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楹联通则

第一条 用字的平仄声调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
(1)在近古与近代通行的韵书中,字分四声,“平声”不分阴阳,统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三种声调为“仄”;
(2)现代汉语字音以“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判别声调平仄遵循“双轨制”,但旧声、今声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第二条 语句的平仄结构以两字(两个音节)或一字(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节奏点在每个节奏的第二字(一字节奏,节奏点即为该字,诵读时隔占一节奏),以此安排平仄重复交替。
如:青山/不语/花含/笑
绿水/无声/鸟作/歌
二、四、六字处平仄交替,上下联相同位置处平仄相反。
第三条 语句的语流节律按“二字而节”的常规节奏安排。在其与句法结构的语意节拍不一致时,平仄结构是不变的,可据联文表达需求、作者态度表现与诵读需要组织或划分为种种相应的语意点顿句式。一副楹联,或依节奏,或依意顿,只用一种方式,上下联要一致。
如傅山题 晋祠云陶洞联:
竹雨 松风 琴韵;
茶烟 梧月 书声。
为按二字一顿的常规节奏安排。
而王勃的名句:
秋水 共长 天一 色,
落霞 与孤 鹜齐 飞。
如果按二字一顿的常规节奏读,会很别扭,且“长”与“孤”粘律。于是,我们采用意顿,即平时说的按意节划分。即读成
秋水 共长天 一色,
落霞 与孤鹜 齐飞。
霞、鹜、飞与水、天、色平仄相反。
(关于意节说,详细请见补充资料)
第四条 使用领字,在上下联相应位置要一致,词性要相同,允许不拘平仄相反律,且不与被领词语一起计节奏。
如:望天外云舒云卷
任庭前花谢花开
“望”“任”即为领字
第五条 原则上按现代汉语语法学体系的词性分类属对。据历史上诗联家创作、鉴赏实际,允许异类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
① 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
一是不及物动词有时可当作形容词用;二是形容词有时可活化为动词
如:林则徐撰放鹤亭联:
世无遗草真能隐
山有名花转不孤
“隐”为动词,“孤”为形容词。
又如:左宗棠撰冷泉亭联:
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
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
“冷”为形容词,“飞”为动词。

② 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
如:窗含新绿
室纳墨香
“新”为形容词,“墨”为名词,但“新绿”“墨香”为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所以可以。
③ 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
月在林间挂
风从幽处来
此处“林间”“幽处”作状语
④ 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联绵、反义与联绵、副词与连介词、连介词与助词、联绵字等常见形式;
同义连用字:如
清杨芳自题一联
忌我何常非赏识;
欺人毕竟不英雄。
“赏识“为动词”,“英雄”为名词,但“赏识”和“英雄”为同义词连用,所以可以。
反义连用字:如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联中的“天地”“有无”
在这里,引用一个“当句对”,也叫“句中自对”的概念。
⑤ 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乎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如:东西南北八方客
春夏秋冬四季花r>东西南北为方位类名词,春夏秋冬时令类名词。
第七条 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无情对也应列入此条。
第八条 避忌:
① 合掌。
把左右手掌合起来,掌心对掌心,指尖对指尖,指根对指根称为合掌。
此理用之于对联就是,上下联意义完全相同称之为全合掌,部分意义相同或个别词意相同称之为半合掌或一处合掌、二处合掌。对联写作应尽量避免合掌,尤其全合掌更是对联大忌。如上文举到这个例子:
布谷声声催懒汉,
子规句句警闲人。
布谷-子规;声声-句句;催-警;懒汉-闲人。此为全合掌。
晨昏三叩首,
早晚一炉香。
晨昏-早晚。此为一处合掌。
有些对联出现个别非中心词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是允许的。如:
万里长征欣比翼,
百年合好喜同心。
欣-喜,合掌,但比重少,可以允许。
② 不规则重字。
上下联中不规则重某一字是不允许的。如:
蛇舞阳春天溢彩,
马驰盛世地逢春。
上下联中不同位置重复使用了“春”字,犯忌。
又如一婚联:
百年恩爱双心结,
百里姻缘一线牵。
上下联同位重复“百”字,也应避免。
但有规则重字,或叫“异位互重”,是楹联创作中一种很好的修辞手法。如:
无山得似巫山好,
何叶能如荷叶圆。
上联重“山”,下联在同一位置上重“叶”字。当然此联也用了谐音技巧,在以后的对联创作手法上会讲到。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

楹联中允许“之、乎、者、也”等虚字同位重复。如南京太平天国天王府联:

虎贲三千,直捣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③ 上联尾三仄、下联尾三平。

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

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

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

(0)

相关推荐

  • 【课堂讲义】楹联知识讲座(一)

    [课堂讲义] 楹联知识讲座(一) 汪培勇 一.楹联的基本规则: 1.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2.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 ...

