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写得更好的,其实是结尾两句

梦 瞻 文 化
传 播 · 中 国 古 典 文 学
弘 扬 ·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北宋文学家苏轼曾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正因为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所以离别才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虽是离情别绪,却也有不同的表达。比如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
同样的离别,不同的心情。今天我们要说的,便是一种蕴含了无尽落寞与无力的离别。

公元754年,唐朝诗人岑参第二次出塞。
当时的安西北庭节度使是封常清,岑参此次出塞,便是去担任封常清的判官。
岑参到任之后,前任判官自然要回朝廷复命。
岑参便为自己的前任武判官送行,到了轮台东门,岑参写下了这首千古留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就这首诗来说,很多人都喜欢诗中的那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但其实从“离别”这个角度来说,最后两联却更显得动人心魄,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首先,“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这两句接着前面的内容,营造了一个送行的背景画面——大雪铺满了天山路,岑参为武判官送行,到了轮台东门。
两人经过最后的惜别,武判官纵马而去。由于山回路转,武判官的背影不一会儿就消失在一片白茫茫之中。
此时的岑参,孤零零地站在漫天飞雪下,极目眺望,却再也见不到武判官的身影,只有雪地上的一串马蹄印告诉自己:不久之前,故人还在。
这种感觉放在今天,就好像是你到机场去送别一个准备去其他城市定居的朋友:
虽然你们嘴上说着现在的交通如此方便,想见随时都能见,但彼此心里都知道——以后再想相约畅谈、把酒言欢,难了。
依依惜别之后,你站在茫茫人海里,朋友转身没过一分钟,背影就消失在人来人往之中——你极目四望,始终寻不到对方的点滴踪影。
人间痛苦,莫过于此。

从诗的层面来说,“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也不过是写景,但只有你真正地送别过你爱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苦涩和怅惘。
短短14个字,看似波澜不惊,却饱含着无限的失落和伤感。
上学的时候,老师总会告诉我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得有多好,是如何如何的如同神来之笔。
但是,当我们真正有过一些人生阅历、经历了悲欢离合之后,再读这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不禁泪湿衣襟。
很多时候,由于诗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我们总希望能真正读懂诗词。
但有的诗词,我们读懂之后,却宁愿自己一生都读不懂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