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滩遗址揭秘1: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0)

相关推荐

  • 黄帝从哪来?夏都在哪里?中国上古史还原与概说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自黄帝开始.但黄帝从哪里来,葬在何处,早在司马迁的时代,就已经模糊不清了.大洪水发生在哪里,也不清楚,现在就连夏朝存不存在,都成了有争议的话题. 这些问题如果搞不清楚,我觉得心中无法 ...

  • 三星堆文明时期,长江下游有良渚文明,黄河流域有什么?

    虽然夏朝是否存在,还没有找到确切的考古证据,但考古结果显示,距今五千年时,中国已经进入文明时代,"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不是自夸,而是有着确凿的证据. 良渚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 ...

  • 黄帝不是中原汉族,而是北狄?DNA检测结果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史记·五帝本纪>. 距今5000年前,远古部落人发生了两次大战,其一是皇帝.炎帝的阪泉之战,其二就是涿鹿之战,相对于炎帝.黄 ...

  • 安徽凌家滩遗址,华夏文明史的缘起之地。《...

    安徽凌家滩遗址,华夏文明史的缘起之地. <山海经>的开启之篇. 三星堆比凌家滩晚了两千年. 如果你惊讶于三星堆的发达,坚信华夏文明绝对不止5000年.那你看懂凌家滩,就会知道在凌家滩遗址( ...

  • 问祖寻根,华夏文明探源(1)中华文明的原始起源地

    唐 榕 导读: 这个国家历经磨难,但从来不怕磨难. 这是一位久经磨难唯一不死,永远也不会被打垮的伟大英雄!他的名字,叫做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惟一文明从未中断过的民族.中国曾经被打败,但中国文明 ...

  • 夏朝之前真的还有一个“虞朝”吗?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杭州破获了一件盗卖文物的案件,其中缴获了一件玉器,经专家判定,这是一件五千年前的象征王权的文物.这引起了考古学家的关注,自此,引出了一座埋藏几千年的古城.据推测,这是一个早于夏朝的文 ...

  • 凌家滩遗址揭秘2: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2章: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的地理位置及其环境 图2-1:凌家滩共工氏家族墓地的位置:左有巢湖,右有长江.古长江水位上升时曾在太湖山南侧形成巨大的湖沼,故古代凌家滩人实为水居部落. 要想全方位了解凌家滩 ...

  • 凌家滩遗址揭秘3: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3章:有关共工氏的传说,大洪水以及部落战争 史籍中关于共工氏的记载,几乎无一不与洪水以及战争有关.上至女娲,下至大禹,数千年之间,共工氏几乎成为所有统治者重点打击的对象. 据<路史·共工氏传& ...

  • 凌家滩遗址揭秘4: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4章:凌家滩玉璜与中国玉璜文化的起源 玉璜,是一种装饰在史前先民项下.胸前和腹部的半环形.桥形或者半璧形的饰物.它是凌家滩遗址作为共工家族墓地的重要物证之一.如果说玉琮是良渚文化遗址最具代表性的礼器 ...

  • 凌家滩遗址揭秘5: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5章:玉璜是古老的共工家族特有的标志物 我们不应该忘记,共工是上古传说中著名的水神之一,而且是古代南方民族的水神.神是有形体的,南方水神的形体就是彩虹,神也是有载体的,南方水神的载体就是玉璜.玉璜就 ...

  • 凌家滩遗址揭秘6: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6章:共工氏真正的身份是一群工匠和他们的首领 如果说凌家滩遗址大量出土的玉璜是其作为共工家族墓地证据之一,那么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另一大宗物件--大量的石锛.石凿.石铲.石斧等,则更进一步证明了共工家族 ...

  • 凌家滩遗址揭秘7: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7章:共工家族源流及其在传说中的著名人物 共工氏的族源和族系,以<山海经>中的记载较为详细.仔细了解共工家族的一些著名人物和事迹,这对我们揭开凌家滩玉器上的一些神秘图像和它们所代表的含义 ...

  • 凌家滩遗址揭秘8: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8章:共工家族与河伯家族的历史渊源 据<路史>记载:"炎帝器,器生鉅及伯陵.祝庸."也就是说共工之父祝融还有两个兄弟:老大叫做钜(巨),是黄帝的高级参谋.老二叫做伯陵 ...

  • 凌家滩遗址揭秘9: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9章:凌家滩遗址87M4号墓主人及其出土器物揭秘 87M4是墓地最南边居中的大墓,按照南尊北卑.中尊偏卑的墓地布局,此墓主人的地位在全墓地中最为尊贵.此墓墓口中部放置着一把的巨型石钺,重达4.25公 ...

  • 凌家滩遗址揭秘11: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11章:凌家滩遗址87M15号墓主人及其出土器物揭秘 87M15号墓是凌家滩遗址墓地南部第二排的中心大墓,87M8号墓叠压在87M15号墓的东北角,而87M7号墓又叠压在87M8号墓北部.此三座墓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