  • “南浦颐苑”新街征联大赛获奖作品“硬伤”多

     "南浦颐苑"新街征联大赛获奖作品"硬伤"多  最近,我研读了谋道文化研究会筹备组元月6日公示的"南浦颐苑"新街征名及对联征稿大赛获奖的楹联 ...

  • 浅谈联句的领字及其平仄问题

    浅谈联句的领字及其平仄问题 李洪起 楹联同诗词一样,具有词语对仗.声律调协的共同特征,又有其独具特点的节奏及平仄格式. 领字的产生及其作用 由于联句字数的不定性,循语流节奏"二字而节&quo ...

  • 【课堂讲义】对联的主要特点和禁忌

     对联的主要特点和禁忌 杨衍忠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国粹.从广义上讲,对联属于诗的范畴,要求对仗工整,平仄谐调,因此学习诗词格律对于写好对联至关重要.事实上,对联在最初就 ...

  • 《联律通则》100题(运城市楹联学会)

    <联律通则>100题 (运城市楹联学会) 1.什么叫楹联?怎样张贴? 楹联,是对联的雅称,俗称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木.柱上的对偶句.联的张贴和悬挂,上联在右,下联在左(面向对联 ...

  • 《楹联通则》讲稿(下)(三)

    发布时间: 2010-10-29 15:23:14 被阅览数: 13 次 来源: 河东楹联网 第九条 楹联中使用的领字(句).衬字.介连助叹形声等词,三个音节以上的数词,凡不在句末,不拘平仄,也不计算 ...

  • 《自然资源分等定级通则》解析

    苏州市金庭镇消夏湾自然风光.张晓鸣 摄 自然资源分等定级是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落实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评价评估体系,促进自然资源管理向数量.质量 ...

  • 天山天池楹联征文作品欣赏及解析

    八卦亭 寻仙何必至洛水 悟道尚须赴瑶池 解析:八卦亭为杨飞霞弃政悟道在天山天池时所建,本联以悟道求仙为创意,结合美好的神话传说和人文典故.上联用曹植浪漫主义名篇<洛神赋>之洛水女神宓妃和诗 ...

  • ​中国楹联学会诗钟文化研究院发布《诗钟通则》(试行)

    按:<诗钟通则(修订稿)>应用于中华诗钟每日一题及各种赛事中,经过半年多的实践,吸取以往各地制定的各式诗钟规则(通则)合理成分,认真听取了各会员诗钟社的意见,与诗钟界专家进行探讨交流,结合 ...

  • 《自然资源价格评估通则》要点解析

    导读 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与中国土地估价师与登记代理人协会等单位共同组织专家编制了<自然资源价格评估通则>(以下简称<估价通则>),自2021年6月起作为行业标准正式实 ...

  • 北大教授、姓氏文化学者冯志亮先生解析尹氏的族规家训与楹联家训

    尹 尹姓是中国第七十九位姓氏,在湖南.山东两地分布较多.当今尹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6%,总人口大约有346万. 得姓始祖伊尹,伊氏,一说名挚,小名阿衡.生于公元前18世纪末至公元前17世纪初, ...

  • 北大教授、姓氏文化学者冯志亮先生解析白氏的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白 白姓是中国第七十五位姓氏,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内蒙古等地.当今白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8%,总人口大约有374万. 得姓始祖白乙丙,蹇姓,名丙,字白乙,蹇叔之子,春秋时秦国名将 ...

  • 姓氏文化学者冯志亮解析石氏的宗祠楹联与寻根探源

    石 石姓是中国第六十三位姓氏,在河南,河北.山东.湖南.常用等地的分有比较中贵州等地的分布比较集中.当今石姓人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4%,总人口大约有455万. 得姓始祖石蜡,姬姓.春秋时康叔第六世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