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慢 慢|王春艳

慢   慢

王春艳

疫情期间,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因为我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生活和工作可以恢复正常。大概因为不确定,导致我在疫情期间的决定,有时显得特别“草率”。就比如,我接下一个任务——完成一年级上册课件修改和录课工作。
这是一项比较繁重的工作。我曾追问过自己,当时自己是不是一时冲动,冒冒失失接下任务。因为我曾无数次打过退堂鼓,暗自谴责自己的“信口开河”。
我终究是个缺乏自信的人,再加上莫名的担心,所以将这项工作一拖再拖。任务是在6月份接的,但是一直到8月7日,我才正式投入工作。
当我看到原始课件的时候,有些懵,和我心目中所希望的上课课件相去甚远。我的内心深处又多次萌生当“逃兵”的念头,但是, “不能失信”的做人做事原则支撑着我,让我无法说出反悔的话。于是,我还是硬着头皮干。
教材我还是比较熟悉,特别是一年级的拼音教材,更是烂熟于心,所以,怎么进行修改,我还是胸有成竹的。尽管如此,修改成功一个课件,至少需要三四个小时。所以,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不要以为人家给的工资也是冲动的决定,人家是反复考核过给的非常公道的价格。我内心的侥幸是因为自己低估了工作量。
8月份,整整一个月,我一直忙于修改课件。我常常趴在电脑上,一弄就是一个半天再加一个半天。
九月份,我不得不录课了。丑媳妇难免见公婆,不管我的声音是否好听,不管我对录课软件的运用是否娴熟,我都必须开始这项有些抗拒的工作。
正式录课的时候,我才知道我面临着多大的挑战。首先是普通话不够标准,分不清翘舌平舌。怎么办,怎么办?我只好选择了世界上最笨的方法,将每一堂课的详细教案打印出来,然后,在稿纸上标注平舌音和翘舌音,最后看着稿子录课。拼音课几乎都是这样录制完成的。所以,从修改课件,到设计打印教案,到录制,特别不容易。
每天晚上我都要录课。尽管我的准备是很充分的,但录课中还是状况不断。往往一节10多分钟的课程,我要花费三四个小时,甚至更久。每天挑灯夜战,每天绷紧神经,每天忙忙碌碌……
记得有几个晚上我实在是太困了,但是为了完成我内定的计划。我只好定好闹钟,凌晨四点起床。我担心我不给自己制定计划的话,会一拖再拖下去。我本懒惰,我本拖拉,拖延症一旦泛滥,将无可收拾。
拼音课终于在十一长假结束后全部录制完。十月份的时候,我开始修改识字和课文的课件,同时也着手录制剩下的课。
每天下班后,我几乎是一路小跑回家,然后极其简单地解决生活问题,就一动不动地开始工作,工作一般在晚上7点开始,在接近12点的时候结束。偶尔会提前,偶尔会到12点以后。第二天,我又是精神抖擞地起床,迎接新的一天。
我明显感觉到了自己的进步。课件修改的时间缩短了,一个课件一般只要两三个小时就可以敲定,我也不用看着稿纸录课了。这大大减轻了我的工作量。
十月份虽然很忙碌,但是工作效率很高。若课件审核及时,我可以在十月份完成所有的工作。
就这样,我慢慢地,慢慢地,想着,做着,坚持着。
记录这段经历,是因为我挑战了“不可能”。我完成一项特别浩大的工程,也有很多意外的收获。比如,我慢慢学着用气息发声,我学着怎么快速地利用《教师用书》,更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我学着针对教学目标,设计最简单直接的课堂教学流程;我学着让自己的课堂更扎实一些,不漏掉知识点。我特别感谢这次经历,这段辛苦、不断进步的时光。
这次经历也是一次全新的经历。我想,网络直播课也好,视频课也好,是未来教育的必然补充,尽管目前只是培训机构用得比较多。当我有了这段经历后,可以进行很多大胆的尝试。
11月7日,顺利完工,我心畅快。当我无限喜悦地回忆这段时光的时候,我的眼前又浮现了林海英笔下的骆驼:“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我们,就要学骆驼,慢慢地走,慢慢地做,总会走到的,总会实现目标的。
余生,我就和骆驼一样,慢慢地走,慢慢地坚持。
(作者单位:松滋市黄杰小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