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看仿制药巨头如何进击与转型

在仿制药国际巨头中,Teva可谓仿制药行业的翘楚,其发展历程也是行业的缩影。回顾Teva的并购历程,完善产业链、丰富产品线、扩大区域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但随之而来便是负债率的走高,以及资金链吃紧。面对净利润受压缩的困局,Teva精简业务的同时也大刀阔斧做“减法”,减负效果逐渐显现。反观国内市场,随着集采工作的推进,未来仿制药更充分竞争,仿制药企发展何去何从,值得深思。

并购主线:完善产业链、丰富产品线、扩大区域

Teva是从以色列发家,通过几十年发展、并购扩张,逐渐成为目前全球仿制药巨头。说Teva为“巨头”一点也不为过,从收入体量上看,按照其2019年接近170亿美元的营收规模,Teva在全球制药企业营收排名前20,在仿制药领域也是名列前茅。

图表1.  2019年美股上市医药企业营收排名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中康产业资本研究中心

图表2.  Teva历年总收入及净利润(亿元,USD)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中康产业资本研究中心

Teva的发展战略也呈现出先“强”后“大”的趋势。“强”首先体现在其既有的业务,即维护和拓展核心专科药品,通过对现有产品进行改良或推出同领域新型产品降低Copaxone等核心专科药品失去专利保护造成的影响,维护公司产品线在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

“大”指的是逐步完善公司药品种类,Teva既有的优势业务包含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两大核心领域,在此基础上不断延伸和丰富仿制药和专科药产品线,特别是复杂和高壁垒产品。

图表3.  美国仿制药市场TOP20竞争格局(按处方量)

资料来源:华创证券,中康产业资本研究中心,统计时间2018年

Teva能够做到超百亿美元的航母级营收规模,并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历史资料显示,自2000年起,梯瓦大约有19起并购,不断补充其产品线,完善产业链布局,以及区域扩张。

图表4.  Teva重大并购事件

数据来源:公司官网,兴业证券经济和金融研究院,中康产业资本研究中心

从Teva的并购历程来看,可以按照几个维度进行划分。一是从区域布局的扩大,1980年代起,Teva抓住了Waxman-Hatch法案带来的发展机遇,通过仿制药出海让梯瓦迅速做大,Teva的海外市场迅速崛起。时任CEO  Eli Hurvitz通过一系列的并购把仿制药市场做到美国、欧洲和拉美等地,也让Teva成为北美最大的仿制药企业。

近年来,Teva尤其重视增速迅速的新兴国家市场,通过收购进入当地市场,逐步做强做大。Teva在全球主要市场都设有生产线,其业绩构成也呈现多区域布局的特征。

图表5.  Teva各区域业绩贡献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中康产业资本研究中心,截至2019.12.31

图表6.  Teva研发及生产线布局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中康产业资本研究中心,截至2019.12.31

第二部分是以完善产业链布局为主线,体现在对上游、下游资源的并购,如上游领域2003年收购印度原料药生产生Regent,以及下游领域收购仿制药分销公司AND。

第三部分是完善业务为主线,丰富业务类型,典型如收购呼吸科、罕见病等领域的药企。Teva通过一系列专利挑战和并购,拓展市场和产品管线,仿制药与专科药齐头并进。

Teva内部有两个主要部门:仿制药部门和专利药部门。其中,仿制药部门生产和销售通用的和品牌的仿制药品,如麻醉剂、细胞毒性物质以及活性药物成分等。而专利药部门负责特种药品的营销,例如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专业品牌药以及肿瘤等特种业务的用药。

从主营产品来看,Copaxone(克帕松)是Teva的核心产品之一,主要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肌肉硬化症。此外,Agilest用于治疗帕金森综合症;Vigil和Provigil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过度嗜睡;Amerax用于治疗急性疼痛、肌肉骨骼疼痛和肌肉痉挛等。

图表7.  Teva主要产品国际市场销量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中康产业资本研究中心

并购后遗症——高负债  Teva如何“做减法”?

