和升华,虽承绪晋唐,但不同于晋人安逸生存中的玄妙思想和潇洒,而在书法中表现出的自然神韵;唐人国力兴盛时,受朝制约束而中规中矩的严谨法度所产生的具有庙堂之气书法。它所表达的是书家的意趣和思想的发挥,但前提是,绝不能少了师古人优秀的技法。否则尚意只能是故弄玄虚。宋人尚意是书法第三阶段演变的高潮,但都是在晋人尚韵,唐人尚法的思想中脱颖而出。客观的讲,应为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0)

相关推荐

  • “宋四家”中谁的书法更好?谁在书法上的成就最高?

    2020-01-30 00:45:13 中国书法在宋代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出现了几位书法大家,他们创作了很多经典作品,千百年来被后人所欣赏和学习.其中尤以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这几个人在书法上的成就 ...

  • 书法三境界 ——书法神韵断想

    晚清学者王国维的在<人间词话>中论述人生治学以三种境界慨括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 ...

  • 空盦 :一周内收进先师三件书法

    在预约作肠镜息肉切除和入院手术期间,也就是前后一周的时期,心情很是灰冷.偏偏这期间惊喜的接二连三收进先师的书法,亦可谓"若披云雾而睹青天也". 先是藏友发来一件先师2001年挥录李 ...

  • 书法三段位

    近来读了明未清初的书法家倪后瞻的<书法秘决>一书,对他的观点非常赞同,我觉得对学书者颇有启迪,现抄录一段,让初学者坚定信心,让学有迷茫者茅塞顿开. "凡欲学书之人,功夫分作三段. ...

  • 米芾书法“三进阶”

    书法屋2019-07-24 17:15:57 临帖各有招数,效果不同.荀子有言:"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因此,围绕"理"字动脑子临帖非常关键.余临习米 ...

  • 三个书法小知识

    (一)龙眼和凤眼: 所谓"龙眼""凤眼",是一些故弄玄虚的说法,实际上是最要不得的. "龙眼"执法,是食指.中指只用指尖作弧形攥住笔管前面, ...

  • 全国首届楷书展入展作品集(三)书法小知识...

    全国首届楷书展入展作品集(三) 书法小知识: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旧唐书>云:"欧阳询的书法,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人得其尺牍文字咸以为楷 ...

  • 「艺术传承」——刘富强(三川)书法鉴赏

    Liu Fu Qiang 作者简介:刘富强,笔名三川,号书镜斎主,生于1963年3月,研究生学历,练习书法三十余年,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国家三级(高级)书法家.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 ...

  • 三十种书法结构的写法,半个小时读完,书法结构就学好了

    我们讲书法,书法,不是简简单单的横平竖直的写字,所以很多书法人,讲这个作品没有没有灵气,比较死板,或者说写到不错,印刷体,都是指的的习字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书法中的法没有学会. 那么我们讲书法,的法字主 ...

  • 读书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读书法三题)

    读书不二 俗云文无定法,读书亦然.选择哪种读书方法,首先取决于读书人的资质.说起资质,必须承认,人分三六九等,更有金银铜铁之说.如孔子所云:"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