伴随并购业务带来的红利,Teva的债务也不断增加。截至2020年6月30日,梯瓦的累计债务已高达263亿美元。扩张过快以及重磅产品专利过期冲击、官司缠身等原因都导致了梯瓦高负债运行的模式。

虽然仿制药企业强调规模效应,但是在仿制药品价格下行,利润缩减的情况下,还需要谨慎规模可能带来的成本负担。梯瓦在开拓全球市场的过程中,在多地建厂,投入设备和人员,也给其带来了不小的成本压力。

资料显示,自2000年起,Teva共耗资800多亿美元,其中有不少还是举债并购。

图表8.  Teva 历年资产负债率(单位:%)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中康产业资本研究中心

尤其在Teva迅速扩张的年份,公司的资金链压力更为凸显。2017年Teva的自由现金流低于-130亿美元,而当年公司的总收入为224亿元,自由现金流占营收比例接近-60%。

图表9.  Teva历年自由现金流(亿元,USD)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中康产业资本研究中心

另一方面,由于FDA加快仿制药审评,美国市场仿制药进入白热化阶段,如Teva一样的仿制药巨头利润水平也开始逐年下滑,面临行业洗牌。

首先是FDA陆续发布优化仿制药审核流程,以及加速批准仿制药上市的步伐。政策组合拳出台后,打破重磅原研药对市场的绝对垄断,引入竞争之后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药品价格。也是由于激烈的价格战,美国的仿制药价格便宜,如非处于市场独占期,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的普通仿制药非常罕见。

图表10.  FDA加快仿制药审评

数据来源:FDA各财年报告,中康产业资本研究中心

为了应对走高的负债率及吃紧的资金链,以及仿制药行业日趋激烈的竞争,近年来Teva也在布局精兵简政的策略。

“精兵简政”首要体现在业务布局的筛选,对商业能力较弱的板块果断放弃。Teva在并购Allegan仿制药业务后,将双方在美国市场的仿制药产品进行了重新整合,2016年相比2015年已有几十个产品停止销售。

另一方面则是成本控制,集中体现于给臃肿的人力体系“减压”。2017年末,Teva宣布将裁员14000,占当时员工比例约25%,压缩成本约30亿美元。

经过了多年的业务调整,Teva“减负”初见成效。2019年梯瓦完成了两年重组计划,将成本基础减少了超过30亿美元,净债务减少超过90亿美元。

他山之石:中国仿制药企的出路在何方?

借鉴海外国际巨头的发展历程,仿制药企的发展是继续做大做,还是向创新药转型,是企业发展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就以Teva的发展史为例,并购是快速丰富产品线的有效方式。实际上,国内仿制药企业已经在并购扩张上迈开步伐,这意味着国内仿制药领域终将有大体量的巨头企业诞生。

然而,中国仿制药企与国际巨头在体量上仍存在差距。对比Teva约百亿美元的营收规模,国内一线仿制药上市公司仍有追赶的空间,以国内仿制药“出海”代表华海药业为例,华海药业2019年度实现营收约54亿人民币,归母净利润5.7亿人民币。未来随着并购速度加快,国内仿制药巨头虹吸效应显现,与二、三线仿制药企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另一个方向是转战创新药。随着带量采购的全国扩围,未来普通仿制药进入微利时代,高技术壁垒的仿制药和创新药成为药企的研发方向。

药企走创新之路,除了研发人才以及研发投入两个重要因素之外,还要看企业的创新基因。由仿制药转道创新药过程中,药企不仅要有顶层设计、正确的方向持续发力,还需要企业内功以及自身完善的系统。

随着集采常态化,仿制药利润进一步压缩,创新药销售额占市场份额会逐渐提升,未来中国医药行业的竞争主要看核心竞争力。对仿制药企来说,发展何去何从,值得深思。

以下内容,猜你也感兴趣
药店是不可或缺的医疗终端,截至目前我国零售市场全貌何如?新医改形势下,连锁药店何去何从?疫情和后疫情时代,我国零售市场将面临怎样的分化洗牌?
12月4日(周五)晚19:30-20:30,中康CMH高级研究员严砺寒将带来《洞悉趋势,无惧变局——中国医药零售市场解读》直播,为您解析中国医药零售市场全貌、为您解锁连锁药店发展新趋势、为您理清零售市场的分化洗牌。洞悉趋势,无惧变局,中国医药零售市场等你来“读”!!!
(0)

相关推荐